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

  • 字数: 43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西书局有限公司
  • 作者: 马晓林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475147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面梳理优选马可·波罗及其《行纪》研究史 ☆从马可?波罗出发,着眼于礼俗,研究元代中国的一幅幅历史场景 ☆着重利用新出碑刻史料,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书籍之一。至今东西方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皆历时长久。本书从马可?波罗出发,着眼于礼俗领域,运用文本比勘方法,重点利用新出碑刻史料,研究元代中国的一幅幅历史场景。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分为四个部分:“导论篇”全面梳理了马可·波罗研究的范畴、方法,及19世纪至今的研究史;“研究篇”研究马可?波罗所见元朝礼俗、物质文化等,聚焦中外交流,尝试解开《马可?波罗行纪》书中未解之疑;“评介篇”评介西方学术界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几部很新著作;“译文篇”则译介了部分西方重要的论文。     经过深入讨论,本书一方面证明了《马可?波罗行纪》在礼俗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揭示了蒙元时代欧亚大陆多元文化交流的众多侧面。
作者简介
马晓林,山东烟台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入选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外关系史、礼俗与宗教史。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有《世界历目前的蒙古征服》(合译)。
目录
前言 导论篇   马可·波罗研究的范畴与方法   马可·波罗研究史: 19世纪—20世纪中叶   马可·波罗研究史: 20世纪后期至今 研究篇   马可·波罗所记元朝洒马奶祭祀     ——兼论马可·波罗在元上都的时间   马可·波罗、鄂多立克所记元朝天寿圣节   马可·波罗所记元代万岁牌   马可·波罗所见蒙古皇家旗纛   元代甘州十字寺别吉太后影堂考     ——兼论马可·波罗所记河西景教   元代景教人名学初探     ——以迁居济宁的阿力麻里景教家族为中心   金元汪古马氏的景教因素新探     ——显灵故事与人名还原   《大朝国师南无大士重修真定府大龙兴寺功德记》与《马可·波罗行纪》     ——那摩国师与13世纪克什米尔佛教小考   马可·波罗在河西所见的杀羊祭祀风俗   新出元代石刻史料中关于马可·波罗所记火浣布(salamander)的印证   元代异样局、御用织物与中外交流     ——以新出石刻《高信神道碑》为中心 评介篇   解开“马可·波罗地图”之谜   评傅汉思《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货币、盐、税收方面的新证据》   马可·波罗所记杭州税收数字的可靠性     ——元代江南经济史的新成果   评唐莉《蒙元时代中国的东方叙利亚基督教》 译文篇   马可·波罗《寰宇记》的成书: 旧的和新的假说  ◎[意大利] 安德烈欧塞(Alvise Andreose)   《马可·波罗行纪》文本系统与传播  ◎[意大利] 安德烈欧塞(Alvise Andreose)   米奥·彻佛尼所知的亚洲     ——《寰宇记》版本流传札记  ◎[意大利] 萨缪拉·西米恩(Samuela Simion)、尤吉尼奥·布尔吉奥(Eugenio Burgio)   马可·波罗、他的近亲与他的旅行记: 一些新见  ◎[以色列] 大卫·雅各比(David Jacoby)   马可·波罗的汉语—蒙古语地名     ——以“州”的转写为重点  ◎[美] 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   马可·波罗所记Natigay/Nacigay一词  ◎[比利时] 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 索引 译名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后记 本书撰写于2012至2017年间。初稿是我在博士后合作导师荣新江教授指导下撰写的出站报告。2011年,荣新江老师主持启动“马可·波罗研究”项目,向南开询问推荐博士后人选。我当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元代国家祭祀研究》,我的导师李治安教授、王晓欣教授极力“劝诱”和推荐我继续深造。于是2012年10月,我前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靠前汉学家研修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正如两位老师所预期的,在北大,有更多问学的机缘。我兴趣广泛,只觉得时不我与,近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其间,荣老师的工作态度、学识,尤令我向往不已。在荣老师的旗帜下,我开始走向内陆欧亚,涉足景教、回鹘学等领域,偶得一二,便写出来。荣老师曾屡次提示碑刻研究的重要性,我尝试将其用于马可·波罗研究,但显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近年,我跟随李治安老师做元代北方碑刻的搜集整理,日积月累,深味厚积薄发之甘苦。我的出站报告初稿完成后,荣老师悉心审阅,逐字修改。当时的初稿单薄草率,很多地方正是因为贯注了荣老师的心血才不至于显得太幼稚。“马可·波罗研究”项目的另一位负责人党宝海老师也一直提供很多帮助和具体建议。2014年9月出站答辩时,李治安师、社科院刘晓研究员、北大外国语学院王一丹教授又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使我免于很多错误。 也要感谢参与“马可·波罗研究”项目读书班的老师张帆、王一丹、孟嗣徽、朱玉麒、乌兰、刘正寅、王东平、苏航、毕波、朱丽双等,博士后李鸣飞、罗帅以及陈春晓等同学,时常对我有所启发。感谢靠前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教授的殷切关怀,基地图书馆丰富的外文图书资料,以及顾晓玲老师的多方照顾。 2014年博士后出站后,我回到南开任教,仍然继续参加“马可·波罗研究”项目,常往来于京、津二城,参与组织了一些学术活动,同时修订旧稿,陆续新写了不少内容。其中一些篇章曾在扬州、北京、天津、杭州、德黑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学术会议上宣读,有的篇章承蒙前辈师长、期刊报社抬爱,单专享表。初刊出处见本书参考文献。至今三年间,在前述师友之外,又承安德烈欧塞(Alvise Andreose)、孔秦(Chiara Concina)、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乌苏吉(Mohammad Bagher Vosoughi)、叶莲娜·阿斯塔申科娃(Elena Astashenkova)、雅娜·皮斯卡列娃(Яна Пискарева)、王丁、松井太、白玉冬、刘未等师友先后襄助,切磋琢磨,获益良多。 2012年至今五六年间,我对马可·波罗研究的认识日益加深,常觉今是而昨非。很后修订导论篇时改写、增写了关于学术脉络与方法的内容。研究篇反而写于此前,因此肯定未能实现导论篇中提出的广度和方法。每检视旧稿,都忍不住修订再三。这也许未尽然是好习惯。今日留下的遗憾,未来必能超越。 谨以此书纪念杨志玖先生(1915—2002)。吾忝为再传,虽无缘面聆先生教诲,但在南开求学期间,屡蒙流芳所及,感激不已。读先生之书,问先生之学,若有所得,余韵悠长。马可·波罗学,为杨先生驰名寰宇之学,吾等必踵其事而增华。 2018年3月于津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