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 字数: 291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舜华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379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有明文学的剧变,实以文学复古思潮的起来为标志,然而,这一复古思潮断非仅仅存在于文学领域,如何从诗艺上鼓吹“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而是席卷了整个明代学术史传统体系的大变,而经学领域的复古乐思潮恰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实质是一代士林对自我性命思考的重新体认,并集中体现为以礼乐教化自任为核心的师道精神的消长。
早在笔者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2006)一书中,便明确指出,当成弘以来,明代同样出现了学术下移,也即打破了官方程朱理学一统,而诸子百家蔚兴的局面(小说戏曲都为诸子之一);并试图用“师道复兴”这一概念,来重构复古运动的兴起以及后来文学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最终将传奇的起来指向官方礼乐制度衰微与朝野士夫复古乐思潮大兴下整个中晚明学术格局的大变。
在此基础上,《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精)》一书,则明确择取有明乐制与乐学谱系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加以考订,力图以复古乐思潮的消长来涵摄官方制作中的君师之争、以及士大夫自朝而野考音定律的历史轨迹及其意义,由此重构有明一代礼乐制度及其影响下演剧的变迁。
目录

绪论
引 传统曲学研究新路径的提出
一 重辨复古(乐)思潮与师道精神的文学史意义
二 明代乐制的更变与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第一章 明代教坊制度的兴衰
第一节 明初教坊制度的构建
第二节 南教坊的兴衰
第二章 洪武时期的考音定律与元以来复古乐思潮的衰微
引 从洪武初制到洪武定制
第一节 灵璧石考――从朱元璋击磬考音说起
第二节 冷谦律考――兼论洪武暨有明制作的雅俗之争
第三章 永宣以来的礼乐变化与成弘复古乐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永宣时期的礼乐升平与正统以来的礼乐废弛
第二节 君师矛盾与成弘复古乐思潮的兴起
第四章 南京与吴中:弘正以来第一次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第一节 陈铎:一代乐王与南京的礼乐军政之变
第二节 南教坊、武宗南巡与南京士林思潮的变迁
第三节 从复古到性灵到会通:明中叶吴中曲学的兴起
第五章 嘉靖万历初的礼乐变更与复古乐思潮的困境
第一节 嘉靖朝的锐意更制与诸家乐书的蔚兴
第二节 隆庆、万历初年的礼乐新政
第六章 “典乐”梦醒与嘉万间第二次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第一节 刘凤与汤显祖的论乐五书――从嘉万政治的复杂变局说起
第二节 一代典乐的归隐:沈王景生平与嘉靖以来的政治
第七章 万历十年后的礼乐失修与复古乐思潮的苍凉
第一节 一代典礼的焦灼:沈鲤的锐复古制与不得其时
第二节 从万历荒礼怠乐到崇祯欲重建而不能
第八章 明教坊制度的解体与宫廷俗乐的大兴
第一节 礼乐机构的日益内廷化与皇家梨园的兴起
第二节 从豹房、无逸殿到四斋、玉熙宫:内廷天下与皇家梨园
小结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