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

  • 字数: 40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作者: 管继平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26348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分上下两册,是一本专写民国时代的一批著名学者大师的趣闻轶事,以文人书法的角度切入,将学术融于炉边的闲聊之中,从书法的特点分析文人的多样性情以及性格命运。
作者简介
管继平,一九六二年生于上海。笔名推仔、易安阁,自嘲为“作家中的书法家,书法家中的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委,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著有《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老辰光》、《民国文人性情书法》、《上海说事》、《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游嬉:老上海弄堂》、《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管中窥书》,编有《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等。
目录
上册

马相伯: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王懿荣:好古成魔力最坚
沈曾植:今日天骄识凤麟
林 纾:译才并世数严林
张 窖:古雅多情张宝宝
陈三立:来作神州袖手人
严 复:庾信文章老更成
陈 衍:三坊七巷多才子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康有为:天地江河无不变
郑孝胥:何当掷笔睨天际
吴稚晖:清奇灵动别有天趣
罗振玉:甲骨书法第一人
张元济:故向书林努力来
蔡元培:亦旧亦新兼容并包
章太炎:其人在儒侠之间
梁启超:最可惜一片江山
冒鹤亭:不狎鱼龙狎海鸥
杨 度:屋小楼闲好著书
陈衡恪:何必低首求同群
经亨颐:万古长松不改容
王国维:旧德醉心如美酒
刘季平:试言隶草我无三
黄炎培:做官作书何曾殊
于右任:小红低唱我吹箫
陈独秀:骤雨旋风声满堂
谭延闾: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弘 一:一轮圆月耀天心
章士钊:言论界里有孤桐
马叔平:不朴不华是谓真
鲁 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叶恭绰:那知北海有传人
马寅初:只留清白在人间
许寿裳:丹心浩气终黄土
马一浮:隐逸的“泰斗”
沈尹默:书法由来见性真
刘师培:腹中贮书一万卷
谢无量:一片清机出自然
周作人:前世出家今在家
熊十力:宁拙毋巧白天真
马叙伦:书如成俗虎成猫
蒋梦麟:承旧学不拒新潮
黄 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夏丐尊:白马湖畔有清风
下册
柳亚子:诗人毕竟是英雄
沈兼士:沉郁雅致古朴隽永
钱玄同:质朴厚重宽展舒和
严独鹤:抱璞怀玉亦庄亦谐
陈寅恪:不采蒴花即自由
袁克文:风流不作帝王子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胡 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赵元任:回头方羡’老僧闲
郭沫若:以手写口龙蛇乱走
顾颉刚: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梁漱溟:傲骨一身不随波
陆澹安:愿作鸳鸯不羡仙
吴 宓:三洲人士共惊闻
容 庚:儒雅蕴藉含而不露
叶圣陶:有童心无稚笔
董作宾:用古文字作新篇章
钱 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林语堂:半似狂生半腐儒
冯友兰:哲学家的韧性
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
茅 盾:书贵瘦硬方通神
王献唐:商盘周鼎尽网罗
郁达夫:生怕情多累美人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
张伯驹:名士学人布衣身
丰子恺:日月楼中日月长
朱自清:荷塘月色下的匆匆背影
郑振铎:一代才华化电花
瞿秋白:枉抛心力作英雄
老 舍:晚年逢盛世笔扫旧风流
潘光旦:不空不色唤人醒
闻一多:千古文章未尽才
俞平伯:只因曾读数行书
夏承焘:风流“山贼”是诗人
曹聚仁:曾闻涛声惊永夜
魏建功:老友毕竟是书生
台静农:梦到梅花即是君
沈从文:胜过锺王压倒曾李
梁实秋:赏心只须两三枝
高二适:惟望书家噪一高
顾廷龙:笔笔平凡笔笔神
施蛰存:一生为学开“四窗”
傅 雷:一怒而安天下民
苏渊雷:一泓钵水惊风雨
钱锤书:更穷胜赏上山亭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马相伯:骨丰肉润人妙通灵 同道艺友梦石兄,藏有马相伯先生之书法墨宝,令我甚感兴趣。马相伯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有名的教育家,二十世纪初,他所创办的震旦学院以及随后的复旦大学,乃是我国最早的私立大学。而当时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则为清政府的官办大学,这两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一公一私,一北一南,揭开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序幕。 应我所求,前些日梦石兄将马相伯的书法传来一图供我拜观,这幅马老珍迹为行楷书的条幅,笔实墨沉、枯湿相间,整幅作品写得宽博秀逸,自然蕴藉。上款题赠的是“省三先生”,笔者查了一下,清末民初,字号“省三”的名人也不少,的大概应算是刘铭传,字省三,他是一位淮军名将,也是清末政府派往台湾的第一任巡抚。但马相伯先生书赠的“省三”,显然不应是刘铭传,而较有可能的是当年同为热心教育事业的王丰镐。王丰镐(字省三)是清末的一位洋务人才,曾办过铁路、煤矿,主管过洋务局、农工商矿局等。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后,他响应张寿镛的倡议,捐出自己沪西法华乡的地产六十亩,以建筑校舍,创办了光华大学(即今日延安西路上的东华大学)。那时的中国长期积弱,落后挨打,所以许多有识之士都纷纷以办学来救亡图存,兴我中华。 说起来王丰镐的捐资办学义举,或许还是受到马相伯先生的影响,因为早在上世纪之初,马相伯就曾毁家助学,将祖遗家产良田三千亩,上海英、法租界地基八处(时值银十余万两),全部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因为马相伯当时认为:“个人之建设,势不能久,故托耶稣会团体,以期长久。” 马相伯先生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一八四〇年,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尚在襁褓时的他,即受了天主教洗礼,成为天主教徒。父亲精擅医术也工书法,母亲则自马相伯的幼年起,就授其诵读《圣经》,并开始教他以《圣经》中的宗教伦理来处世为人。五岁时,他也入家乡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并临帖写字,直至十二岁他离开家乡丹阳来到上海,进入法国人教会办的徐汇公学读书。那时他对各种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特别感兴趣,二十三岁时进入耶稣会,在耶稣会的几年,不仅学习了神学和经院哲学,还学习了中国文学和拉丁文学、天文学等。三十一岁时,他经过耶稣会通考,获“特优”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神学博士。 今天我们说起马相伯先生,总念念不忘他当年创办复旦大学之功。一九〇二年马相伯创办了震旦学院,就在马相伯精心打造的震旦学院卓有成效、声誉鹊起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一些人渐渐露出觊觎之心,他们阴谋篡夺学校领导权,改变学校性质。为此,马相伯被迫解散学校,并请好友、时任两江总督及南洋大臣的周馥支持,拨发一万两银子及吴淞官地七十亩为建新校地址,又在严复、萨镇冰、袁观澜等一批学者的帮助下,在一九〇五年五月,终于又创办了复旦公学(一九一七年更名为复旦大学),取名复旦者,既有隐含恢复震旦之情,又是取自我国古代的一首《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后来张寿镛、王丰镐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时,也同样借鉴了此句出典作为校名,两所大学取名“复旦”、“光华”,均寓含了发愤图强、复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