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萍踪寄语(1集,2集)
字数: 208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 邹韬奋
出版日期: 2017-01-01
商品条码: 9787807682141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20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为纪念三联书店成立85周年,三联生活书店将推出精装纪念版“韬奋著译文丛”,包括《读者信箱》(精编本)、《萍踪忆语》、《经历 患难余生记》等一共九部经典著作。 《萍踪寄语》(初集、二集)收录了作者在欧洲旅途中的见闻共65篇,翔实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文笔优美,寓意深刻。区别于《萍踪忆语》的是,“寄语”系列为随写、随寄、随发表,因而增添了更加鲜活的现场感。 在《萍踪寄语》系列中,作者探讨了“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两个问题,对于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和欧洲文化的研究者来说,《萍踪寄语》系列是不容错过的推荐阅读之作。另外,作为老一辈的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先生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在本书中可见一斑,他的著作对现在的新闻和出版业也极具指导意义。 “韬奋著译文丛”系列选用精美装帧和全新的版式设计,封面简约大气,严肃中不失优雅,是阅读、收藏的上佳选择。
内容简介
1933年,邹韬奋先生他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他先后游历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翔实地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全书分为初集、二集和三集三个部分,其中初集共收录文章51篇,二集14篇,三集66篇。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作者游历期间所到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状况,还有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的遭遇,很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世界的大势怎样”和“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读者从书中不仅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真实的欧洲,更能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出版人和新闻人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有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923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创建生活书店。后又办《生活日报》《抗战》(抵抗)三日刊、《大众生活》等报刊。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
目录
目 录 萍踪寄语(初集) 弁言/003 一 开端/009 二 前尘影事/013 三 以往和现在/019 四 首途/024 五 到香港以前/029 六 到香港以后/034 七 在船上的生活同志/040 八 到新加坡/046 九 侨胞的愤慨/050 一○ 船上的民族意识/056 一一 到哥伦坡/061 一二 惊涛骇浪后/066 一三 海上零拾/071 一四 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076 一五 海程结束/081 一六 威尼司/086 一七 佛罗伦司/091 一八 表面和里面——罗马和那不勒斯/096 一九 离意大利后的杂感/104 二○ 世界公园的瑞士/110 二一 出了世界公园/116 二二 巴黎的特征/120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125 二四 瑕瑜互见的法国/130 二五 操纵于资产集团的巴黎报界/135 二六 再谈巴黎报界/140 二七 法国教育与中国留学生/145 二八 法国的大学教授/150 二九 法国的农村/155 三○ 在法的青田人/160 三一 由巴黎到伦敦/165 三二 华美窗帷的后面/170 三三 英伦的休战纪念日/175 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180 三五 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185 三六 谈《泰晤士报》/190 三七 《孟却斯特导报》的创造者/195 三八 孟却斯特/200 三九 利物浦/205 四○ 继续努力解放的爱尔兰/212 四一 凡勒拉访问记/217 四二 从爱尔兰归途中/223 四三 “巴立门的母亲”/228 四四 如此救济!/233 四五 纸上自由/238 四六 大规模的贫民窟/243 四七 独立观念中的叫化子/248 四八 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253 四九 英国教育的特点/260 五○ 英国的华侨/267 五一 英伦杂碎/273 萍踪寄语(二集) 弁言/281 五二 再到巴黎/283 五三 游比杂谈之一/291 五四 游比杂谈之二/299 五五 专享女性统治的国家/307 五六 荷兰的商业首都/316 五七 一个从未和中国人谈话过的德国女子/326 五八 所谓领袖政治/338 五九 褐色恐怖/345 六○ 种族的成见和梦想/351 六一 经济的难关—— 失业问题/359 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367 六三 德国新闻业的今昔/372 六四 南德巡礼/384 六五 游德余谈/394
摘要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 记者在上次通讯里曾经谈起巴黎的特征,关于这方面,还有一些可以补充的,那便是性的关系的解放。 他们把两性间的关系,看得很平常,男女揽腰或夹臂并肩而行,旁人没有注意的。记者常在公园里看见一对一对的男女,有的拥坐着接吻,有的并行着接吻,有一次我坐在角落的树荫里静观,看见前面一对男女拥坐着于半小时内总吻了二十多次,简直拼命的干,但我同时注意那陆陆续续走过他们身旁的人,连看都不看,无论走过的是青年人或老头儿,都觉得没有这么一回事;就是那些公园里玩耍的孩子,玩得那样顽皮,但是对于这类的事情,即是望见了,也都像熟视无睹地走开,仍去玩他们的。那些拥着接吻的男女也毫不提防有人看见,尽管在青天白日之下,众目昭彰的前面,旁若无人似的干他们的好事。 这当然不是说他们白天不做事,专以接吻当事做,大抵都是在彼此工作之后的时候。 在中国说起“轧姘头”,大家都认为不名誉的事情,本人觉得难为情,和他或她有关系的亲戚朋友也都觉得不是一件体面的玩意儿。在这里,社会上却把它看得很平常。有好些女工,经济接近可以自立,不愿受婚姻制度的束缚,工余高兴的时候,就和男友聚个一夜,第二天仍很自由地去干她的工作,也有进一步实行同居之爱的,彼此不愿继续时便各自东西,毫无麻烦。据久住巴黎的朋友说,这类同居的事实,至少占男女关系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婚姻制度在大都市里的日趋崩溃——至少是变换方式——于此可见一斑。他们社会上并不把这类事视为个人的失德,而在经济可以自立,不必倚赖男子以求生存的女子,胆量也同时比较的大些。诚然,在结了婚的男女,所受社会的制裁也要严些,不过他们的社会并不把离婚看作羞耻,离婚既容易,不合则离,也用不着在结婚后偷偷摸摸。 记者很近在此地认识一位中国朋友,他在这里经商,和两位同事租了公寓(Apartment)里一所屋子,雇用一个法国青年女子烧饭做菜,很初讲定工资时,这位朋友只肯每月出四百法郎,她一定要四百五十法郎,她所说明的理由是她要出三百法郎津贴一个孩子的生活费,自己只能用到一百五十法郎了。这位朋友便问道:“你已嫁了吗?”她很不踌躇而很坦然地回答说:“没有,不过有个情人罢了。”从这里很可以看出法国女子——至少是一部分——对于所谓婚姻或贞操问题的态度。 可是话又要说回来了。在他们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里,女子经济自立的机会虽比产业落后的殖民地化的国家多些,而受着经济压迫的女子究也不在少数。这类女子也有注意于正式结婚嫁给一个男子,俾得终身之靠的。还有像商店的女雇员,有的每月薪水不过二三百法郎,女子大都好装束,当然不够用,于是不得不在夜里装得花枝招展模样的在外面兜揽男子,这样一来,娱乐费便可由男子担任,或更可进而多敲几个钱,这样的女子,在他们社会里,也没有什么人存着“礼教”观念来轻视她,不过她不免受着经济的支配,却是很显然的事实。讲得不好听些,这就近乎“野鸡”式的行径了。 在这样的旧社会制度里,社会对于养老的这件事,当然没有健全的设备,养老这件事便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固不限于女子,但以年华有限的女子,所受的影响更大。她们年青的时候,大概不难过日子,到了年老了,工作不易得,情人更不易得(指不出嫁的),或简直不能得,她们的晚年暮景,也许要不免凄寂的。记者在这里所住屋子的房东(二房东)是两个姊妹,姊姊九十三岁,妹妹八十六岁了。这位八十六岁的“妹妹”能说英德法三国语言,听说从前也在什么机关里做过职员,都算是未出嫁过的老小姐——但是谁又知道当她们年华正盛时没有过多少风流韵事?那位九十三岁的“姊姊”背已弯曲,到晚坐在厅上发呆,一见“妹妹”不在身旁,便要摸来摸去来找她。这位“妹妹”也已头发尽白,每天还要替三个客人的三个房间收拾打扫。(我看不过,每晨还帮她倒一次放在房间里盥洗后倒水用的污水桶。)听说她们有个侄子在乡间是个小财主,但却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各顾各的,看都不来看她们一次。她们的生活费,也许有一部分可取给于慈善性质的津贴,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有的欺骗的方法,如在合理的社会里,对此事便 应有合理的设备。讲到我们的中国,有许多人就靠子孙来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寡妇仍不敢不守节,过非人的生活,也无非在传统思想笼罩着的社会里,非如此便难于生存罢了。这是把贞操换“面包”的把戏!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点,便是男子对女子——任何不认识的女子——表示“爱”,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你在街上或任何处所,遇着女子要和她谈话,或竟表示爱她,并不算是侮辱,她决不致叫你吃耳光,不过接受不接受却全是她的自由,没有人敢加以丝毫的勉强。她即不愿接受,也不致骂你“杀千刀”!也只婉谢你,不过男子也不敢冒昧强迫。我在上海时,每在公园里看见无赖青年强迫不愿和他们勾搭的女子,甚至包围追逐,丑态毕露,这是这里所没有的。 以上所述是在巴黎的情形,听说在乡村便比较的严格,不比在都市中那样自由了。 廿二,九,十,记于巴黎。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