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李峰 梁中合 (1) 上编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 梁中合 (29) 第二章 内城城墙的钻探 唐锦琼 韩辉 李峰 (62) 第三章 内城及城外建筑基址的钻探 韩辉 (102) 第四章 外城城墙的勘察 唐锦琼 (196) 第五章 内城的试掘 徐明江 (321) 第六章 归城全覆盖地面采样调查 李峰 贝丽姿 (478) 第七章 黄水河流域的区域考古调查 梁中合 (565) 第八章 归城考古中的地理配准及钻探数据管理 Jeremiah Trinidad-Christensen 侯昱文(Paul Nicholas Vogt) (641) 第九章 归城陶器的岩相学分析 James B.Stoltman (665) 第十章 构建边缘文化:归城陶器分析 李峰 (689) 下编 第一章 2002年归城内城北部和平村遗址的发掘 赵娟 孙兆锋 (749) 第二章 归城及周边区域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王富强 闫旭东 刁鹏 (789) 第三章 归城城址历年出土青铜器调查综述(1980—2010) 刘玉涛 马志敏 (823) 第四章 归城遗址历年发现青铜器出土经过的调查综述 蒋惠民 唐锦琼 (882) 第五章 归城考古的收获和胶东半岛青铜器时代的社会变迁 李峰 (920) 附录 附录一 山东龙口归城城址的碳十四测定 张雪莲 (987) 附录二 山东烟台龙口归城城址浮选结果 赵志军 (988) 附录三 山东龙口市归城城址2009年试掘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李志鹏 任乐乐 TomA Stidham (1001) Contents Introduction Li Feng Liang Zhonghe (17) Part I Chapter 1: Physical Geography,Environment,and Reg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Liang Zhonghe (42) Chapter 2: Survey of the Inner City Wall Tang Jinqiong,Han Hui,and Li Feng (86) Chapter 3: Cor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s of the Inner and Outer Cities Han Hui (169) Chapter 4: Survey of the Outer Wall Tang Jinqiong (280) Chapter 5: Test Excavation of the Inner City Xu Mingjiang (463) Chapter 6: Full-Coverage Surface Sampling Survey Li Feng Elizabeth Berger (536) Chapter 7: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 Liang Zhonghe (616) Chapter 8: Georeferencing and Coring Data Management in Guicheng Archaeology Jeremiah Trinidad-Christensen PaulNicholas Vogt (658) Chapter 9: A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Guicheng Pottery James B. Stoltman (681) Chapter 10: Constructing a Frontier Culture: Ceramic Analysis in Guicheng Li Feng (727) Part II Chapter 1: The Excavation of the Ruins at Heping Villag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nner City of Guicheng in 2002 ,Zhao Juan Sun Zhaofeng (780)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on the Bronzes from Guicheng and Surroundings Wang Fuqiang,Yan Xudong,and Diao Peng (811) Chapter 3: A Survey and Compendium of Bronzes Unearthed at the Guicheng City Ruins (1980-2010) Liu Yutao Ma Zhimin (871) Chapter 4: A Report on the Background Survey of Past Discoveries of Bronzes in the Guicheng City Site Jiang Huimin Tang Jinqiong (902) Chapter 5: The Results of Guicheng Archaeology: So Changes o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Bronze Age Li Feng (950) Appendices Appendix 1: 14C Dating of the Guicheng City Site in Longkou,Shandong Zhang Xuelian (987) Appendix 2: Results of Flotation at the Guicheng City Site,Longkou,Yantai,Shandong Zhao Zhijun (996) Appendix 3: Animal Remains Discoveries during 2009 Test Excavations at the Guicheng City Site,Longkou,Shandong Li Zhipeng,Ren Lele,and Tom A.Stidham (1011)
摘要
绪论 李峰 梁中合 归城考古调查是一个研究山东半岛东部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000~前500年)社会变化的靠前田野合作项目。为了了解这个巨大的古代城市综合体的运作和它在区域聚落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为未来记录和保存相关信息,中美联合考古队于2007~2010年进行了这项多维度的田野研究工作。它也是曾经在山东半岛东部所实施的重点关注过去区域青铜时代的很大的考古学项目。在这篇前言中,我们将讨论这个项目的背景和当时的环境,它的组织和主要研究的问题。前言的很后我们将回顾这四年间田野工作的进展。 靠前节 时代和地区社会文化背景 公元前568年,经过多年的准备,霸主国齐国的军队在大将晏弱的率领下大举入侵山东东部莱国的领土。为了支持这一战争,晏弱甚至率领齐国军队花费三年时间在边境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文献记载中说,齐国军队在这一年的第四个月时到达莱国都城,并且可能由于莱国沿其城墙的严格防御,为了有效进攻,齐国军队不得不建造一条坡道以到达其顶部。公元前567年的第三个月,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抵抗,城内的莱国军队发起了一场反击,但被击败。在丁未这(应该是这个月的第二十七天;陈厚耀1981: 6.24),齐军很终破域而入,莱国君主浮柔(莱共公)逃至附近一个被称为棠的小地方,在那里他被抓获,并于年末被处决(左传30.1937) 。 伐莱一事也被记录在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之中,显然是由参与此次历史事件的齐国官员所铸,它们证实了历史文献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细节。从政治意义上讲,吞并莱国有助于齐国上升为一个强大的以直接的官僚行政为基础的领土国家,其领土此后扩大到整个山东东部(地图I.0.1)。在以后的世纪中,齐国将其有名的长城从现今济由附近的黄河岸边延伸至青岛海湾,几乎将山东半岛同中国的其他地区切断。但是将其放在社会和人类学的视角中,此次征伐决定性地打断了本地区——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小族群向一些由国家力量所组织的大型社会(其中莱是很重要的)——的独立发展的漫长过程。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外来刺激主要是由更大规模的王朝国家向东发展而带来的,比如商(公元前1554~前1046年),特别是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西周(公元前1045~前771年)。因此,在并入齐国之前,山东东部的人类历史进程以两种宏大且相互联系的社会过程所呈现:即复杂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国家的崛起——类似于人类学家所描述的“二次国家的形成(Secondary state formation)”(Price 1978:161~224;Braswell and Prager et al.2004:219~233;Shelach and Pines 2006:202~230)。这些都是本项目中要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将莱国的中心定在现今一个叫“归城”的地方,在今天渤海南岸的龙口市(旧称黄县)东由约6.5千米处。区域内地貌主要由连绵起伏的丘陵、小湖泊以及在宽阔的山谷中和沿西北海岸分布的长短不一的带状平原所组成(图I.0.1)。他们一起组成一个位于北部渤海和由部莱山之间的约600平方千米的大三角地带;莱山优选峰海拔550米,它把这个地带和半岛内陆地区隔离开来(龙口市的行政单位面积为893平方千米,包括山区)(图版1:2)。归城遗址在莱山脚下丘陵延伸地带,地处与东边黄水河河道相分隔的一个天然很易于防护的空间(地图I.0.2;图版3~5)。遗址由两个城墙圈构成,并且据1973年烟台市博物馆组织的早期考古学调查所估计,原来外墙的总长度为10千米(李步青,林仙庭1991: 910)。其巨大的规模以及残存城墙的壮砚程度与位于曲阜的鲁国故城相差无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2:1~35);在青铜时代晚期,归城城市综合体无疑是整个山东东部很大的城市中心。早在19世纪晚期,当地一系列带有铭文青铜器的发现表明了归城及其毗邻地区在考古学上中的显著地位。一些铭文明确提及了陕西周朝中心文武官员的活动,其中启尊和启卣记录了在由方由周王亲自领导的一场战争(齐文涛1972:5-8)。这些发现使归城成为除周朝中心之外很重要的有铭文青铜器的集中发现地之一。 更多来自周朝中心地区的青铜器铭文中明确记载了以征服居住在山东地区,且通常被称之为“东夷”的当地人口为目标的军事活动。综合看这些铭文,它们表现了约公元前11世纪晚期以来周朝由黄河流域向山东地区进行军事扩张的一个大致过程(Li 2006:304~314),与归城本地及周边地区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联系起来,很好令人信服。这显示归城可能处在周朝扩张的前沿,甚至可能是一个边界基地,这使得其政治上极易变化,并且文化上被带有不同观念和风俗的不同人群所渗透。归城城市综合体和广泛遍及龙口地区的物质遗存显示了两个不同制陶传统的典型混合。一个明显与两部的制陶传统有关,另一个可能来自于东部山系半岛本地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似乎同样说明了这一边境环境的性质。 像归城这样具有丰富物质内容和复杂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遗址自然提供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方面是人类学考古学的问题,主要研究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模式;另一方面是历史的问题,其关注点在于特定区域的政治根源和区域社会进程中人类的主体作用。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地,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相互支持。山东东部地区晚期青铜时代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们不仅能够通过田野工作来探究这些问题,而且也可以从文字证据中得到帮助。 第二节 项目的确立 归城靠前合作项目源起于2005年和2006年夏天我们对这一地区的两次考察,在此期间我们在龙口市博物馆馆长的引导下(蒋惠民2005;马志敏2006)查看了这座古城中很明显的古代地标(图I.0.2)。特别是靠前次参观适逢和平村自来水系统的安装,为此村民们挖掘了一条长的沟渠。沿着这条管道我们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来直接观察地下堆积,并查看由挖掘而浮出地表的陶片。从归城出发,我们进而调查了位于黄水河主河道谷地中的一些同时代遗址,包括庄头和鲁家沟,这些地方都发现过重要的青铜器。这两次考察为我们评估遗址的保存状况提供了很初的机会,并为将来的田野考古工作打开了新的视角。基于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物质内容和过去发现的历史,任何试图理解这一古城遗址的努力必须要通过有系统的计划来执行,并且一定要从全面的调查开始,这一点甚至在这个早期时段就已明确。之后,我们向所属的两个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反映了情况,并且向同行们征求了意见和建议,我们开始确立归城合作项目的构想方案。另外,在2006年夏天我们也确定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这一合作项目的意向。 在2006年年末至2007午年初,我们洽谈确定了这个合作项目的大多数条例,并很终产生了代表两方三个机构的正式合同。双方承诺共同组建“中美联合归城考古队”作为主要研究队伍,在很初阶段的三年内以归城古城遗址为中心进行系统调查。特别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韩明士主任[Robert P Hymes])同意提供一笔用于2007年夏天靠前季度田野调查的启动资金,同时我们将寻找支持后续工作的外部资金。2007年4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的纽约之行为两个机构再次确认他们对此项目的承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并且签署了正式合同,这个合同之后也得到了当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认可。合同中中方的两个单位随后协同行动,使归城合作项目的申请能够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的批准。 中美联合归城考古队由三所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担任美方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佟佩华分别为中方领队和副领队。田野工作由李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中合领导实施。美方团队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Terence N.D,Altroy,他在项目中发挥顾问的作用,特别是帮助设计了系统的地而调查方法(见下文)。此外在不同年份还有数目不等的研究生助理和本科学生,分别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美国大学。中方的唐锦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韩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同两个机构每年提供的10~15名技术人员作为合同期内的同定成员。2008年夏,烟台市博物馆的徐明江也加入该团队,并继续参与了之后两年的田野工作。通常每期在田野的考古队员有25~30人。 第三节 学术目标 2007年6月13日,我们的中美联合靠前合作考古队到达归城,开始了之后持续超过四年多的田野工作。这个项目是基于我们在田野工作中致力追求的几个长期学术目标来制定的。 我们靠前个学术目标是探索归城内部社会和经济组织运转的动力;归城是位于商周文明边缘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一个典型的大型城市中心。这样,我们希望把归城作为一个了解社会变化的基地,通过这个变化,山东东部地区的本土族群在一个政治上更具优势的文化的影响下,自我组织成为大型国家。这是人类历目前很常见的国家形成轨迹之一,并且我们希望归城的研究工作可以基于可靠的考古学证据来帮助我们具体描绘这一“二次国家形成(secondary formation of state)”过程。 其次,我们希望揭示青铜时代晚期龙口地区的聚落系统,并了解归城在这一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理想的话,我们希望使用在中国其他地区已经被实践的全覆盖调查方法(赤峰2003;Chifeng 2011;Underhill et al 1998:453-474;Underhill et al 2008:1~29)来确定区域聚落的等级,并解释归城是如何在较小的边远村落之上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及其这些聚落是如何反过来把归城作为国家权利的所在地而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为此,我们也希望未来的发掘可以揭示农业、渔猎水产业和贸易都可能在区域生业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我们更为感兴趣的是文化间的关系和交流。归城遗址处在两个文化的接触地带(contact zone),周文化向山东东部的扩张为我们研究文化间相互应对的方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背景。然而,我们并没有预设当地族群在处理同优选周文化关系上的被动角色,而是我们希望展示当地或周边族群是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并很终成功地将这个环境变得对自己有利(Dietler 1998:288-314),或者如何产生一个为新文化的崛起提供土壤的中间立场(Gosden 2004:82—113)。地方政权莱国的崛起和一个可能的周人人口从归城的退出是这种区域自治趋势的一个好的证据。我们希望这样一个文化取向的研究将会为山东东部地区城市组织和聚落系统的研究增加新的维度。 遗憾的是,尽管有像归城这样重要的古城存在,山东东部地区的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尚未得到较好的认识。特别是大致与位于西部的西周围家(公元前1045~前771年)同时的阶段基本上在先前的考古学研究中被漏掉,因为以前这个地区的考古学研究重点主要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前2000年)和东周—汉代期间(公元前770~公元220年)。因此,至少我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对归城和周边地区集中的田野考古工作来揭示本区域的物质文化序列,并为未来其他地区的研究建立时间标准。 上文所列的一些研究目标在短期内可以实现,其他则需要通过未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回答。但是我们希望至少可以开始探索这些问题,并为后人留下有益的研究途径。总之,我们希望归城项目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青铜时代晚期社会状况的变化,及其位于中心地区的国家和周边社会在中华文明形成这一共同过程中所共同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 研究空间的界定和田野工作的分隔 我们将归城考古视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依照两项指导原则来设计我们的田野工作:①作为一个可能需要几代研究者去实现的研究项目,田野工作必须运用适合于大遗址的作业方法,有系统的计划和执行。田野工作必须考虑到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且要为将来的遗址保护提供信息。基于归城作为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地位,很后一点尤为重要。②由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