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演变中的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模式与协调配置方法

演变中的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模式与协调配置方法

  • 字数: 14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朱丽;陈峻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1141501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公交优先是我国交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中小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模式及空间协调配置方法具有普遍推广的迫切需求。本书以中小城市时空资源消耗很优为目标,基于大量的调研数据,研究了中小城市公交出行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城市公交出行时耗与城市宏观指标的相关性,引入城市快速公交阈值分析,评价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协调性,并且对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运行的协调方法进行了研究。本书从三个层面、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三个层面分别指:宏观层面,同一城市公交出行特征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及不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中观层面,城市空间与公交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微观层面,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共享运行的协调优化分析。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的协调,以及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共享协调。本书可供从事中小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研究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公交优先是我国交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中小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模式及空间协调配置方法具有普遍推广的迫切需求。本书以中小城市时空资源消耗很优为目标,基于大量的调研数据,研究了中小城市公交出行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城市公交出行时耗与城市宏观指标的相关性,引入城市快速公交阈值分析,评价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协调性,并且对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运行的协调方法进行了研究。本书从三个层面、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三个层面分别指:宏观层面,同一城市公交出行特征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及不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中观层面,城市空间与公交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微观层面,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共享运行的协调优化分析。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的协调,以及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共享协调。本书可供从事中小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研究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朱丽,女,出生于1979年10月,江苏南京人,国家注册规划师,不错工程师,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从事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研究工作近20年,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目录
第1 章  绪论………………………………………………………………… 1  1. 1  研究的背景…………………………………………………………… 1  1. 2  研究的意义…………………………………………………………… 2  1. 3  国内外研究概况……………………………………………………… 3  1. 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9第2 章  中小城市公交方式演变特征及模式匹配方法…………………… 22  2. 1  中小城市公交方式演变特征……………………………………… 24  2. 2  中小城市道路资源容量与公交发展模式的匹配方法…………… 51  2. 3  本章小结…………………………………………………………… 67第3 章  城市空间形态与公交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方法…………………… 69  3. 1  城市空间形态与公交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0  3. 2  面向城市形态的公交发展协调度模型构建……………………… 84  3. 3  实证研究…………………………………………………………… 92  3. 4  本章小结…………………………………………………………… 110第4 章  中小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运行的协调方法………… 111  4. 1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通行路段及共享站点运行特性分析…………………………………………………………… 113  4. 2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通行路段及共享站点协调方法……… 123  4. 3  实证研究…………………………………………………………… 143  4. 4  本章小结…………………………………………………………… 153  2第5 章  总结与展望……………………………………………………… 155  5. 1  研究成果与结论…………………………………………………… 155  5. 2  主要创新点………………………………………………………… 158  5.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159参考文献…………………………………………………………………… 16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