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 字数: 30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谭志松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326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编号:BMA110098)的主体成果。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概述、研究方法和思路、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与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相关的民族教育理论研究,重点阐述三点:一是,界定和阐述民族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概念和理论框架;二是,文化素质教育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三是,劳动转移新范式下民族教育内涵的拓展。第三部分,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点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用实证方式剖析现在武陵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及其教育管理现状和问题,包括留守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分析;二是,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一刀切”执行对武陵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三是,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的对策。第四部分,对武陵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趋势和规律的现代分析,重点是提出和阐述劳动力转移流动趋势的“三角良循环”模型及其理论。第五部分,研究武陵民族地区跨省界农村发展和劳动力培训的协调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谭志松,曾任三峡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现任三峡大学正校级干部兼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二级教授、法学博士、三峡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族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民族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及意义
第三节 民族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建构
小结
第二章 文化素质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一节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第二节 解决劳动力转移中的文化适应性途径
第三节 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式下民族教育内涵的拓展
第三章 农村留守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两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调查分析
第三节 留守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个案访谈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 改善初中留守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的对策研究
第四章 武陵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野三关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第三节 武陵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现实分析
第四节 改善武陵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结语
第五章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与托管模式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调查分析
第二节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模式研究
第六章 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野三关镇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调查分析
第三节 野三关镇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四节 改善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七章 劳动力转移的“三角良循环”流动模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关于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流而近迁”之“双摆效应
第四节 “流而近迁”之“双摆效应”的成因分析
第五节 城镇化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三角良循环”流动
模型
第八章 武陵民族地区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机制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
第二节 区域交通连通协调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第四节 区域劳动力转移“近迁”协调发展机制
第五节 区域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协调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