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

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

  • 字数: 23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高浩容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9750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6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48个心灵写作练习,带你真正认清自己,走出心灵困境。48个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映照48种心理问题,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帮读者找出原因,释放压抑,很终得到全面的疗愈和解脱。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给自己一点脆弱的时间!本书是台湾地区资深心理学家高浩容老师的心理学力作,堪称心灵自救宝典,送给那些已经长大却害怕未来的人。他从事心理咨询多年,诊疗上万名患者,他的诊室里,总是充斥着被挫折和痛苦所伤的人。而他每次都能耐心地帮他们找到真正的困境来源,直面内心的自我,一步一步走出来。高老师提出心灵写作练习这一观念,也就是“叙事治疗”,通过引导大家写作,把内心的困惑,不满,怨恨,悲伤都一一写出来,从中发现症结所在。他把这些年的咨询故事做了整理,总结出现代人集中/严重/突出的48种心理问题,通过48个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唤醒你的心理复原力,帮助你成长为全新的自己。
作者简介
高浩容,台湾地区哲学谘商学会监事,历任大学讲师、多家媒体与教育机构顾问。辅仁大哲学哲学系、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双博士生。2013年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交流,迄今出版书籍二十余部,于《优家画报》《现代家庭》、“壹心理”“ONE·一个”等媒体平台任专栏作家,并于蜻蜓FM开设心理类节目。"心理FM"百万收听量播客。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目录
第一章唤回内心的孩子
楔子:找到你遗失的那块拼图003
心态决定一切011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018
安慰“看不见的自己”027
我没有心,但我想要有034
唤回内心的孩子041
对生活感到麻木怎么办?048
对世界诚实,对自己诚实057
第二章为什么我总是觉得别人比我好?
2-1楔子:走出“假性随和”的人生困境067
2-2具体化:如何通过身边的人了解自己075
2-3形象化:什么是“活出自己的样子”?083
2-4形式化:为什么我总是觉得别人比我好?090
2-5规则化:自我认同是生活意义的开始098
2-6细节化:我们是由人生的“每一刻”所构成105
2-7概念化:“我”到底是什么?112
2-8走进自己的生命119
第三章世界真的不公平吗?
3-1楔子:分手后,我选择去整形129
3-2傲慢:你赢了,我们输了135
3-3嫉妒:当我感觉自己变得丑陋142
3-4愤怒:世界真的不公平吗?对又怎样,不对又怎样148
3-5懒惰:既然出身决定一切,我干吗还要努力155
3-6贪欲:我只看得见我没有的,却看不见我有的161
3-7性:如何安放最原始的激情168
3-8写一封遗书175
第四章从原谅到复原的旅行
4-1楔子:我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185
4-2正面:活出真实的自己……啥意思?192
4-3开放:外星人之间的友谊199
4-4倾向:差异之间不一定存在好坏,好坏之间不一定存在差异206
4-5接触:注意口语以外的信号,那里有故事213
4-6放松:诸法皆空,自由自在219
4-7和解:从原谅到复原的旅行225
4-8给世界一个机会231
第五章是谁,决定了我的快乐与哀愁?
5-1楔子:人是孤岛,还是列岛?239
5-2澄清:学会提问248
5-3确认: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254
5-4发现:开启更多的可能262
5-5评价:相对来说,我喜欢你;总的来说,我讨厌你269
5-6选择:是谁,决定了我的快乐与哀愁?275
5-7履行:我们是自身行动的总和281
5-8开启一部家族史287
第六章像个孩子去写
楔子:写一部小说295
舞台:像个史学家去写306
挑战:像个批评家去写312
变化:像个艺术家去写320
缺憾:像个哲学家去写328
四季:像个孩子去写335
死亡:像个老人去写342
不为什么而写353
后记362
摘要
    1-7 对生活感到麻木怎么办?
     故事
     小山住在北京,有个上海网友AA,他们约好要在暑假相见。
     他们没有看过对方的长相,也没有听过对方的声音,一直靠文字在沟通。
     小山白天在7-11打工,晚上在补习学校上课。他是个异常敏感的人,旁边有人吧唧嘴就无法吃饭,一定要静静地一个人吃。
     外出时,他的招牌打扮就是戴着帽子和口罩,好像生怕自己的脸被任何人看见。去银行办事,经常引起保安的注意。
     他很想见AA,因为AA某些方面跟他很像,喜欢低调,基本过着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固定在午夜两点到三点互发微信,AA是个很守规律的人,很晚到三点半,就会提议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必须关机睡觉。
     约定好的日期到了,两人相约在第三地见面,小山飞到了台北,要和AA见面。
     那天刚好碰上台风,台北大停电,手机网络和Wi-Fi暂时不通。
     约定的时间到了,小山想要跟AA联系,但他不知道AA在哪里。
     奇妙的是,他并不着急。
     心理
     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
     如1-5提到的,北大徐凯文教授将青年“对人生迷茫,不知道生活意义”的心理状态,称之为“空心病”。
     就空心病的内涵来说,并不是新玩意儿。哲学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从消极角度看就是“人为什么空虚”,从积极角度来说则是“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
     比如对苏格拉底来说,生命的意义是做一个有德的人。
     对伊壁鸠鲁来说,生命是追求灵魂的平静。
     到近代,对人生的迷茫与无意义探讨很多的、比较为人熟知的是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中又以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Kierkegaard)探讨很多,在《恐惧与战栗》《致死的疾病》等著作中,他和海德格尔、萨特遥相呼应,看见了人心灵上的痛苦,来自发自内心的空虚、寂寞、恐惧、不安等种种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
     当我们看自己,我们就像在看一个3D投影的影像,乍看认得清模样,仔细看又觉得好像透明,根本不存在。
     庸庸碌碌一生,爱过、恨过、追求过、放弃过,但又有什么能够让我们感觉自己真的活过?
     这时,“绝望感”就会产生,成为推动一个人走向黑暗深渊,甚至走上绝路的力量。 忧、畏、空等概念,对佛教文化认知很深的华人并不陌生,所谓“众生皆苦”,而我们正是众生,众生正是我们。
     那么该怎么面对焦虑呢?
     克尔凯郭尔提出要学会“放下自己”。因为焦虑是人的本性之一,我们想要推开焦虑,同时却又在焦虑中见证了自己的人性,所以,我们不可能离开焦虑。
     但放下自己,不是放下一切,而是将自己敞开。
     类似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概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进而,要想和自己相处,就要放下对“我”的执念,比如什么都要以我为优先,或者讲求我的感受大于任何人的感受,那么就离不开自己内在的焦虑。
     P48-5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