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入泥

入泥

  • 字数: 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作者: 顾青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33323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年轻的创造者手中,古老又日常的陶瓷,焕发出许多新的可能: 青花可以描绘现代感十足的波点和格纹,金属质地的银釉能勾勒烟雨朦胧的山水; 市井的盖碗可如咖啡杯般时髦华丽,葵口和划花器皿复活的形制里则有朴素的美…… 也传统也现代,亦艺术亦生活。 不妨追随着他们的身影,将视线收回“好大的中国”,寻找属于我们的日用陶瓷之美。
内容简介
在瓷都景德镇,除了熟稔传统技艺的老师傅,还有这样一群做陶瓷的年轻人。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或在师徒传承下从练泥、拉坯开始磨练技艺,或远赴海外驻场、参展,接受艺术与设计专业训练。对他们来说,泥土是聆听的对象,是表达的媒介,更是美本身。他们怀着热忱投身其中,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手艺与工业的交汇碰撞中,摸索着将陶瓷之美融入国人日常生活的途径。
在《入泥》中,作者访问了八位有代表性的青年陶瓷创作者和六位国内外业界观察者,以他们的作品、经历及思考,勾勒出当前中国日用陶瓷设计与生产的面貌,展现出这个古老行业新兴的、少有人知的一面。
目录
物随人长久002
序004
第一章泥土陈述者
黄再云——元气就是孩子气010
屯之——我只是泥土的陈述者028
汪豪——回到过去,是为了走进现代046
蓝天——看得见,看不见064
罗骁——模糊的行走更有意义080
冉祥飞——眺望心中的山098
殷九龙——很多时候,我对传统的态度是目送116
辛瑶遥——我的手比我聪明136
第二章他山之瓷
郑祎——这是我的故事,你们的故事在哪里?164
顾力——我们要面对好大的中国182
徐瑞鸿——陶艺需要创作者身体力行196
马场久和——陶瓷本就是美206
石原良太——每个工匠都是一块小石头220
辻谕——更自由地与世界交换意见234
后记250
摘要
    屯之和家诺夫妇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叫屯木社,是在民居里将住所和工作室合为一体的空间。进门右手位置是试釉配釉和拉坯修坯的专区,水泥地拖得干净,工作台和坯架上收拾得井井有条。厨房和用餐区在左手位置,大家先坐下喝茶聊天,到了中午,家诺去厨房下面条,面条用屯之做的大碗盛出来,青菜碧绿、荷包蛋澄黄、辣椒丝鲜红,捧着大碗吃面,好不惬意。
     屯之中等个头,戴眼镜,平头,肤色黧黑。他话不多,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曾在深夜阅读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风雨,因为笑容、因为眼下平静温馨的生活似乎隔得远了。他在大学毕业后才接触陶瓷,学艺之路迥异于其他年龄相仿的创作者。大学毕业后,他陶艺之旅的靠前站是河北,从在民间陶艺作坊当小工开始。
     从民间作坊的小工开始
     屯之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2010年读大三的时候,他跟几个朋友制订了徒步计划,暑假从甘肃定西一路行至敦煌,主要目的是看石窟壁画。在甘肃省博物馆,他看到金代、辽代的瓷器。古代北方有名民窑体系磁州窑的作品,那具有强烈表现力的陶土,器物表面生动的剔刻工艺,让他看傻了眼。他提起脑海中盘桓的印迹:“那些剔刻的花卉图案很抽象,陶土充满力量感和冲击感,像耕作时被翻起来的土地,好漂亮!”如同《诗经》里描述的秋收耕田的景象,各色种子播下去,颗颗饱含生气。那一刻的他,看到了泥土,看到了生命,也看到了陶瓷广阔的创作空间。
     刚拿到毕业证,屯之就跑到磁州窑的产区河北彭城。作坊的师傅问他想学什么,他
     回答:“全部。”无知无畏的回答,出于年轻人的勇气,也出于热爱。提起这份爱,镜片后闪出热切的光来,“你喜欢一样东西,很喜欢,脑袋里时时刻刻念着它,后来你就发觉有了一种热情,这股冲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不顾一切地去了”。在彭城,他待了一年。
     所有的工作从了解泥土开始。他提起有大半年的时间做的工作仅仅是怎么让土变成泥巴:用传统的方式从田野里采土,自然干燥后,他负责的步骤是将泥土扔到大缸里过筛,去除杂质,筛成细泥,倒入池子里,然后将泥团揉成可以印坯’用的泥条……重复枯燥的过程也是人生很真实的一段时间,在看似没有技术可言的准备工作中,日日修炼,到很后人对于泥土的感觉,成为一种本能。
     当地采用一次烧成“工艺,在制作过程中接近靠手的触觉感受泥的湿度,确定什么时候印坯、拉坯、上化妆土、上釉等各个生产环节。从小工开始,屯之早晨六点多起床,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他所在的作坊主要做印坯成型工艺,师傅擅长彩绘,没人教拉坯,他就坚持每晚看一段网络教学视频自学。
     从城市到乡村生活,每天住在窑坊里,早晨啃馒头,晚上吃烧饼,在作坊劳作的沉默的戴眼镜外地大学生,成了乡村小镇大家都知道的一号人物。但大家的好奇也有且只有于此,他是个外来者,在精神世界里与周遭隔绝。
     关于陶瓷,想学的是全部
     屯之说那段时间每天都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作坊有六七个人,他潜入自己的世界干活儿,别人说什么都听不到。自学拉坯到了痴迷的地步,渐渐从接近不会到一晚上几小时能拉一两件东西,中午作坊有两个小时休息,吃完饭后他就赶紧修坯。通过自学摸索,不断尝试方法,不对了从头再来。每天都在想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自觉中手的姿态都是在比画思考的制作问题。半夜梦醒,发现手是张开的,原来梦里也在摸索拉坯。
     在孤独中做陶上瘾的年轻人,当能做出成品的时候看到了希望之光。靠前件东西进窑里烧,他一晚上没睡着,一直等着第二天开窑的那刻,早上四五点就爬起来。感觉窑温下降得好慢好慢,从泥巴变成陶瓷,他体验了整个神奇的过程,感觉很幸福。提起处女作,他咧嘴呵呵笑:“其实那很沉,像泥疙瘩一样。”
     学艺的第二站是龙泉。龙泉青瓷始创于南朝,南宋达到鼎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恢复生产。在龙泉一年多的学习时间,屯之下班后在车间拉坯,跟着师傅学正确的方法,每天拉的多是钵、瓶子等器皿,然后修坯,手法越来越熟练,再后来上釉、装窑、烧窑他也能承担下来,可以从头到尾负责整窑的生产,各项技术层面都接触到了。
     在逆境里的学习体验更真实。他当笑话一样回忆起,自己赶鸭子上架管烧窑,提心吊胆地查看窑温,很后出来的作品效果意外的好。还说起在龙泉生活条件比彭城有所提高,每天出门看着蓝天白云觉得很满足。
     彭城和龙泉是学艺之路的起点,在技艺的成熟之外,他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更灵活、有包容性的环境,突破体制和门派师承的桎梏。2014年5月,屯之来到景德镇,这回,他说找到了归属感。他找到了一群年轻的伙伴。
     寻求跟陶瓷平等对话的机会
     景德镇的年轻创作群体和当地的传统制瓷群体关系是相对游离的,在与伙伴们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了自由的氛围。在陶作家符开娥的工作室驻场三个月,他灵活安排时间,让创作思路无拘无束,有想法就赶紧回去拉坯,寻求释放。
     他开始韩瓶系列的创作。这种宋代常见的小口修腹陶器,胎质粗糙,常用来盛装米酒,还曾作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麾下背嵬军的行军水瓶,因而被世人称为“韩瓶”流传下来。韩瓶在江南地区出土极多,屯之从器物上看出了另一份意味,器物直立的姿态让他联想起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静静挺立,有棱角,不卑不亢。他塑造的韩瓶施乳白釉,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中,宁静而矜持。摸索器物姿态的同时,他也在寻求物与人精神状态的结合。P30-3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