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叔同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李叔同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 作者: 何炳武
  • 出版日期: 2017-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1312004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叔同,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名文涛,字息霜,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何炳武、王晓洁著的《李叔同评传》是一部呈现李叔同先生一生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书法成就的评论性传记。
目录
上编:生平评传
一、早年家庭
二、城南草堂
三、留学日本
四、为人师表
五、出家因缘
六、精进修行
七、云游四方
八、参拜印光
九、老友相聚
十、《护生画集》
十一、晚晴山房
十二、《清凉歌集》
十三、白湖岁月
十四、南闽十年
十五、病卧草庵
十六、会见郁达夫
十七、念佛不忘救国
十八、在永春
十九、悲欣交集
下编:书法评传
一、学书历程
二、书法赏析
三、书法评价
摘要
    上编:生平评传
     一、早年家庭
     李叔同(原名文涛,号息霜,法号演音、弘一),一八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天津一富商之家,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民国时期有名的艺术家,一代律宗高僧。其一生的经历可以划分为二,即俗世之全才李叔同和僧界令人崇敬的弘一大师。无论是俗还是僧,李叔同都将不同的人生道路诠释到了很好。在俗世中,他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诗词、篆刻、金石、戏曲。其得意弟子丰子恺说:“他是我国很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很早提倡话剧,很早研究油画,也是很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在僧界,他重振南山律宗,成为此宗派第十一代祖师。从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到云游四方、功德无量的一代高僧大德,李叔同的一生具有极强的传奇色彩,感动了无数后来者。张爱玲曾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夏丐尊说他“未出家时,于艺事无所不精,自书法、绘画、音乐,文艺乃至演戏、篆刻,皆卓然有独到处”;“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李叔同自小锦衣玉食,颇得家族的宠爱。其父李世珍,字筱楼,是天津盐商巨富,于一八八四年中举人,又于一八六五年中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他经营盐业,兴办银行,努力发展振兴家族产业,使李家一时成为津门的名门望族。李筱楼本有妻妾三人,生有两个儿子,无奈长子早亡,次子赢弱,因担心李家香火不旺,故娶十九岁的王氏女子做妾,此女即李叔同之生母。据说,李叔同出生前夕,有一只喜鹊为李母衔来一根松枝,后来这根松枝一直被李叔同母子二人所珍藏,直至李叔同圆寂之时,还被挂在寮房的墙上。父亲在世的时候,是李家很为鼎盛的时期,不仅如此,父亲也是母亲王氏的天,是她的庇护神。李叔同长大后经常对别人说,自己的生母很苦,其根源就在于其母在妻妾中地位卑微,时时刻刻要看其他女眷的脸色。在李叔同父亲在世的时候,自然是很关照这位比他小四十八岁的女子,也更加疼爱自己老来所得之子。李叔同的父亲是一位佛教徒,不仅日常喜欢布施行善,亦嘱咐家人于自己的舍报之日安排众僧前来诵《金刚经》超度。幼小的李叔同全程目睹了僧人们为父超度的场景,以至于后来经常与他人玩念经的游戏。不仅如此,李叔同也经常与深信佛教的侄媳去庵里听人念经,从而学会了《大悲咒》《往生咒》。不得不说,这应该是李叔同接触佛教的开始,也是佛教的种子在其幼小的内心萌芽的阶段。 父亲去世后,李叔同也到了接受传统教育的年龄了,他的启蒙老师是二哥李文熙,二哥平时便教育他要养成节俭惜福的习惯。七岁的时候,他跟随二哥学习了《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文选》等。一八八八年,李叔同九岁,拜常云庄先生学习《孝经》《古文观止》等,而在这当中,李叔同对《说文解字》的兴趣很大,同时还反复练习书法。十六岁时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制艺,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曾写信给徐耀廷说:“弟拟过五月节以后,邀张默林兄内侄杨兄,教弟念算学,学洋文。”其时,西方入侵,传统中国的价值系统、制度设计都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当中,多少志士仁人都在试图用一己之长来回应西方的挑战。与此同时,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日渐下降,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从而往往被有志青年所鄙视。处于这一时代洪流中的李叔同,自然厌弃八股文,希望接触西方的文化,借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系统。因不喜以八股取士的方式获得功名,亦不喜经营自家的产业,李叔同终于在一八九六年从学姚氏家馆,拜赵幼梅为师学习诗词,拜唐静岩为师学习书法。唐静岩早年学习唐隶,后习秦汉,其书法风格多有唐隶的风采,其篆刻作品雄厚古典,有大气磅礴之风,在当时的书法界极具盛名。李叔同在拜其为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名气顿时大增。其友王吟笙在《怀弘一法师》中说:
     世与望衡居,夙好敦诗书。聪明匹冰雪,同侪逊不如。猥以十年长,谦谦兄视余。少即嗜金石,古篆书虫鱼。铁笔东汉字,寝馈于款识。唐有李阳冰,摹印树一帜。家法衍千年,得君益不坠。为我治一章,深情于此寄。忆自君南游,悠悠数十秋。树云思不已,岁月去如流。比闻君祝发,我发早离头。君为大法师,我犹浮生浮。老赓翰墨缘,远道寄楹联。经言开觉路,书法示真诠。笔墨俱入化,如参自在禅。装池张座右,生佛在吾前。
     可见,王李二人不仅是近邻亦是挚友,互相赞赏珍惜。李叔同出家之前还珍藏着王吟笙赠他的一把字扇,而王吟笙则在成立广育学会之时接受过李叔同的解囊相助。王吟笙通过这首诗回顾了二人年少之时所结下的友谊,赞叹了李叔同无论在俗界还是僧界的高山仰止之成就和德行,更表达出他对李叔同书法艺术的赞赏和理解。曹幼占也说:“高贤自昔月为邻,早羡才华迈等伦。驰骋词章根史汉,瑰琦刻画本周秦。形游东海求新学,心向西方拜圣人。书法空灵关觉悟,从知明月是前身。”
     一八九七年,李叔同十八岁之时,其母王氏为其娶妻――一位比他大两岁的俞姑娘。俞姑娘出身大家,性格温和端庄,但这些在接触了新思想的李叔同看来却显得过于呆板和缺乏生机。由于缺乏一定的感情基础,李叔同对这位妻子更多的是一种尊重,而少有恩爱。据统计,李叔同与妻子相处总共七八年的时间。翩翩公子的李叔同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与当时的各界名流交往之中。
     一方面,天朝大国的不断沦落,李叔同与当时的有志之士一样,为之扼腕叹息,并思考和寻找着救国的方法;另一方面,李叔同又出入梨园,与名伶杨翠喜结下了情缘。这样的分化在我看来,不仅因忧虑民族国家日渐沦丧而不得排解,亦因为情感在俞氏那里得不到满足。无论是什么原因,李叔同靠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滋味。他常常为她捧场,还为她写下了《菩萨蛮?忆杨翠喜》: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晓风无力垂杨柳,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沾。
     好景不长,杨翠喜被段芝贵作为贿赂品赠送给了北京庆亲王奕勖之子载振,从此与君绝。缘分已尽,但情未断,作为李叔同靠前个付出真情的女子,带给他无尽的哀伤和思念而无处化解。
     与此同时,因李叔同曾公开宣称“南海康君是吾师”,还支持百日维新。因此,当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被人怀疑是康党而意欲抓捕。感情失败和身陷危境促使他与母亲南下上海。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