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靠前部分译自于:
<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进展》
Advances i加the Protec’tion of Museum Collections from Earthquake Damage
召开于盖蒂博物馆的研讨会论文集
(2006年5月3、4日)
Papers from a Symposium Held at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at the Villa on
May 3-4,2006
论文集主编:杰瑞 普丹尼
Jerry Podany,Volume Editor
《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进展>前言
在“馆藏文物防震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两周前,刚刚举办了公元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百年纪念活动。那场几乎摧毁这座美国有名城市的浩劫,永远地带走了诸多美丽的建筑和文化遗迹,同样逝去的还有无数鲜活的生命,如今它再一次赫然出现在报纸头条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悲剧已成事实无法改变,而大部分人所认知的现代地震学和防震减灾研究却发端于此。
今年研讨会的召开适逢旧金山大地震百年纪念,同时也是坐落于盖蒂别墅的盖蒂博物馆改造后开馆的靠前年。我馆盛邀来白世界各地的专家,包括T程师、地震学家和博物馆业内人士,讨论博物馆和收藏单位中馆藏文物防震减灾的保护难题。研讨会群贤毕至,来白优选各地震频发国家并深感博物馆藏品饱受地震灾害威胁的文物保护专家济济一堂。两天的会议过程中,专家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认真讨论了馆藏文物防震减灾取得的成绩、当今迫切的需求,以及前沿科技可能带来的帮助。
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防震减灾领域,盖蒂博物馆积累了大约25年的丰富经验,并与盖蒂保护研究所一道,长期关注震害防护问题,不断创新并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防震减灾手段。
充分认识博物馆文物和其他藏品防震减灾T作的重要性足开展这项T作的前提。历史经验多次证明:人们往往在经历大震大灾后才发现倾心保护藏品的艺术真谛。徜徉于博物馆中,公众希望从漫漫历史长河和艺术珍品的时空交汇中找慰藉、美感与和谐。我们从事这项T作的人员有责任让这些艺术珍品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论文集也达到靠前水准。很好荣幸和来自希腊、日本、土耳其和印度等国,以及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的同行们交流分享。在此我郑重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两天的会议紧凑有序、清新向上并使人受益匪浅。面临地震灾害防护和保护馆藏文物的重要使命,本书收录的论文向读者展现出业内人士特有的操守、专业与创意。我有理由相信这次研讨会中大家所结成的友谊必将增进彼此的理解、合作和交流。在此和诸位共勉,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迎来馆藏文物防震减灾的春天。
Michael Brand
盖蒂博物馆馆长
挑战
Jerry Podany
对本书的读者来说,思考下面的等式会很有帮助:“可接受风险”一“可接受损害”。这个等式的左端是希望博物馆藏品是可以接近的并且通过这种接近来发挥它们的作用意义——这是博物馆使命的一部分;等式右端是我们所期望的能够保障馆藏文物长久保存并得以传承——这是一些博物馆也在做或者说至少应该做的丁作。然而,我们能降低“可接受损害”有一个合理的很小值,我们只能尽很大努力使它降低,并力求保持等式左端和右端达到一种平衡。毕竟,我们没有人愿意去界定馆藏文物什么级别的损害是可接受的。这份坚持和承诺孕育出了一种职业和产业: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尽管世界各地对此重视程度各异,但馆藏文物保护T作的开展已使大家认识到了藏品保护的基本威胁,并且光照、湿度、温度、污染和虫蛀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导致馆藏文物损毁的主要因素。这个认识引发了博物馆环境保护定义的很多积极改进,也促进了馆藏文物保护“适宜性”实践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大白然不断释放更大的威胁,用灾难性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摧毁所有馆藏文物、建筑和村落。面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和地震等巨大能量,我们不知所措。对这些事件预测能力的缺乏,使我们丧失了保证物质遣产安全的信心。然而事实上,我们对预防这些灾害有白己的处理方法,也有足够的技术来减轻它们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但为什么这些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没有更多地被采纳应用,很主要原因或许是许多博物馆和文保T作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技术可以减轻巨大的自然灾害。他们也缺乏对地震T程的精通,以至于无法科学解释和使用这些防灾减灾技术。我们一再地听到,“如果地震如此之大——无论如何,一切都会消失的,一个人能做什么?”或是“上一次地震中所有东西都没事,我确信下一次也不会有事。”这些态度仅一叶障目地看到了防灾减灾措施的花费不菲,以及预防性保护基金的匮乏。当然,和常规预防性保护预算和多数小博物馆的总预算比起来,一些减隔震技术确实昂贵,但其实还是有许多既简单有效又花费不多的防震方法的,比如将物体固定(粘、卡、绑等)只需用到很少的支LI+就可完成,再比如将大型、重型文物从顶层移动到底层,降低柜架的重心,花费的只有时间、一点点努力和防震概念,其中防震概念是很重要的。
馆藏文物适宜的防震方法和应用案例研究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本次会议的焦点。2006年5月3日、4日在盖蒂博物馆召开的“馆藏文物防震保护”学术研讨会,值得纪念和庆祝。首先,正如盖蒂博物馆馆长Michael Brand在前言中所说,旧金山大地震百年纪念在2006年举行,这个百年纪念活动提醒我们认识到地震能带来的灾难性破坏。然而,2006年也是一个庆祝的年份,位于马里布的盖蒂别墅刚翻修后的盖蒂博物馆开馆,并且提供了一个把世界馆藏文物防震专家聚在一起来讨论防震措施的机会,这毕竟是盖蒂博物馆文物防震研究T作开始并已持续超过20年的地方。有趣的是,盖蒂博物馆也早在1984年就举办过馆藏文物防震的会议,会上Robert Rutherman作了题为“非结构构件防震减灾应用指南”的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报告。本次会议是一个渴望已久的梦想的实现,会议中再一次汇集了致力于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这一被多年忽视话题的诸位专家。这次会议引起了新合作关系和长期交往合作的开始,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防震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和发展。至今,我们还不能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继续加强对地震特征和形成原因的了解。或许未来某我佃具备了准确预测地震出现时间和震源中心的能力,毫无疑问,这种能力需要比现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开展复杂的数据和地理分析。而现在,地震的突发性和我们特定预测能力的匮乏导致地震不同于其他自然灾害,其他自然灾害很起码有明显的前兆。从经验、历史记录和日常报道中我们知道,地球上一部分地区比其他区域更容易受到地震的侵扰;而地震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不可能的问题,而是一个什么时候的问题。那些在地震频发区T作和生活的人们(占地球总人口的大部分)需要更简单的预测——地震肯定会出现。在知道地震会出现后还不结合专业知识开展馆藏文物防震T作,这似乎是不理智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尽管我们经常鼓励去深入研究防震新技术,但是也不必等到研究有效完成,因为现在就已有很多减少地震破坏性影响的措施。尽管有些措施和方法价格昂贵而且很复杂,但也有很多其他被证实是有效(很好简单、直接和经济)的方法。
这本书中涉及各种各样的防震措施,从简单经济的到复杂昂贵的。作者分析研究了应用到大型藏品、小型博物馆、藏品陈列柜以及单个文物或历史建筑上的防震技术。这些方法从固定保护措施到用基础隔离机械装置来减缓藏品受地震的作用。所有的方法都是用白己的方式在不断刨新过程中取得的开创性的成果,而所有的成果都在重大的挑战中不断被发展,因为(正如任何一个从事这项T作的T程师、保护专家或是装置制作者都会证实的)在地震中,一个小型雕塑通常比一栋多层建筑要难保护得多。
本书没有涉及震后响应和地震二次效应的论述,如火灾、水灾或山体滑坡。虽然抵御这些威胁和针对这些致命响应的预防T作以及应对它们发生后所要做的恢复措施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它们已经在有关保存/保护文献中有了表述。文献中缺乏的并且是这本书想起到的作用,是让大家关注藏品以及博物馆的使命。到现在为止大部分防震研究都应用在了建筑上,这是在抗震保护领域急需的一个焦点。但是没有人会否认保护博物馆的重要性,特别是由于这样的努力既保护了藏品安全也保存了历史建筑。的确,在0.P.Agrawal的报告中,他注意到了如果建筑物坍塌,里面的藏品肯定会被损坏甚至可能是无法修复的。在博物馆遭到破坏的时候,次生灾害通常发生于灾难发生时匆忙疏散藏品的过程,有时候是文物的包装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些作者指出了建筑稳定性的重要性,不论它是一座历史建筑和还是一个专门建造的博物馆建筑。Donna Strahan就一座博物馆建筑的整体隔震作了一个报告,这种措施实现了馆舍、人员生命以及馆藏文物的安全。Charles A.Kircher和Alex G.Tarics提供了建筑隔震有效性的一个总体回顾,而William S.Ginell展示了几个关于高脆弱性历史土坯建筑的保护研究案例。这些领域的发展对通过基础隔震来保护单个对象和藏品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任何保护馆藏文物免受伤害的努力都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对产生伤害威胁的原动力的理解,对这些威胁可能对馆藏文物的作用的理解,对这些作用可能被缓解甚至消除的方法的理解。防震措施从接受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级别开始,然后就是理解它们的性质和引起的二次效应。Paul G.Somervill和RobertW. Graves以及Constantine Spyrakos、Ioannis Koutromanos、Charilos Maniatakis在他们的贡献中贯彻了这些理解;一篇文章用了纯粹的地震学方法,而其他文章则是描述藏品典型地震响应的特征。我们应当应用这些信息以及确保这些信息定期地核查和升级,这些做法的好处在Matthew J.Schoettler和Andreas Stavridis核实应用在盖蒂博物馆基础隔震的有效性和局限性T作中被明确地展示了出来。
我们要牢记:尽管地震作用能量很好大,但馆藏文物很少被地震作用直接破坏,破坏更多的是由地震引发的物体动态运动的结果。摇摆、倾覆、颠簸和碰撞是很为常见的地震响应情形,它们引起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将这些作用降低,并缓解次生灾害,才能有效保护这些脆弱的馆藏文物。
为馆藏文物提供合适的支架是处在地震活跌地带中博物馆能采取的很重要的预防措施。一个精心设计的防震支架要发挥作用并不一定需要很大,也不一定很复杂或是很昂贵。在Nancv Mendez、Karen Hildebrand以及Robert Sieger的研究T作中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展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在小型历史建筑博物馆上使用的有效防震措施实例。所有作者都多次提到,防震约束措施和支架都必须根据场馆和馆藏文物的具体信息来设计、制作和固定,这些信息包括建筑、展出设备以及馆藏文物的材料特性、固定条件、动力特性等。对固定和约束文物的材料特性的正确理解也很有必要。Anne Crowlev和Debra F.I_aefer提供了一份关于蜡的强度和合理使用的全面研究,蜡是一种常用来固定博物馆展品的材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