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伍连德在哈尔滨 专供版

伍连德在哈尔滨 专供版

  • 字数: 27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 作者: 孟久成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84427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历史车轮的转动却鲜有人知;虽没有扁鹊华佗的绝世医术却拯救民众于水火;虽没获得诺贝尔奖,却成为少有被诺贝尔提名的华人——这个人就是无双国士武连德。《武连德在哈尔滨》一书详细介绍了武连德在哈尔滨与鼠疫斗争的全过程,再现了当时哈尔滨的风貌、民俗以及人们在瘟疫中苦苦挣扎的众生百态。历史不容忘记,与鼠疫斗争的过程,就是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过程。回顾历史,研究历史才能珍惜现在。
目录
第一章 天降大任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电报
第二节 面见施肇基
第三节 火车站的生死相托
第四节 途经天下第一关
第二章 哈尔滨第一次大鼠疫
第一节 急赴灾区
第二节 防疫计划的形成
第三节 梅尼事件冲击波
第四节 焚烧尸体
第五节 扑灭鼠疫
第三章 世界鼠疫会议
第一节 会议筹备
第二节 会议召开
第三节 伍连德在学术上的贡献
第四节 伍连德名扬四海
第四章 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
第一节 创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
第二节 防疫事务总处的阵容
第三节 中俄联合考察
第四节 中东铁路沿线视察
第五节 山西大鼠疫
第五章 中国的三次大霍乱
第一节 1919年哈尔滨那场大霍乱
第二节 1926年主持防治东北第二次大霍乱
第三节 上海霍乱的防治
第六章 蛰伏十年后,鼠疫卷土重来
第一节 等待
第二节 海拉尔,无法容忍的疏忽
第三节 该来的还是来了
第七章 建立海港检疫管理处
第一节 混沌的时局
第二节 面见蒋介石与冯玉祥
第三节 出任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
第四节 被日本人逮捕
第五节 专心海港检疫处管理工作
第八章 其他医学活动
第一节 为祖国医学修史
第二节 禁毒
第三节 创办医院和医学院
第四节 创办中华医学会
第九章 伍连德现象
第一节 伍连德的学历
第二节 伍连德的亲人
第三节 伍连德的贵人
第四节 伍连德的朋友圈
第五节 伍连德现象
尾声:武连德在哈尔滨
摘要
    第二节 面见施肇基
     伍连德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又去教师宿舍把明天的教务交代给其他教员,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他对妻子黄淑琼说了电报召他进京之事,然后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衣物,但他对那封电报始终琢磨不透,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找他?而且是外务部找?他是带着多重疑问进入梦乡的。
     1910年12月19日,上午11时,北京,前门火车站。
     伍连德走出车站,天上灰蒙蒙的,太阳不甚明亮,正是阴历十一月天气,时近正午,天气不算太冷。火车站内外乱乱糟糟、吵吵嚷嚷,十分拥挤。伍连德提着简单的行李,在车站出口处举目四望。这时他看见一个车夫模样的人,正站在车站门口,举着牌子,紧盯着出站的旅客,见个差不多的人就开口打听,看来是来接站的。
     伍连德走了过去,对车夫说:“我就是伍连德。”
     这位车夫在大冬天里急得满头大汗,唯恐错过客人,被主人申斥,见了伍连德,总算出了一口大气,连忙跪下请安。然后把一张纸条递给伍连德。伍连德打开一看,是一张便条,英文的:“请随来人到寒舍。”署名Alfred Sze。
     车夫提起伍连德的行李,两人来到车站外面的广场,一辆车停在那里,伍连德上车急驰而去。
     车子在烟尘中走了一个小时,终于在东城的一座四合院前停了下来。伍连德刚走下车,一位儒雅的中年人已经出现在门口,用英文兴奋地打招呼:“伍博士,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伍连德一下子认了出来,这个人1905年曾到过槟榔屿,他是端方、戴鸿慈率领的清政府宪政考察团的随员。当时他还特地详细询问了自己的情况。对,他就是施肇基。
     施肇基一边请伍连德进门,一边继续说:“您归国两年多了,本来应该早早拜访,可是我一直在东北,今天才有机会。”
     说话间已经来到二门,一位漂亮的少妇站在门口相迎。施肇基介绍,这是他的太太,施太太忙说:“欢迎您,伍博士,我叔叔经常谈起您。”讲的竟是一口地道的广东话。
     “您叔叔……”
     施肇基在一旁插话:“她叔叔是唐绍仪,唐大人。”
     唐大人是伍连德的同乡,这么一介绍,心一下子拉近了,一路的劳累似乎消除不少,北京的冬天不再让人感到寒冷。几人在屋里分宾主坐下后,施肇基说,上次在槟城见面以后伍连德给他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听说袁世凯打算聘用专家改革陆军军医学堂后,便极力向袁世凯推荐,推荐他回国服务。
     伍连德至此才恍然大悟,心里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袁世凯聘请他到陆军军医学堂做帮办,是施肇基推荐的。
     年长伍连德仅两岁的施肇基是近代中国有名外交家,一生为中国贡献颇多,而举荐伍连德之事却少为人知。
     如果不是施肇基的举荐,中国就不会有伍连德,也不会出现受伍连德影响而归国服务的许多南洋优秀人才;这些堪称国士的人才也许不会崭露头角,成为一代风云人物。
     故人相见,分外亲热,施肇基与伍连德拉着家常,从他留学的康奈尔,到伍连德就读的剑桥,古今中外,聊得兴致勃勃。这种谈话很对伍连德的胃口,宾主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融洽。
     可是在谈话中,伍连德始终感到施肇基笑容可掬的背后掩藏着一种焦虑,他不会因为想和自己聊天而把自己紧急召到北京来,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
     伍连德趁一个间隙时间问:“施大人,外务部召我进京,有什么事吗?”
     伍连德的一句话,让屋内的气氛突然改变了,刚才还谈笑风生的施肇基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慢地说:“伍博士,哈尔滨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瘟疫。”
     “瘟疫?”伍连德心头发紧,这在他的业务范畴之内,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出现多久了?情况严重不严重?现在已经流传到哪里了?”
     “估计已经发生一个多月了,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据报已有不少中国人和俄国人死亡。”
     伍连德一下子站起身:“已经一个多月了?施大人,朝廷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施肇基示意他坐下:“我知道伍博士对细菌学研究颇有心得,因此特意向伍博士请教。”
     伍连德向他介绍有关细菌学知识,尽量说得通俗。
     施肇基身体前倾,眼睛定定地看着伍连德,听得十分专注,他接着问:“那么近年来瘟疫发生情况如何?”
     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