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街巷志 行走与书写

街巷志 行走与书写

  • 字数: 2300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作者: 王国华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80709867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有着极大的不同,草根性、鲜活与年轻的城市特点广为人知。本书作者王国华通过个人化的体验和细腻的笔触,书写北方人初到深圳打拼时的点滴、在深生活的感悟,记录深圳街巷故事,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异乡和故乡的对照,将深圳乃至岭南地区一些广为人知的特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为一部反映有关城市新移民个人地理嬗变的作品,本书内容展现作者从故乡到他乡的深圳生活,但并非停留于描述一城之表象,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书写,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细节的真实感。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作者简介
王国华,生于河北阜城,曾居长春18年。现供职于深圳报业集团。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读书》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书中风骨》等17部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深圳青年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我来到了宝安
我在深圳有密码
大梅沙的风铃
第二章一个人逛街
树干上的树根
金黄铺就春天
宝安公园里的一片叶子
第三章你猜,我在街上遇到了谁
路过73区夜市
我不认识铁岗村的人
住在一个可以出发的地方
第四章街巷里的一天
悠长的早晨
茁壮的中午
躲进南方的深夜里
第五章我在屋子里,远远望着街巷
雨骑着风来了
一只鸟对另一只鸟说
簕杜鹃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第六章这个人已经回不去了
我要去接一个人
暖阳
木棉树下的靠山调
等你回来
第七章故事一刻不停地流淌在街道上
随着西乡河一路流淌
别让公共汽车站起来
相关附录
后记
摘要
    乡愁像一只鸟,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飘来飘去。翅膀擦过高压线,差点被一架刚刚放飞的无人机撞到。它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嘈杂山峦,横七竖八。安安静静的乡愁,处处被惊走。
     ……
     对美好生活的拥抱注定要以改变为途径吗?注定要抹杀自己的童年吗?
     没有答案。人们一边怀念,一边更加用力地改变。
     ……
     深圳似乎有足够的耐心。它等待着。它每天认真搭建密码,给更多的人发出暗号。它依然在大修大建。在修建枝叶的同时,也会保留下一根根主干,这些主干四通八达,有着无限可能。现在的小孩子们,老了以后,也许可以被它们牵引着回家。
     ……
     现在这些没有故乡的人,须发皆白之时,都会有一个故乡。深南大道上擦肩而过的那些人,他们谁也不会被抛弃。
     ——《我在深圳有密码》
    
    
     且在深圳停住
     从1993年到2011年,在长春生活的十八年里,我差不多每年都有几次进入恍惚状态,想象自己在深圳会怎样生活。而那些年我从没到过深圳,对深圳的了解只能靠报纸和文学作品。
     偶尔也想象过可能的北京生活,但念头一动就打住了。我是一条不 会游泳的鱼,跳到汪洋大海相当于自投罗网。至于上海生活,想都没想 过。现在盘点一下,当时的我,是否可以代表某一类生活在二三线或者 四五线城市的,不安于现状的人。在这类人的概念里,深圳是一个有缝 隙的地方,让远在天边的人可以看到一点光亮。且不论真实情况如何, 它给人的直觉应该是这样的。而这样的感觉,一定来自于数不胜数的配 套政策和管理方式。
     总之,想着想着,我就到了深圳。世界有魔咒,非强力可以抗拒。 此前获得的关于深圳的消息,多是大悲大喜。有人得意外之财,一夜爆发。有人惨痛落魄,死无葬身之地。还好还好,我到这里,安安稳稳地扎根,安安稳稳地生活,安安稳稳地做梦、圆梦,全部水到渠成。
     在深圳的街头,触目皆是年轻人。尤其在地铁上,我差不多始终是 车厢里年纪优选的,这就让人很夹生。在其他城市,身边有老有少,搭 配相对合理,感觉自己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中年人。而在深圳,我可能被 裹挟着要和年轻人进入同一思维,同一行事方式,必须意气风发。
     好在这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安定之后,终究要回归世俗通 道,把老人接到身边。菜市场上、早市上,小区和公园的广场,拥挤着 数不胜数的白头发。
     这个城市早晚要从年轻走向年老,向一个传统的城市靠拢。它的特 殊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阶层的固化,逐渐消失掉。当然也可能会 成为另一种类型的城市。这一点我不敢确定,也猜不到。
     来深圳快八年了,感觉已逐渐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最初那几年, 对深圳抱着一点神秘感,加上一点点戒备心理,还有一些不适应并说服 自己去适应的心理,各种心理掺杂在一起。某种意义上,自己更像一个 深圳的客人,对它不远不近,因此也没法描述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 对这个城市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爱,感觉用文字来呈现它的可能性越来 越大。
     最初我给这个系列作品命名为“在宝安”,就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文友李双鱼听说后告诉我,他也写过“在宝安”,作家晋东南好像也在写。我说,这是好事,大家都写身边人、身边事,互为补充,“宝安”的见光率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为这个地域做的贡献。
     我先后写了西乡河、宝安公园、城中村、街头小店,越写越需要外延,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散开来,逐渐成了深圳系列,也就是这本书。“街巷志”三个字,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就看你往里面放置什么。放置的是“深圳体温”,就要有点野心。比如,在这个城市待的时间长了,看到了深圳的活力、旺盛的生命力。跟内地城市比,它更讲规则,各种服务更好。同时我也看到了它的浮夸、焦躁以及概念化。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赋予它一些东西。比如深圳缺少忧伤,忧伤是一种高贵的情绪,我能否通过自己的文字赋予其忧伤?因为经济的发展,某些深圳人的优越感似乎越来越强,我能否通过自己的文字让这种优越感变得优雅一些?
     接下来我会往纵深写,也许会越写越难。但没关系,做好自己就行 了。一位本土作家曾善意地提醒我,这种单一性写作,对文学创作也许 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此前有人已经这样做过,并没什么反响。我很认同 他的观点。不过,我还是想继续写下去,直到撞到自己的天花板。毕竟 现在还处在热情之中,这种热情以后自动消失也未可知。而文友们的提 醒和鞭策将为我做好自己提供更多的养分。
     这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人称“文坛大侠”的胡洪侠先生、副社长孔令军先生,还要感谢为本书付出劳动 的岳鸿雁和林洁楠女士;感谢好友欧春健为我提供的精美图片,更要感 谢为我写序的王元涛。相交二十四年,我一直称呼他为“哥”。当年在长春时,几个好友闲聊,说国华将来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让元涛作 序,王虎写跋,徐峰题写书名,黄冶绘插图。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过 刚刚把第一个玩笑变成现实。
     所以说,来路还长着呢。
     王国华
     2018年7月末,于宝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