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欣德米特.哈特曼与亨策

欣德米特.哈特曼与亨策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作者: 著 者:盖伊·理查兹 译 者:毕 祎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231534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盖伊?理查兹著的《欣德米特哈特曼与亨策(原版引进)》一书,展现了这三位在本世纪德国音乐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作曲家相互交错的生平经历。
尽管他们三人的人生道路、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先后通过将德国音乐传统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互相产生影响;实际上,哈特曼一直是亨策音乐的灵魂所在,而这两人早期又都受到欣德米特的影响。尽管出生于不同的时期――保罗?欣德米特(1895一1963)、卡尔?阿玛丢斯?哈特曼(1905一1963)、汉斯?维尔纳?亨策(1926―2012>__一出身背景与成长环境也不相同,但他们的生涯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纳粹统治的严酷时期以及此后的德国战败时期。很显著的可能是,这三人一定程度上都遭遇过被德国生活排斥的经历:欣德米特,更多是在音乐上而不是意识形态上被排斥;哈特曼留在德国,但却拒绝与纳粹或他们控制的音乐机构有任何瓜葛:亨策因为厌弃战后仓促组建的联邦德国政体而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一直居住下去。
作者简介
盖伊?理查兹出生于德国,在英国接受教育。他是一位自由音乐作者,经常为《留声机》杂志和《速度》杂志供稿。曾编撰圣?詹姆斯出版社的《当代作曲家》丛书和《靠前歌剧辞典》,为《当代音乐评鉴》《BBC音乐杂志》《卫报》《Faze音乐新闻》《北方之声》等期刊撰稿,还为不列颠音乐与哈维格?布莱恩协会的刊物供稿。
目录
序言
德国问题
第一章
前奏1895―1914
第二章
战争与革命1914―1920
第三章
在火山口跳舞1920―1933
第四章
灵感的源泉1933―1939
第五章
无尽的苦难1939―1945
第六章
废墟与重生1945―1953
第七章
新方向 1953―1963
第八章
承诺的政治1963至今
尾声
作品分类列表
拓展阅读
唱片选录
索引
图片鸣谢
摘要
    同时,他还在莱布纳的四重奏组演奏第二小提琴,并开始教授私人小提琴学生。1915年9月,他父亲在比利时阵亡以后,他的担变得更重了。但这一消息直到来年春天才传到欣德米特家里。
     欣德米特被提拔为乐队首席令他进一步接近法兰克福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路德维希?罗滕堡。9年以后,他与后者的女儿成婚。他还逐渐进入其他有影响力的家庭的圈子,其中就有罗恩菲尔德一家,女儿艾米在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保罗与艾米的书信充满了个人内心的想法和观点,但当Y0,复员归来后,两人反倒疏远了。相反,他与艾玛?吕贝克一约伯产生了音乐上的持久联系,这位钢琴家在20年代首演了众多他的钢琴作品。
     欣德米特在战争的头18个月里,创作了3部正式编号的作品。为单簧管、圆号与钢琴而作的《行板与谐谑曲》,赢得门德尔松奖(很好及时的额#l-收入)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以及靠前部乐队作品《降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915年的这部作品几乎:接近听不出是欣德米特的作品。华丽的开场很像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后面的部分则模仿勃拉姆斯与安东宁?德沃夏克。首演――很可能是欣德米特作为指挥家的初次登台――是在1916年6月28日的音乐学院,他的朋友莫里茨?弗朗克担任独奏。在他一生创作的三部大提琴协奏曲中,1970年代重新发现的靠前号,接近被后来的《室内乐第三号》(1925)与《大提琴协奏曲》(1940)的光芒所掩盖。
     紧接着的下一部作品Lustze SinJ―onietta体现了欣德米特日益增长的自信心。这部作品的标题字面意思可以翻译成《愉悦小交响曲》,但Lustige这个词还带有“活泼”“充满活力”的意思,而没有英语中“放纵”的意思。这部作品完成于1916年2至8月间,收到克里斯蒂安?摩根斯特恩的诗歌启发;在专享一个录音当中,诗歌由朗诵者诵读,而不是将音乐伴衬其后,听上去音乐更像是独立在外的部分。全部八段乐曲体现了理查?施特劳斯对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影响;环环相扣,分成三首一组,看起来有一点三乐章交响曲的布局。《愉悦小交响曲》是一部轻快,甚至稍带讽刺性的作品。但除此以外,其中作曲家个人风格靠前次充分得到展现。特别是很后几段,其中对交响性力量的掌握和节奏的控制预示着作曲家未来的成就。但在当时,除了欣德米特以外,别人都不知道这一点。因为这部作品直到1980年才得到首演。
     漫漫无尽的战争令未来变得不可预测。随着德军接连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失利,胜利的幻象被日益增多的死亡数字打破。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征兵以补充几乎消耗殆尽的前线部队,配给制和其他严酷的政策陆续出台来维持靠前秩序。1916―1917年间的冬天,德国经历了被称作“萝卜之冬”的饥荒,土豆因为早霜而减产,民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困苦境地,来年4月面包减产直接引起了公开的抗议活动和罢工。德国从内部开始瓦解,基尔港的水兵部队于夏天发动起义;国会争论不休,城里人心惶惶。盟友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纷纷战败,“无潜艇战”极大地损害了德国在靠前上的形象;这一战法在1917年2月实施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决定参战。P33-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