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闲情赋》源流概说

《闲情赋》源流概说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武怀军
  • 出版日期: 2017-02-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626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林语堂说:“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一直以来,陶渊明以其“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风和人格为人称颂,而在其返璞归真的诗作中,《闲情赋》因别具一格而争议众多。对爱情的“十愿十悲”的真挚抒发,让人怀疑:这是否为陶渊明所作?是否别有寄托?是否讽喻?……褒贬不一的争论让《闲情赋》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本书作者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闲情”观念入手,分析了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赋的审美传统,将《闲情赋》视为中国女性审美辞赋的代表作,以女性审美观念的演变为线索,全面探讨了《闲情赋》的源流、内容、评价及影响。作者用探源式的追索和文本细读,在历史场景中考察了陶渊明其人其事,以丰富的论据和史料为《闲情赋》正名。此外,本书还附有不同时期女性审美赋的原文及翻译,翔实、全面、丰富,可为陶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闲情赋>源流概说》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闲情”传统的形成、《闲情赋》论读、《闲情赋》的接受与影响。上篇从“文化积淀的角度”论述了《闲情赋》产生的历史传统源流,中篇从“实质性的角度”对《闲情赋》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下篇从“历史的角度”和“实用的角度”论述了《闲情赋》的历史影响和评价。全书以陶渊明《闲情赋》为核心,将其置于历史序列之中,视为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赋的代表作,以女性审美观念的演变为线索,全面讨论了《闲情赋》产生的历史源流、文本解读及后世争议与评价,并在每篇后附有该篇涉及的女性审美辞赋原文及翻译,不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论证,亦从文本分析出发,结合社会文化因素,以历史的眼光为《闲情赋》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上进行了细致梳理。
作者简介
武怀军,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授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课程,创办文秘专业。2009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参与或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要作品有《金元辞赋研究评注》、《新概念应用文写作》(主编)、《职业人文读本》(参编)等。
目录
上篇 “闲情”传统的形成
一、《诗经》异性审美传统的确立
二、楚辞对两性审美环境的拓展
三、王权与女性审美的纠缠
四、“思无邪”――道德与审美的战争
五、由诗及赋――防闲观念的形成
六、“防闲”观念对女性审美辞赋创作的影响
七、《青衣赋》与《诮青衣赋》对抗的审美解读
八、《洛神赋》人神恋爱的审美意义
九、作品译读
中篇 《闲情赋》论读
一、渊明其人
二、《闲情赋》创作时间辨析
三、《闲情赋》创作动因分析
四、《闲情赋》主旨讨论
五、《闲情赋》的审美意蕴
六、《闲情赋》细读
下篇 《闲情赋》的接受与影响
一、后《闲情赋》时期女性审美辞赋的创作流变
(一)精神滑坡的南北朝时期女性审美赋创作
(二)两极分化的唐宋女性审美赋创作
(三)开放的明代女性审美赋创作
(四)承明余绪的清代女性审美赋创作
二、《闲情赋》接受与批评研究
(一)唐及以前――《闲情赋》接受之发轫期
(二)两宋――《闲情赋》接受之转折期
(三)金至明――《闲情赋》接受之拓展期
(四)清代――《闲情赋》接受之总结期
三、《闲情赋》批评始盛于宋代之原因探讨
四、拟作传统变异的文化心理学分析
五、《闲情赋》的接受与儒家诗学传统冲突的消解
六、作品译读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