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文章读本/川端康成作品系列

新文章读本/川端康成作品系列

  • 字数: 6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日]川端康成著
  • 出版日期: 2017-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7841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为文论的本书的独特性,可以从日本小说家、文艺评论家伊藤整的书评中窥见。评论道:“读者一定会发现,无论是论及作家文章内部微妙的氛围、文章内蕴含的民族精神,还是讨论具有炼金术般作用的作家才能与经验的结晶体存在,川端先生所谈的都不是技巧、技术一类的东西。在敏锐观察作家笔致中流淌的生命气息这一点上,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无人可以与川端先生比拟。关于艺术的讨论很多。但是,仅仅从理论上深入讨论,往往伴随着危险。文学理论能够完成对于人体的解剖,但是无法进行生命的解剖。艺术的生命本身不是解剖,除了直观的精神作用,其他无从把握。艺术的生命存在于唯有作家所了解的秘密作用之中,而作家具有创造生命的力量。川端先生这部文章论的特色正在于捕捉艺术的生命”。 谷崎润一郎的《文章读本》及三岛由纪夫的《文章读本》已被翻译为中文,唯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新文章读本》尚没有中文译本。此次组稿邀请到北京大学外国学院于荣胜教授担纲翻译,于教授研究日本文学多年,对此书进行了详尽和细致的呈现。
内容简介
《新文章读本》是川端康成于1949年2月至1950年11月在《文艺往来》杂志上刊登的题为《新文章讲座》的连载合集,是川端康成的文艺评论总集。自幼熟读《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川端从怀旧情绪出发,大力推崇“有生命的文章”。全书分十章,引用了芥川龙之介、石川淳、与野浩二、泉镜化、永井荷风、横光利一、志贺直哉、佐藤春夫、菊池宽、田山花袋、福楼拜等日本和国外作家的文章,细分条目,以普通读者浅显易懂的语言,分析名作的秘密所在。与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的同名文学评论《文章读本》同为日本近代文学目前很有名的作家文学评论,从中可窥见作者的作家论和写作理念。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有名小说家。一八九九年六月十四日生于大阪。一生创作小说百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等。一九六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川端担任过靠前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一九五七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附记 引文(日语)
摘要
    日日更新的文章之道,自战争结束后,其特点越发显著,但是其潜在的一样东西却出人意料,没有改变。也许,追求某种较为不变同时又不断更新的东西,才是我们的“道”。 当然,从往时到现在,我的文章感觉多少还是有些变化,不过某种东西依然生机勃勃,保留至今,一直影响到今天。如果说我有足以示人的文章论,那它可能就是这种持久不变的东西。它既不是变化万端,也不是与时俱进,而是自始至终持久不变。当然,文章也需要与时共生、与人共生,只不过需要添加的、需要进步变化的,则应由读者亲手完成。 本书的目的既然是引导读者走上率直的文章之道,那么就要避免口吐奇警之言,避免惊扰各位读者。同时,也要避免将我个人的狭隘文章信念强加给读者各位。当然,对于学者、批评家之间已成定论的内容,我也会在文章中涉及,不避重复之嫌。 2 既然小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那么小说的文章、文体就应该是小说的重要构成要素。 艺术活动有两方面,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就文学而言,那就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与读者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活动在表现达成时就为终结,而艺术接受活动则在接触这种表现时才刚刚开始。换言之,所谓表现就是这两者的联结点,是两者相汇处的桥梁。创作者只有通过表现才能够使自己的艺术活动为自己以外的人所认可,鉴赏者只有通过接触这种表现才能进行艺术活动。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表现在文学中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狭义而言,可以说表现即内容,艺术即表现。唯有通过表现才能了解作者试图表达的内容,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譬如,就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而言,就算这位作家对这部作品自何时、以何种艺术意图开始构思,以何种新的手法表现了何种内容,进行了不能再详尽的说明,就算这种说明对理解这一作品多少能够提供参考,那么这种说明说到底也只不过是对作品表层内容的一种解说而已。对于没有表现在作品之上的深层内容,即使你使用了多么宏大的理论来书写,也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即使你解说得再漂亮,也未必能够触及作品所表现的世界。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比起数千言的解说,很为重要的还是这部作品的表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一字一句的选择、确定开始,直到这部作品的完结,在这中间存在着作家的复杂心理过程,同样对读者而言,开始于一字一句的理解,终结于全篇的读完,这期间也有一个心理过程。 作为作家的一种信念,表现即内容、艺术即表现并无不可,但是从艺术研究者的角度看,内容和表现理所当然应该分作两个问题来思考。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是接近一致呢,还是不尽一致、并因此造成了作品的缺陷呢……认定艺术即表现,因立场不同,往往会多少使人造成误解。 关于“表现”的细微讨论,我们姑且不做,我们眼前反复要讲的只是,“表现”是连接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理活动的专享纽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