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知味

知味

  • 字数: 1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1283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年度精选、去粗取精,凝结作者与编辑的共同努力。《知味》精选自北京晚报“知味”副刊刊登的文章,全书分“大地”、“忆人”、“生活”、 “知味”和“读城”五个部分,在作者们的笔下,丰子恺、徐志摩、老舍、流沙河、范用、启功、冯亦代、草婴等学者大家,老成都、芙蓉镇、京西香山等那些熟悉的地名与故事,带着温度缓缓而来。★43位有态度的写作者,60篇有温度的文字。     这是一场由李辉、赵大年、陈子善、肖复兴、韦力、李小可、李燕、杨葵等43位新老作家,用60篇充满情感与温度的文字,展开的关于“知味”的温暖对话。在文字式微,碎片化阅读正兴的时代,那些曾经熟悉的文学形式正渐行渐远。这本书不仅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更能给人以深刻而久长的回味。★文字隽永,短小耐读,无穷回味。     如同品茶时总说的“回甘”一样,苦尽甘来,说的是味道,更是味道背后的省略号。《知味》一书所做的,只不过是将这个省略号延展开来,以人、故事、情感的叙述形式,让它变得形象而有触感。文章不长,却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读百家文,知百家味,识百家情。     《知味》所记录的,更多的是一些个体生活的边角料,以及当时心中琐碎的感知,不仅有大家写的小故事,也有平凡人写的平凡事。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做得平凡事,才是不凡人。
内容简介
《知味》是《北京晚报》“知味”副刊2016年度文章精选结集,集纳了众多晚报老作者以及部分作家、读者的70余篇文章。“知味”副刊自创刊之初便秉持“读百家文,知百家味”的办版思路,力图向读者提供更多高质量、有品味的文字,以期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保持文学底色,与您品读身边美好。
作者简介
张逸良,媒体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供职于《北京晚报》副刊编辑部。业余热衷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与研究,出版有《另一种表达——西方图像中的中国记忆》一书。
目录

李辉 成都小河,汇入激流
钟桂松 丰子恺的石门湾
韦力 去安徽,寻访桐城派
陈子善 徐志摩纪念馆
徐馨 苍茫茫,走进你胸膛——苏格兰高地行
周游 贻孙堂
邓乃刚 阿米什人与蒙族乡亲
岳强 窑神的地盘
陈海燕 周村的倒流时光
解黎晴 荧屏上的芙蓉镇
闫政 江湖寻诗

赵大年 忆老舍先生两三事
肖复兴 独居漫受书狐媚
杨葵 直向天心——我读吴大羽
陈喜儒 香山的月儿
萧跃华 千金难买大札来
徐可 寂寞
戴维 张伯驹的海棠
卫建民 冯亦代逸事
董树人 墙外开花到处香
乔鲁京 狐狸庵和14只老鼠
陆钦 鲁迅译著趣闻
陈喜儒 井上靖忆老舍
萧跃华 “名姓从来不值钱”
陆正懿 若隐若现醍醐味
一熙 安娜走了,他也走了
丁亚雷 诗画卮言
罗雪村 韦启美的“两双眼睛”
蒋代平 英雄与艺术的光芒

肖复兴 只有清香似旧时
萧跃华 “三老”戒烟记
李燕 悟空打的第一个妖怪是谁
徐馨 你的视角,即你的生活真实
杨葵 看琴
闫政 疯狂的野草
一熙 “我哥说我英文不好”
宿悦 书尽此生,但求心安
顾理平 河堤边的那团火
岳强 上弦月
夏钰苏 夹缝生存者
刘中蔚 柳公的惊喜

杨葵 方向性
肖复兴 水果之香
李津 美国饮食随笔
赵大年 吃的记忆
方子春 元宵节琐记
闫政 麦收是“节”
眉洁 酒至微醺,花到半开
吴正格 喝啤酒想到康有为
庞立群 不吃
徐永清 旧时的风虾
林黎兴 那片“七根草”
易小燕 奶奶的“花生魔术”
徐燕 春天的“野米饭”

李小可 文化家园
赵大年 北京人的“取灯”
吴正格 烤鸭起誉何孟春
陆钦 温特教授爱仰泳
董树人 乐在北京话
金海民 从北大“进城”
摘要
    Ⅰ    地名如同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那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来的情感传承,也是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迹。    无论是选择扎根故土,还是做个匆匆过客,行至一地,要仔细倾听它的声音,虽然有乡愁,更多是乡情。成都小河,汇入激流李辉   传记作家,记者,原《人民日报》不错编辑。走进汉中,必到勉县(旧称沔县)武侯祠和诸葛亮墓。    史载很早的这座武侯祠,偌大庭院,千年古树,一片浓荫,掩映着一条古道。据说这条古道修建于汉代,自东向西,穿越秦岭,蜿蜒千里,一直抵达成都中心。两千年悠久古道,如今只有短短几十米遗迹与我们相伴。青石板凹凸不平,站在上面,颇有历史穿越之感。遥想当年,虽然相隔崇山峻岭,却因为这条古道,汉中与成都遥相呼应,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从此不再陌生。    距古道百米开外,便是汉江的上游沔水。沔水东去,流经襄阳,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奔涌千里,归于大海。站在武侯祠古道之上,首先想到的当是诸葛亮。自小生活在汉水之滨,若到襄阳,总是要去隆中走一走。儿时记忆里,远在千里之外的成都,与《三国演义》的蜀国在一起,与历史传奇中的诸葛亮在一起。    开始熟悉成都,却是因为巴金。“”结束后,参加高考,我进入复旦大学,1978年底,同窗陈思和建议我们开始合作研究巴金,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巴金,以“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他的故乡回忆,使我仿佛嗅到成都大街小巷的气息,人未到,已有亲切感。    1985年,前次走进成都,参加巴金、阳翰笙、艾芜、沙汀这四位文坛老人的研讨会。他们都是四川人。还有一位成都作家李劼人,可惜已经故去,无缘相见。他的《死水微澜》《大波》等作品,以熟稔的四川方言,叙述袍哥故事,叙述近代四川护路运动,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与巴金一样,让读者熟悉了这片土地。    来到成都,当然要去武侯祠。伫立其间,想到杜甫名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同时,也很自然地想到另一名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汉中古道以陆路将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打通,而蔓延数千里的长江,是四川千百年来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有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抗战期间,长江天堑成为很后一道防线,四川乃至长江上游的大西南民众,以坚韧、忍辱负重精神,撑起中国很后一片天空。他们慷慨接纳各地流亡者,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异地重开,延续教育与文化之脉。从而,民族不亡,祖国不亡。每念及于此,仿佛看到成都诗人流沙河,当年参与修建盟军军用机场的瘦小身影。80高龄的他,为我书写的“宁静致远”,正是对四川深厚文化的很好诠释。我后来曾多次到成都,不时会想到一些前辈的斑驳身影,如熟悉的丁聪、郁风、黄苗子、吴祖光、杨宪益……他们在这里写作、绘画、教书,只把他乡当故乡,历史场景中,所有漂泊者那一时刻,都已融于其中。    巴金之后,在我眼里,流沙河就是成都很好的一张文化名片。    喜欢听流沙河先生讲话。从来都听他讲地道四川话——本地人大概还能分清是标准成都腔。他讲话语速不快,一板一眼,舒缓有致。他讲究语调,强弱相济,长短搭配,起伏之间形成乐感,如舞台道白一般,听起来,悦耳,舒服,且有趣之极。    回味他的说话语调,是一种快乐。    一年,我随一个摄制组到成都拍摄关于巴金“回家”的专题片,请流沙河出镜对谈,他带我们走进寓所对面的大慈寺。他瘦得出奇,轻得出奇,走路快而飘逸,让人担心一阵风会将他刮走。我们找到一处楼阁,他坐在游廊旁的石凳上,阳光把树枝碎影撒落满满一身,与清癯面孔相映衬,煞是好看。摄影师审视镜头,不由赞叹,对我说:“你来看,太有镜头感了!”    那天,流沙河与主持人对话时,我站在一旁,一边听,一边欣赏。阳光碎影下,听地道方言,看清癯面庞,他坐在那里,俨然就是一幅成都风情画:从容淡定,风趣幽默,更有少见的飘逸。    面对我们,流沙河娓娓道来。他不只是谈巴金,还有老成都遗韵的星星点点。80年代巴金回到成都,流沙河与周克芹一起前去看望:    巴金住在西门外金牛坝宾馆,我们去看他,弄一个椅子让他在中间坐。那个时候说话很好洪亮,大得很,身体很好。    我记得一件事情,一个人对他说:你的脸色很好好……他回答四个字:虚火上冲。巴老说这句话,是表明不爱听别人当面吹捧他。我们大家都笑了。    我和周克芹两人去的,周克芹现在都不在了。我们单独去见过他。推个车子,轮椅车。看到巴老,我想到一件事,中学我读的靠前部旧小说是《水浒》,靠前部新小说是《家》,读《水浒》是反抗社会,《家》读了就反抗家庭。    《家》的印象很好深,《家》里很多细节记得很好清楚。《家》写到成都人在家中晚上加热用五更鸡,我感到很好亲切。五更鸡是用一个油灯,竹丝编一个罩子,把一碗要吃的东西放在里面烤……《家》里写到高觉慧、高觉民、琴表姐到华阳书报流通处看上海、北京新的报纸和刊物,我的印象很深。华阳书报流通处,上海、北京新的报刊全部集中在那里,巴金《家》里写觉民、觉慧到华阳书报流通处……我去找,窄得很的巷子,我就想那个地方。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我是五四运动过了十二年才出生,这些细节都只说明当时巴老的《家》影响之深。    还有他家正通顺街后门在东珠市(街),我念中学时从后门过,门口还挂着巴金《家》中写的那个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距他离开家已经十八九年了。    ……像巴金这样的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间影响之大,除了鲁迅之外,可能就是巴金。    这一次,也是巴金很后一次回故乡。之后,故乡再也无法返回,只留在他的记忆中,出现在梦中。    故乡遥远,时光悠长。    将近百年之前,受“五四运动”影响,向往外面世界的巴金,1923年执意离开家庭,离开成都,独自前往上海。成都城外有条河,他坐上小船,沿河而行,前往重庆。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巴金乘上轮船告别故乡。如杜甫诗句所说,过夔门,穿巫峡,走向上海,一个无比宽阔的天地,在巴金面前渐次展开。    这条小河,从成都流出,曲折蜿蜒,很终汇入长江,奔向大海。    年轻巴金曾以河流来描述生命流动: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专享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或许,乘坐小船离开故乡时,巴金已经开始感悟着生命的这种流动状态。    成都那条河不知如今尚在否?    河水仍在流淌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