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正义及其文化进路——从

正义及其文化进路——从"生活儒学"到"修身儒学"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孙铁骑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2091097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全面复兴的时代文化背景之下,对黄玉顺教授提出的“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进行更为深入的学理研究与文化思考,探讨当代中国正义实现的文化语境与可能进路,提出以儒家的修身思想与工夫论进路作为切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有效路径,在理念上将“生活儒学”推进到“修身儒学”,以达于现实生命与生活的公平和正义。
内容简介
《正义及其文化进路——从“生活儒学”到“修身儒学”》一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正义的文化语境,下编为正义的双重性:制度正义与行为正义。上编分为五章,分别讲述了本源论:当代儒学复性的文化基点、本体论:当代儒学复性的学理依据、价值论:当代儒学复性的价值设定、认识论:当代儒学复兴的思维进路、知识论:当代儒学复兴的理论进路等重要内容。下编分为两章,阐述了制度正义与“中国正义论”:儒学复兴的社会实践进路、行为正义与工夫论:儒学复性的个体实践进路等内容。
目录
序言 儒学复兴的历史必然性/1
导论 为何要从“生活儒学”开始/1
上编 正义的文化语境
第一章 本源论:当代儒学复兴的文化基点/55
第一节 生活儒学的“生活—存在”视域/56
第二节 回归孔子儒学本源视域的文化意义/66
第三节 如何回归生活的大本大源/80
第二章 本体论:当代儒学复兴的学理依据/94
第一节 生活儒学的形而上学定位/94
第二节 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106
第三节 儒家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重建/116
第三章 价值论:当代儒学复兴的价值设定/130
第一节 生活儒学重建儒家哲学的价值诉求/130
第二节 当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多元价值取向/147
第三节 追寻孔子儒学的价值论承诺/161
第四章 认识论:当代儒学复兴的思维进路/178
第一节 生活儒学的“观无”与“生活领悟”/178
第二节 现代与西方哲学认识论的思维困境/188
第三节 回归孔子儒学的中道认识论方式/197
第五章 知识论:当代儒学复兴的理论进路/210
第一节 生活儒学的层级知识论与对语言和理解的阐释/211
第二节 儒学的“六经”系统与后世的伦理知识论/231
第三节 当代儒学知识论的生命转向/251
下编 正义的双重性:制度正义与行为正义
第六章 制度正义与“中国正义论”:儒学复兴的社会实践进路/263
第一节 生活儒学的“中国正义论”阐释/264
第二节 “中国正义论”何以可能/273
第三节 追寻孔子儒学的正义之路/281
第七章 行为正义与工夫论:儒学复兴的个体实践进路/290
第一节 中西文化对行为正义的不同实现方式/290
第二节 确保行为正义的儒学工夫论路径/297
第三节 追寻传统儒学的修身工夫论/302
结论 正义的实现之路:从“生活儒学”到“修身儒学”/327
后记/340
摘要
    修身儒学亦是当代儒学可以切入现实生命与生活的真实入口,不是一种理论的推定与设想。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而不是儒学,在理论合法性上,儒学只可能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融通的方式进入主流意识形态,而即使已经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又是否能够现实地进入民众的现实生命与社会生活之中呢?如果儒学空有理论合法性,却没有现实的可践行性,其理论复兴的现实意义又何在呢?只有回归儒学的修身之本才可以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生命的安顿是现实人生的自然而又必然的要求,而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都没有具体可行的、可以安顿现实人生身心性命的修身之道,从而儒学在此可以找到真正复兴的现实切入点。即使儒学不能接近融入意识形态之中,也可以通过对世人身心性命的安顿而直接切入百姓的现实生活与日用伦常之中,从而不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也可以实现儒学的现实复兴,而不是仅仅追求一种思想与理论的复兴。儒学的生命力从来都自在于民间,儒学的复兴亦从来都是从“ 学在民间”走向“ 学在官府”,而“ 学在民间”就是儒者修身而化成天下的生命实践,并不是理论的空谈与说教。再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当代的中国人由于抛弃传统文化已经太久,早已不知修身为何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已经是西化的生命,在西化的文化理念与教育体系之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之下,只能看到社会个体之间彼此外在的“ 单子”式的存在方式,看不到贯通于所有个体生命之内的生生之道,当然无法领悟到生命本质的相通性,从而无视个体生命所具有的自主修身的可能性与自我修养的生命本性,只能以外在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规范社会个体的行为。没有了修身自觉的社会道德,也就没有了出于人性本质的原初动力,人们被动地依赖于外在的法律与制度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的道德主体性沦丧了,不知道我应当如何去做,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分善恶,从而催生了以法治国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而孔子早就警告过:“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在重法而不重德,从而“ 民免而无耻”的社会观念下,在法律管控不到的道德领域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与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很严重问题就是道德沦丧问题,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官僚腐败、品质浪费、精神堕落等问题已经有效腐蚀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在现实的维度上,道德沦丧反映的是生命存在自身的内在缺陷与缺失, 而由此生命存在自身的内在缺陷与缺失必然产生生命外在的诸多问题,包括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与人与自然的问题,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增及自然环境破坏、资源与能源枯竭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道德沦丧与民族精神的堕落不是用外在的法治或制度规范所能拯救的,必须诉诸每个社会个体生命的人性与道德自觉,通过自我修身、修养、修行、修炼自我的生命,实现个体生命与民族生命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觉醒,重塑一个民族的文化。故当代应当加强修身儒学的研究,对儒家的修身之道进行当代化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性操作研究,挖掘传统儒学的修身资源,并对传统的道学与佛学进行比较性研究,以寻找中国文化百家同源的思想根源,构建起儒家当代的修身体系,以修身为核心展开儒学的当代化理论体系建构,这将是实现儒学真正复兴的必由之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