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大历史(套装)

中国大历史(套装)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编者:马东峰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8253949
  • 版次: 2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东峰主编的《中国大历史(共10册)》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奠基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的巅峰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较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共10册)》旗帜鲜明地主张“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不仅将较高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四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展示出来。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通过这套著作,以收读者能够从历史知识的传统教育当中解脱,学习和煅铸自己的史学观点的裨益。
目录
《隋唐五代史(上下第2版)/中国大历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隋室兴亡
第一节 文帝内治
第二节 文帝外攘
第三节 炀帝夺宗
第四节 炀帝荒淫
第五节 炀帝事四夷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
第七节 隋末之乱(下)
第三章 唐之初盛
第一节 高祖、太宗之治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第四节 唐初武功(三)
第五节 唐初武功(四)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
第四章 武、韦之乱
第一节 高宗之立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第三节 武后政治
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
第五节 中宗复位
第六节 韦后乱政
第七节 玄宗之立
第五章 开元、天宝治乱
第一节 玄宗政治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
第三节 开、天边事(二)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
第五节 开、天边事(四)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第七节 安史之乱(上)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
第六章 安史乱后形势
第一节 代宗之立
第二节 吐蕃、回纥之患
第三节 藩镇及内乱
第四节 代宗政治
第七章 德宗事迹
第一节 德宗初政
第二节 东方藩镇之变
第三节 泾师之变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
第六节 贞元朝局
第八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
第二节 宪宗时藩镇叛服
第三节 元和朝局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
第五节 穆、敬荒淫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迹
第一节 甘露之变
第二节 武、宣朝局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第四节 回纥之亡
第五节 吐蕃衰乱
第十章 唐室乱亡(上)
第一节 懿、僖荒淫
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
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
第六节 僖宗再播迁
第十一章 唐室乱亡(下)
第一节 昭宗征河东
第二节 河东与?、岐、华之争
第三节 岐、汴之争
第四节 梁太祖代唐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始末(上)
第一节 梁、唐盛衰
第二节 梁室之亡
第三节 后唐庄宗乱政
第四节 唐灭前蜀
第五节 后唐庄宗之亡
第六节 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第七节 从荣、从厚败亡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始末(中)
第一节 唐、晋兴亡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
第三节 石晋之亡
第四节 契丹北去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始末(下)
第一节 郭威代汉
第二节 南方诸国形势(上)
第三节 南方诸国形势(中)
第四节 南方诸国形势(下)
第五节 周世宗征伐
第六节 宋平定海内
第十五章 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第一节 东北诸国
第二节 南方诸国
第三节 西北诸国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社会组织
第一节 婚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风俗
第十七章 隋唐五代社会等级
第一节 门阀
第二节 豪强、游侠
第三节 奴婢
第十八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计
第一节 物价、工资、赀产
第二节 地权
第三节 侈靡之俗
第四节 官私振贷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时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上)
第五节 钱币(下)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食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服饰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二十一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上)
第四节 官制(下)
第五节 选举(上)
第六节 选举(下)
第七节 赋税(上)
第八节 赋税(下)
第九节 兵制
第十节 刑制
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玄、佛思想转移
第四节 史学
第五节 文学美术
第六节 自然科学
第七节 经籍
第二十三章 隋唐五代宗教
第一节 诸教情状
第二节 宗教政令
第三节 杂迷信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第2版)/中国大历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晋初情势
第一节 政俗之敝
第二节 戎狄之患
第三节 封建之制
第三章 西晋乱亡
第一节 齐献王争立
第二节 八王之乱(上)
第三节 八王之乱(下)
第四节 洛阳沦陷
第五节 长安倾覆
第六节 巴氐据蜀
第七节 张氏据河西
第八节 鲜卑之兴
第九节 荆扬丧乱
第四章 东晋初年形势
第一节 元帝东渡
第二节 北方陷没
第三节 东晋初年内乱
第四节 成、康、穆间朝局
第五章 东晋中叶形势(上)
第一节 刘、石兴亡
第二节 后赵盛衰
第三节 冉闵诛胡
第四节 庾氏经营北方
第五节 桓温灭蜀
第六节 殷浩、桓温北伐
第七节 桓温废立
第六章 东晋中叶形势(下)
第一节 秦灭前燕
第二节 秦平凉州、仇池
第三节 秦平铁弗氏、拓跋氏
第四节 肥水之战
第五节 后燕、后秦之兴
第六节 秦、凉分裂
第七节 拓跋氏再兴
第八节 后燕分裂灭亡
第九节 秦、夏相攻
第七章 东晋末叶形势
第一节 道子乱政
第二节 孙恩之乱
第三节 桓玄篡逆
第四节 宋武平南燕
第五节 宋武平卢循、谯纵
第六节 宋武翦除异己
第七节 宋武暂平关中
第八节 魏并北方
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势
第一节 宋初内衅
第二节 拓跋氏坐大(上)
第三节 拓跋氏坐大(下)
第四节 宋初与魏兵衅
第五节 义民抗魏(上)
第六节 义民抗魏(下)
第七节 魏太武南寇
第九章 宋、齐兴亡
第一节 元凶弑逆
第二节 孝武世诸王之祸
第三节 前废帝之败
第四节 子勋败亡
第五节 宋失淮北
第六节 明帝诛戮宗室大臣
第七节 宋治盛衰
第八节 后废帝之败
第九节 齐高篡宋
第十章 齐、梁兴亡
第一节 齐武、文惠猜忌杀戮
第二节 郁林王之败
第三节 明帝诛翦高、武子孙
第四节 齐治盛衰
第五节 东昏时内外叛乱
第六节 梁武代齐
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第一节 冯后专朝
第二节 孝文迁洛
第三节 齐魏兵争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第十二章 元魏乱亡
第一节 魏政荒乱(上)
第二节 魏政荒乱(下)
第三节 北方丧乱
第四节 尔朱荣入洛
第五节 梁武政治废弛
第六节 梁纳元颢
第七节 孝庄帝杀尔朱荣
第八节 齐神武起兵
第九节 魏分东西
第十节 东西魏争战
第十三章 梁、陈兴亡
第一节 侯景乱梁(上)
第二节 侯景乱梁(中)
第三节 侯景乱梁(下)
第四节 江陵之变
第五节 陈武帝却齐师
第六节 陈平内乱(上)
第七节 陈平内乱(中)
第八节 陈平内乱(下)
第十四章 周、齐兴亡
第一节 齐篡东魏
第二节 文宣淫暴
第三节 孝昭、武成篡夺
第四节 武成、后主荒淫
第五节 周篡西魏
第六节 周、齐兵事
第七节 陈取淮南
第八节 周灭北齐
第九节 陈失淮南
第十五章 南北统一
第一节 隋文帝代周
第二节 陈后主荒淫
第三节 隋并梁、陈
第十六章 晋、南北朝四裔情形
第一节 东方诸国
第二节 南方诸异族之同化
第三节 林邑建国
第四节 海南诸国
第五节 海道交通
第六节 北方诸异族之同化
第七节 羌、浑诸国
第八节 西域诸国
第九节 柔然、突厥兴亡
第十节 东北诸国
第十七章 晋、南北朝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户口增减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第十八章 晋、南北朝社会等级
第一节 门阀之制(上)
第二节 门阀之制(下)
第三节 豪右、游侠
第四节 奴、客、部曲、门生
第十九章 晋、南北朝人民生计
第一节 物价、工赀、赀产
第二节 豪贵侈靡
第三节 地权不均情形
第四节 侈靡之禁
第五节 借贷、振施
第二十章 晋、南北朝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上)
第五节 钱币(下)
第二十一章 晋、南北朝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二十二章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
第二十三章 晋、南北朝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
第四节 儒玄诸子之学(下)
第五节 史学
第六节 文学美术
第七节 自然科学
第八节 经籍
第二十四章 晋、南北朝宗教
第一节 旧有诸迷信
第二节 佛教流通
第三节 道教建立

《秦汉史(第2版)/中国大历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一节 始皇治法
第二节 始皇拓土
第三节 秦之失政
第四节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汉兴亡
第一节 陈涉首事
第二节 刘、项亡秦
第三节 诸侯相王
第四节 楚汉兴亡
第四章 汉初事迹
第一节 高祖初政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第二节 儒术之兴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第十六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四)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八章 后汉之兴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后汉盛世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第三节 后汉羌乱
第四节 党锢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三节 李催、郭汜之乱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第八节 赤壁之战
第九节 刘备入蜀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
第一节 三国分立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第四节 魏氏衰乱
第五节 魏平辽东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第七节 蜀、魏之亡
第八节 孙吴盛衰
第九节 孙吴之亡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户口增减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
第一节 豪强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第三节 游侠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
第一节 秦汉人赀产蠡测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入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家之学
第四节 百家之学
第五节 史学
第六节 文学美术
第七节 自然科学
第八节 经籍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
第一节 祠祭之礼
第二节 诸家方术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第四节 图谶
第五节 神仙家
第六节 道教之原
第七节 佛教东来

《宋辽金夏元史(第2版)/中国大历史》
宋辽金夏元史
宋世系(附宋世系表)
辽世系(附辽世系表)
金世系(附金世系表)
夏世系(附夏世系表)
元世系(附元世系表)
(一)宋之统一
(二)宋之疆域
(三)宋之制度
(1)官制
(2)兵制
(3)刑法
(4)学校
(5)科举
(四)宋初之政治
(1)削夺藩镇兵权
(2)优礼士大夫
(3)台谏之横
(五)王安石之变法
(1)变法之起因
(2)变法之实行
(六)党争之误国
(1)新旧党之分张
(2)新旧党之倾轧
(3)宣和之衰败
(七)宋之边患
(1)辽之建国
(2)夏之兴起
(3)金之兴起
(八)北宋之灭亡
(1)宋金之和战
(2)宋金之战争
(九)南宋之建国
(1)宋金之战争
(2)宋金之媾和
(3)南宋初年之兵费
(十)南宋与金之对峙
(1)金之立国规模
(2)南宋与金之和战
(3)南宋之不振
(十一)南宋之灭亡
(1)蒙古之兴起
(2)西夏之灭亡
(3)金之灭亡
(4)南宋之亡
(十二)元之建国
(1)元初之武功
(2)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简表)
(3)元之制度
(十三)元之衰亡
(1)帝位之纷争
(2)政治之不良
(3)治河之役
(4)人民之反抗
(5)元对义师与内讧
宋辽金元之社会
(一)民生状况
(1)田赋
(2)职役
(3)官卖品
(4)杂税
(5)币制
(6)江浙官田
(7)物产
(二)学术思想
(1)理学
(2)史学
(3)文学
(4)通俗文学
(5)书画
(6)印刷
(三)工艺制造
(1)纺织
(2)雕漆
(3)瓷器
(4)塑像
(5)建筑
(6)器用
(四)风俗
(1)饮食
(2)衣饰
(3)嫁娶
(4)丧葬
(5)令节
(6)戏玩

《明史讲义(第2版)/中国大历史》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 附明代系统表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 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清史讲义(第2版)/中国大历史》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体例
第三章 清代种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实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
第二节 太宗
第三节 世祖
第二章 巩固国基
第一节 圣祖嗣立至亲政
第二节 撤藩
第三节 取台湾
第四节 治河
第五节 绥服蒙古
第六节 定西藏
第七节 移风俗
第八节 兴文教
第九节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节 世宗初政
第二节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节 武功之继续(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节 武功之继续(二)――再定西藏
第五节 武功之继续(三)――取准噶尔
第六节 武功之继续(四)――取回疆
第七节 世宗兄弟间之惨祸
第八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上)――禅学
第九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下)――儒学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节 内禅
第二节 嘉庆间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节 嘉庆间兵事(二)――三省教匪
第四节 嘉庆间兵事(三)――海患
第五节 嘉庆间兵事(四)――畿辅教匪
第六节 道光朝士习之转移
第七节 鸦片案
第八节 鸦片案究竟
第五章 咸同之转危为安
第一节 太平军(上)
第二节 太平军(中)
第三节 太平军(下)
第四节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第五节 平捻
第六节 平回

《先秦史(第2版)/中国大历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第六章 三皇事迹
第一节 纬书、三皇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第七章 五帝事迹
第一节 炎黄之争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第一节 夏后氏事迹
第二节 殷先世事迹
第三节 夏殷兴亡
第四节 殷代事迹
第五节 周先世事迹
第六节 殷周兴亡(上)
第七节 殷周兴亡(下)
第八节 西周事迹
第九章 春秋战国事迹
第一节 东周列国形势
第二节 齐、晋、秦、楚之强
第三节 五霸事迹(上)
第四节 五霸事迹(下)
第五节 齐顷灵庄、晋厉悼、楚共灵之争
第六节 吴、越之强
第七节 楚、吴、越之争
第八节 战国形势
第九节 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第十节 齐滔王之强
第十一节 秦灭六国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节 先秦时诸民族
第二节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等级
第十二章 农工商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泉币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衣服
第三节 宫室
第四节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学术
第一节 文字
第二节 古代宗教学术(上)
第三节 古代宗教学术(下)
第四节 宦学
第五节 先秦诸子
第十六章 结论

《中国近代史(第2版)/中国大历史》
小序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琦善与鸦片战争
1.引言
2.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3.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摘要
    第一节 文帝内治
     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贤主也。综帝生平,惟用刑失之严酷;其勤政爱民,则实出天性,俭德尤古今所无,故其时国计之富亦冠绝古今焉。其于四夷,则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致其朝贡以自夸功德。既非如汉文、景之苟安诒患,亦非如汉武帝、唐太宗之劳民逞欲。虽无赫赫之功,求其志,实交邻待敌之正道也。
     帝平陈之明年,江南复乱,遍今浙东西、皖南、闽、赣之地,遣杨素讨平之。事见《素传》。又《陆知命传》:晋王广时镇江都,召令讽谕反者,知命说下十七城,得其渠帅三百余人;亦可见乱事蔓延之广也。江都,隋郡,今江苏江都县。《通鉴》述致乱之原曰:“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尽徙之入关,远近惊骇。”盖南北隔绝既久,民情不免猜疑,丧其利权者,乃从而鼓动之也。此等变乱,究非民欲,故不旋踵而冰消瓦解矣。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盖深有意焉。《本纪》:开皇三年正月,禁长刀大?。九年(589年)平陈之后,诏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十年五月,诏曰:“魏末丧乱,寓县瓜分。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十五年二月,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斩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十八年正月,诏曰:“吴、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已上,悉括入官。”此承久乱之后,不得不然,固不得訾其欲弱天下之民,以保一家之业也。《炀帝纪》:大业五年正月,制民间铁叉搭钩刃之类,皆禁绝之。犹沿此策。
     杨氏先世,久居武川,当亦渐于胡俗。然南北朝末,世运已更,虽宇文氏犹思变革,而况于帝乎?帝在受禅之先,即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既受禅,又易周氏官仪,依汉、魏之旧。皆见《本纪》。时诏议服色。摄太常卿裴正奏言:“后魏已来,制度咸阙。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周宣帝变胡服,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五章第一节,据此,则仍非纯乎汉仪也。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者,已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既越典章,须革其谬。”《礼仪志》。开皇二年(582年),颜之推上言:“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冯梁国旧章,考寻古典。”高祖不从,曰:“梁乐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邪?”俄而郑译奏请修正。于是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九年,平陈,获宋、齐旧器,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牛弘奏曰:“前克荆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蒋州,隋平陈置于石头城。又得陈氏正乐。请修缉之,以备雅乐。其后魏洛阳之曲,《魏史》云:太武平赫连昌所得,更无明证。后周所用,皆是新造,杂有边裔之声。戎音乱华,皆不可用。请悉停之。”制曰:“制礼作乐,圣人之事。功成化洽,方可议之,宇内初平,我则未暇。”晋王广又表请,帝乃许之。十四年三月,乐定。诏并令施用,见行者皆停之。《音乐志》。
     帝颇能勤政。《本纪》言其“每旦听朝,日昃忘倦。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及东拜泰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开皇十四年八月,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洛阳。十五年正月,以岁旱,祠泰山以谢愆咎。上敕斥堠,不得辄有驱遣。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免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旧唐书?太宗纪》:上谓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飧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贞观四年(630年)。帝之勤政,固时人所共喻矣。    其俭德尤为绝人。《本纪》言其居处服玩,务在节俭。《食货志》云:六宫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所食不过一肉而已。开皇十五年(595年),相州刺史豆卢通相州,今河南安阳县。贡绫文布,命焚之于朝堂。《纪》言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铜铁骨角而已。虽曰齐之以刑,究亦由其能以身先之也。
     帝初受禅,即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又弛山泽之禁。开皇三年(583年),入新官,见下。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陈平,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十年(590年),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下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满。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皆见《食货志》。皆宽恤民力之事也。 P6-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