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年海内外原植物调查为基础,通过深入药材产区与生长地所获得的第一手珍贵数据,对来自亚洲和欧洲的草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本书第一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认可--内文被多所学校收录为教材,获得了相关学科许多专家的褒奖,还促进了欧洲草药师和传统中医从业者,以及生药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家们之间宝贵的交流。第一版自出版以来,所记载的药用植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第二版即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对近年来药用植物的近期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补充,使其内容保持在目前乃至今后几年科学知识的最前沿。本书共分四册,收录了800多种天然药用草本植物,第一二册专门写中国和东亚的草药,第三册致力于欧洲草药,第四册着重研究中国南部和南亚周边地区的草药。本书作为实用性极强的工具书,既有草本植物的图谱,又有关于草本植物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研究,同时还有对草本植物化学成分、化学结构的分析,收集的资料信息量极大,每册还编制有各种索引,方便读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检索查阅。本书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做到了真正的中西合璧,更有利于中草药市场的国际化,亦将促进中西医的互相了解和沟通。
作者简介
赵中振:东京药科大学药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讲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生药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香港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美国药典委员会草药纲要东亚专家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药顾问等职。赵教授曾在日本留学工作十年,积累了大批可展示药用植物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植物照片和显微鉴别第一手资料,参加了众多中日生药学的交流工作。萧培根: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上有名的传统药物学家,曾作为新中国卫生界第一位技术顾问被聘请至WHO总部负责编写《世界常用药用植物》,先后应邀赴世界五大洲46个国家进行药用植物和传统药物的考察及学术交流,熟知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编委会: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一批学贯中西、中英文熟练、年富力强的专家为主,众位专家经验丰富,出版过多部中医药方面的英文专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目录
艾纳香 2八角茴香 6巴戟天 11白豆蔻 16白花蛇舌草 19白木香 25闭鞘姜 29荜茇 34草果 39茶 42匙羹藤 49赤小豆 53翅荚决明 56穿心莲 61刺苋 66粗叶榕 70酢浆草 74大血藤 77灯心草 81地胆草 85地锦 89丁香 93独脚金 98鹅不食草 101儿茶 105番荔枝 109番石榴 115繁缕 120飞扬草 124枫香树 128高良姜 133钩藤 137钩吻 142谷精草 146光叶菝葜 149广防己 153广藿香 156广金钱草 159广州相思子 163过路黄 166诃子 170红大戟 174胡椒 177虎耳草 182化州柚 186黄皮 189鸡蛋花 194积雪草 198夹竹桃 204剑叶龙血树 209姜黄 214降香檀 220绞股蓝 224九里香 230扣树 234苦瓜 237荔枝 242两面针 246了哥王 250龙葵 254龙舌兰 259龙眼 262芦苇 266罗汉果 270落地生根 275马蓝 279马钱 283马缨丹 287杧果 292毛茛 296茅莓 299磨盘草 302木豆 305木蝴蝶 309木棉 313木贼 318牛至 321蓬莪术 325奇蒿 330千里光 333千年健 337千日红 340芡 343肉豆蔻 346肉桂 351桑寄生 356山鸡椒 360山柰 364蛇足石杉 369肾茶 374石仙桃 379使君子 382水茄 386水翁 390苏木 394素馨花 398檀香 402桃金娘 405天葵 409田基黄 412土荆芥 416问荆 420乌饭树 424溪黄草 428相思子 431小毛茛 436徐长卿 439鸦胆子 443羊乳 447羊踯躅 451阳春砂 454野甘草 457野胡萝卜 462叶下珠 466益智 470余甘子 474越南槐 479芸香 483樟 487蜘蛛香 491苎麻 494紫花地丁 498紫茉莉 501紫萍 505紫萁 508
摘要
艾纳香Ainaxiang CPBlumea balsamifera (L.) DC.Balsamiferous Blumea◆ 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概述菊科 (Asteraceae) 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其干燥全草入药,中药名:艾纳香;其新鲜叶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结晶入药,中药名:艾片(左旋龙脑)。艾纳香属 (Blumea) 植物全世界约有80 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澳大利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约有30 种1 变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本属现供药用者约有12 种。本种分布于中国华南及贵州、福建和台湾等省区;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也有分布。“ 艾纳香 ” 药用之名,始载于《开宝本草》。历代本草多有著录,《岭南采药录》也有记载。主产于中国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艾纳香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成分。《中国药典》规定了艾片的熔点、比旋度;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规定艾片含异龙脑不得过5.0%,樟脑不得过10.0%,左旋龙脑以龙脑计不得少于85.0%,以控制药材质量。药理研究表明,艾纳香具有保肝、抗肿瘤、抗菌等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艾纳香具有祛风除湿,温中止泻,活血解毒等功效;艾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等功效。化学成分艾纳香的叶含挥发油:L-龙脑 (L-borneol)、石竹烯 (caryophyllene)、樟脑 (camphor)、蒎烯 (pinene)、乙酸龙脑酯 (bornyl acetate)、柠檬烯 (limonene)、芳樟醇 (linalool)、γ-桉油醇 (γ-eudesmol)、反式罗勒烯 (transocimene)[1-2]、艾纳香内酯A、B、C (blumealactones A~C)[3]、杜松醇 (cadinol)、广藿香烯 (patchoulene)、香芹酚 (carvacrol)[4];黄酮类成分:艾纳香素 (blumeatin)、艾纳香素A、B (blumeatins A, B)[5]、(2R,3R)-7,5’-二甲氧基-3,5,2’-三羟基黄烷酮 [(2R,3R)-7,5’-dimethoxy-3,5,2’-trihydroxyflavanone][6]、商陆黄素 (ombuin)、鼠李素(rhamnetin)[7]、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3,4’,5-trihydroxy-3’,7-dimethoxyflavanone)[8];此外还含有ichthyothereol acetate、柳杉二醇 (cryptomeridiol)[9]。药理作用1. 保肝艾纳香二氢黄酮类化合物腹腔注射可降低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硫代乙酰胺肝中毒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肝中三酰甘油含量,增加肝中肝糖原,表明其对急性肝损伤有显著的保肝活性[10]。艾纳香素腹腔注射能明显减少肝组织病理损伤,使四氯化碳中毒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缩短[11]。体外实验还表明,艾纳香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大鼠及恒河猴原代培养肝细胞有保护作用[12-14]。2. 抗肿瘤从艾纳香提取物中分离到的一种二氢黄酮醇BB-1 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RAIL) 合用时表现出极强的协同作用,成人T 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瘤 (ATLL) 对 TRAIL 产生耐药性后,将BB-1 与TRAIL 合用可恢复ATLL 细胞对TRAIL 的敏感性[15]。细胞培养实验表明,艾纳香叶中分离出的艾纳香内酯A、B、C 可抑制吉田肉瘤细胞生长[3]。3. 抗菌艾纳香叶中的ichthyothereol acetate 对黑曲霉菌、须疮癣菌、白色念珠菌具有中度抗菌活性,而柳杉二醇对这三种真菌抗菌活性较弱[9]。4. 其他艾纳香所含的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纤溶酶的作用[16]。体外实验表明,艾纳香甲醇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17]。应用艾纳香本品为中医临床用药。功能:祛风除湿,温中止泻,活血解毒。主治:风寒感冒,头风头痛,风湿痹痛,寒湿泄痢,寸白虫病,毒蛇咬伤,跌打伤痛,癣疮。现代临床还用于头痛、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瘙痒、蛇咬伤口不愈合等病的治疗。艾片本品为中医临床用药。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主治: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评注近年研究发现,艾纳香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在保肝和抗肿瘤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其中的二氢黄酮醇BB-1作为肿瘤耐药逆转剂,具有极好的前景。提制冰片后的艾纳香可用于再提取黄酮类成分,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肝病和肿瘤的新制剂。中药市场上发现有艾纳香的混淆品,经鉴别为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珠 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 的叶。艾纳香和大叶紫珠的性状相似,但功效接近不同,大叶紫珠主要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两种药材应当注意鉴别[18]。参考文献[1] 周欣,杨小生,赵超. 艾纳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分析测试学报,2001,20(5):76-78.[2] 郝小燕,余珍,丁智慧. 黔产艾纳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25(2):121-122.[3] FUJIMOTO Y, SOEMARTONO A, SUMATRA M.Sesquiterpenelactones from Blumea balsamifera[J].Phytochemistry, 1988, 27(4): 1109-1111.[4] NGUYEN T T, LE N L T, NGUYEN V T, et al. Study on the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from leavesof Blumea balsamifera (L.) DC. in Vietnam[J]. Tap Chi DuocHoc, 2004, 44(6): 12-13.[5] NESSA F, IS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