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九十九曲长河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李伯勇
出版日期: 2017-02-01
商品条码: 9787550030107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4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作品 作者数十年对家乡研究、解读、书写,为上犹树立起一块历史文化的里程碑,也是上犹古老历史驶向未来的摆渡人。
内容简介
《九十九曲长河》是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散文作品25篇,分为“星汉灿烂”和“百草丰茂”两辑。作者以自己的故乡江西省上犹县为写作地标,悉心研究上犹县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发展、人物百态等,从不同角度切入写作,向读者展示一个全面且富有魅力的上犹。
作者简介
李伯勇:1948年11月生,男,江西上犹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获江西省“文艺靠前”称号。已出版长篇小说《轮回》《寂寞欢爱》《恍惚远行》《旷野黄花》《父兮生我》《抵达昨日之河》,中短篇小说《南方的温柔》,中篇小说集《恶之花》《繁嚣?孤烟》,短篇小说集《重叠的背影》,随笔散文集《瞬间苍茫》,文学评论集《灰与绿的交响》《文海观澜沉思录》,文化纪实散文集《昨天的地平线》。主编作品评论集《南方土地的精灵》。短篇小说《瓜地薰风》获江西省首届谷雨文学奖(1989);长篇小说《轮回》获“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征文三等奖(1996);长篇小说《恍惚远行》入选200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旷野黄花》《抵达昨日之河》分别参评第八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
目录
[自序]九十九曲长河入梦来
第一辑 星汉灿烂
苏东坡1094年到上犹
上犹客家门匾风俗的源与流
世纪之交的上犹客家魂
摩崖石刻的销蚀
“九狮拜象”探源
莲花井散记
上犹玳瑁石:古远神奇的绽放
艾雯与上犹和赣南的旷世乡愁
姓氏族谱的现代转型
21世纪客家民俗新读本
上犹人的文化心灵密码
廊桥:粼粼悠转的乡愁
文化磁场的激活
第二辑 百草丰茂
“上犹”的诞生
与师只为民痍甚
黄永玉在上犹
南赣寻梅
寻找箬子嶂
圣洁的允诺
奔跑并引领:中国草根现代企业灿亮现身
无言的家教
你不在的地方正是你在的地方
隐没的风景
父亲是蓝色的故乡
铺展田园魂
[代跋]生活激流中反观与抵达
摘要
从1697年版《上犹县志》的影印件来看,知县章振萼没有依据1682年版《上犹县志》,没提陈廷缙名字,而是另起炉灶,所收录的五篇序文(不同作者)、一篇凡例,都没有提及1682年版《上犹县志》。我认为这是章振萼有意为之,他对那本不满意,或者说他握有资料,有编撰一部真正县志的雄心。也许是我的一种猜测,以后如果获得1682年版县志,可以对照。
1697年版《上犹县志》毕竟是缩小的影印件,加上原稿的模糊不清,少许地方看不清楚,但总体文字是清晰的。我更想说的是,1697年版《上犹县志》是上犹从古代到近代,以主流文化的形式,对上犹的历史地理、人文传统的承前启后的一次珍贵总结(它承接了明朝的上犹县志),从县令到地方乡贤士绅参与其中,贯穿一条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建立的文史观。这说明包括县令在内,上犹儒者贤士的修志热情高涨,而且形成修志的传统。
我们知道,清朝是外族统治,它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奉行的仍是中国文化,朝廷在政治上对汉族人士多有警惕,但在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上,还是任由地方的知识分子们以汉代文史精神编撰史志,地方官员及地方学人秉持的还是前朝编撰志书的传统。因而,地方史志(包括所体现的治学精神)通过具体内容而保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致性、衔接性和总体性,让中华文化有机地延续下来。当然在具体行文上,设置了遇到“国朝”(清)就另行顶格行文的格式。1697年版《上犹县志》就体现了这样的编史态度。这就让后人能在饱满的历史文化精神陶冶中上溯中华久远的历史。
古老上犹的历史底稿就留存在这部县志中。
为1697年版《上犹县志》作序的知县章振萼称上犹只是蕞尔弹丸之地。这一上犹“胎记”不可改变,但在这弹丸小县所生发的人事(如晏子墓、卢光稠治虔、阳孝本隐通天岩、苏东坡来犹等)竞与中华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相关联,编者不经意留下的上犹民间的人文呼吸,使它堪称一部珍贵的上犹历史底稿(它成了后来《上犹县志》的母本)。
迄今1697年版《上犹县志》在上犹消失320年,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其实这部县志还不自觉显示了与明朝乃至宋朝的历史联结。自康熙年代修这部县志,清朝还修过几次县志,都是以1697年版《上犹县志》为基础。由于不同的取舍标准,也就在事实上造成对1697年版《上犹县志》的重重遮蔽即遗忘。因而在当代发掘这部县志有文化价值的史料是必要的,也是有趣的。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犹县志》的序提到因县城一次大水把上次修志的版块冲掉了,从时间推断为93年,可能大水冲走的就是1697年版《上犹县志》的木刻版块,但形成书的县志散落在民间,后来被日本收藏就是个证明。从序里我们还能看到志书编撰这一文化工程的运作情形,以及与明朝的联结(包括建置、秩官、名宦等)。
我愿打开1697年版《上犹县志》的“历史折皱”,与读者共享其精神漫游。也借此向编撰这部县志付出极大心血才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县令章振萼致敬(章氏不但撰写了序,而且每一单元开头注明“知县章振萼修辑”一行字),也向上犹民问出资出力镌刻成书而玉成这部历史底稿的贤达致敬。自然我也知道了上犹地方姓氏望族及士绅积极参与上犹文化建设这一史实。
明朝吴镐定位县志与明清上犹文化版图
1697年版《上犹县志》录有5篇序,1篇凡例。笔者所说“县情”亦指这些序文里所记录的“上犹齐心聚力编修县志”和“编印县志万般艰辛”的情形。
先是江西按察使分巡赣南道副使吴国社的短序。吴氏赞叹地说:见其篡葺简要,考核谨严,擒词摭事兼综条贯,不愧史才,自建邑以迄今,兹其天时人缘。
这里也能揣摩,编修县志是清朝交给地方官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本县志的质量得到认可。(前面说过,清康熙年间重视修编地方志。)
第二篇是知县章振萼(浙江严陵人。严子陵,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章知县有严陵遗风。)撰写的“叙”。“叙”说:“南郡境联闽粤,僻处万山,地则鸟道羊肠,俗亦巫觋椎髻,此横水桶岗王新建所称,梗化难治也。数年来幸逢郡伯靳公清宁一渐积休养,司马朱公以文章饰吏治二十载,疮痍之众得荷更生……余承乏上犹又竞五载,自维幸托休明……惟篇章之散佚,访诸父老缀其遗文,虽残稿蠹简博采维周,绝壁穷崖旁搜,必及自地舆以迄艺文,分为十卷。……犹以蕞尔弹丸叠经兵燹,偶于废篓残渖中,拾其片羽,稍加补辑,深愧无文,之采风者其亦有恕焉,则余之厚幸也。”
可见收集资料之艰辛,费时五年之久。我们也能揣摩康熙十二年(1673年)那部县志所罗列的有价值的资料很有限,章知县只有另起炉灶,他所能依据的大概只有民间保存的明朝嘉靖二三十二年(1533年)的县志了。
第三篇序为上犹县儒学教谕孙必达所撰。孙氏说:“盖以史即志志即史也。”“犹邑属在南郡崇山峻岭之中,地弹丸而民杂处,治以难称……有明三百余年,操觚辑志者惟吴令一人而已。惜犹未经剞劂,故先此者岌岌有渐亡之势,后此者忠孝节义代有传人耳目。”“(清)朝定鼎以来车书一统,万国来同维时,征文考献,爰取四方外志以资衡鉴,而犹之所呈者,不无因陋就简焉。其能免挂漏之处乎。”“严陵章老父台甫下车,即以兴行教化为急务,首咨邑乘以广兴革,而历年外远以讹传讹……公则怒然忧之,委蛇退食之余,于旧志之残缺者恭稽而订正焉。谬者去,讹者正,利之所在……惟革见之己事者,如鼎建堂阁,永置学田与文教也,均里粮轻徭役,修城池,去民害,诸如此类,载之邑乘。”“顾嘉会难逢,盛典不再,因与犹人士乐其志之维新,而喜将来之信史也。”(这里的“吴令”当指明朝嘉靖年间上犹知县吴镐,可见当时上犹的知识圈子都知道前代县官吴镐编过《上犹县志》这一事实,而且认同吴氏修编的这部县志。)
……
P7-9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