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理学(第2版)/鲁忠义等

心理学(第2版)/鲁忠义等

  • 字数: 48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鲁忠义,王德强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92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心理学》(靠前版)自2009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先后十三次印刷。《心理学》(第二版)仍然具有以下特色: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实现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的有机统一;改变以理论为主的状况,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换;改变几个不同心理学科知识拼凑的状况,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改变只以演绎式呈现教材内容的状况,实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本书包含以下模块:绪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心理健康与教育、班级管理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这些内容经过不同的组合有机地融合在每一章中。本书还力求体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以及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1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 9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本章概要 21
参考文献 23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上) 25
第一节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25
第二节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28
第三节 中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35
第四节 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43
本章概要 50
参考文献 51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下) 53
第一节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53
第二节 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64
第三节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70
本章概要 77
参考文献 79
第四章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81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81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85
第三节 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90
本章概要 99
参考文献 100
第五章 中小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102
第一节 人格概述 102
第二节 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概述 106
第三节 中小学生性格与培养概述 111
第四节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概述 118
本章概要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六章 中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24
第一节 品德概述 125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 127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与品德教育的方法 134
第四节 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矫正 138
本章概要 142
参考文献 143
第七章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144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44
第二节 现代学习理论 147
第三节 学习迁移概述 154
第四节 学习策略 158
本章概要 163
参考文献 164
第八章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65
第一节 动机概述 165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73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78
第四节 意志及其培养 181
本章概要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九章 中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教学 188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概述 189
第二节 技能的获得与培养概述 199
本章概要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十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212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12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9
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23
第四节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228
本章概要 230
参考文献 231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与管理 233
第一节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 233
第二节 班级管理心理 238
第三节 班集体心理与建设 243
本章概要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252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252
第二节 课堂气氛管理 255
第三节 课堂纪律管理 260
第四节 课堂学习中的师生冲突管理 267
本章概要 271
参考文献 272
第十三章 教学心理 274
第一节 教学心理概述 274
第二节 教学设计概述 276
第三节 教学策略 285
本章概要 290
参考文献 291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292
第一节 教师角色 292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 296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 303
本章概要 307
参考文献 309
摘要
    靠前章 绪 论
    什么是心理学?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这是本章要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看看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对心理学的一些认识:心理学工作者在遇到新朋友时,总会被问起:“你是搞心理学的,那你说我现在正在想什么?”或者“你是搞心理学的,看来什么也瞒不过你”,或者有人认为“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不太正常”,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学就是相面、算卦、占卜吉凶的。目前,许多年轻人很相信占星术,通过自己的出生日期计算出自己的星座,来预测自己的性格、婚姻状况,等等。这些情况说明许多人对心理学持有神秘的看法,甚至混淆了心理学与伪心理学(如占星术)的区别。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呢?关于这个问题,本章将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任务、研究领域、发展历史及其研究方法六个方面来进行回答。当然,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心理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这些问题本章也有阐述。
    靠前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种心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并对之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还能够通过调节自己的活动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的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就叫作意志过程,表现为激励个体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需的行为,同时抑制与预定目的不相符的行为。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如“知之深,爱之切”,再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付出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如“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坚强的意志能促进人产生认知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认知成效。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它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意向并指向特定的对象,促使主体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的强度、方向、持续时间等,很终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也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生理的、社会的,或是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人有了需要就会产生求得满足需要的动机,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意向。兴趣是个体对事物、世界好奇而进行探索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产生探索性认知行为。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个体认定某种事物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的判断、观点或看法,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但信念不是冷冰冰的认识现象,是伴有炽热的感情的强烈认同,因此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行为是坚决的,而且始终不渝。世界观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有机联系在一起,而世界观处于个性倾向性的优选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是人的行为的优选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在学校情境下,有关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和世界观构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系统,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很重要的动力。而学校的学习气氛、社会需要、家庭对个人成功的期望、奖励和惩罚、竞争等因素构成学生学习的外部诱因。这些诱因是推动学习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当外部动力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与学习的内部动力相结合时,就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如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这些特征与生俱来,很少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个体表现出时间上和情景中的一贯性,表现为个体行为。例如,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在动机、理想等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改变的,也需要依赖于动机和理想等动力机制才能表现出来。
    除了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外,心理学还研究人的无意识。人的绝大多数活动是由意识支配的,也有一些是无意识的(如口误、梦等),还有一些活动只有较少的意识参与,被看作是自动化的心理过程。这些自动化的心理过程往往是经过意识参与的基本认知过程的熟练化,需要较少的意识参与也能完成,很终形成心理活动的默认加工模式。
    二、心理的实质
    探讨心理的实质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清楚认识心理学和伪心理学的区别。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甚至是冠以“心理学家”称号的所谓“专家”谈论手相、颅相、血型、笔迹、星座等与人的性格的关系,甚至有的人也会觉得他们在对自己性格的预测上还很准确。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些都是伪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星座算命与胡蒙乱猜没有区别(Coon,Mitterer,2008)。
    从实质上看,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换句话说,心理不是对客观现实原封不动的反映,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地反映客观事物,也不像肝脏分泌胆汁、肾脏分泌尿液,而是有选择性地反映。人的心理不仅取决于生物性,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正是这种社会性需要才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了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而社会历史条件一方面是主体的历史经历,另一方面是心理现象发生的即时社会背景,即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条件。因此,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又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任务
    (一)描述
    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靠前步。心理现象虽纷繁复杂,但有其质和量的特点。因此,心理学研究很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用口头或文字将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客观地陈述出来。描述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追求事实的真实性。测量是描述心理现象的一种具体方法。例如,用注意测量方法测量的结果可以较准确地描述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用记忆测量方法测量的结果可以较准确地描述中小学生的记忆力。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心理卫生量表测量的结果可以较科学地描述中小学生在智力、人格、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还可以用社会测量法比较准确地测量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解释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还应对心理现象做出科学说明,揭示出这些现象发生的内部原因,弄清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搞清“为什么”。 比如,同一个班上相邻而坐的两个中学生,他们长得高矮相近,经测验智商也相近,但行为却大相径庭。一个认真、迅速地完成作业,课堂上积极主动,考试成绩优异;另一个却对作业满不在乎,课堂上消极、被动,考试经常不及格。其原因何在?这两个学生行为上的差异很可能是学习动机上的差异而引起的。用老师的话来说:“前一个学生学习很努力,而后一个学生虽然有能力,但却不愿意努力。”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就能够帮助教师对这两个学生的行为做出解释。
    科学解释心理现象离不开实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通过心理学的实验不仅可以证明心理的事实,还可以揭示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和原因。例如,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注意、记忆等心理现象产生或变化的因素。要对实验结果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就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有时需要对有关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心理现象的实质及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关系。有时需要从已知推断未知,如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预测
    预测是指根据已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测定。比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知其以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又如,根据学生智力和个性的测量结果,预测其将来的学业成就和发展方向。预测对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有了准确的预测,教师才能总揽全局,采取有效措施,到达教育目的。
    (四)控制
    控制是根据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采取某种方法,使事情发生或不发生、维持或停止,甚至还要考虑朝什么样的方向发生发展。教育就是一种控制。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活动。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采取合适的控制方法,才能使他们接受教师施加的影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比如,怎样才能使学习更?许多研究都表明,下面的一些策略是有助于学习的,如记笔记、概述、列提纲或绘图、画线或做标记、PQ4R 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应用价值很大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心理学所进行的研究是以建立系统的理论为目的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可以将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一)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心理活动范畴、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身心问题和心脑问题、意识问题、心理的能动性问题、心理的因果关系问题、心理的起源问题及知行问题等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分支学科。
    1. 普通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很一般性规律和心理学的很一般性理论,如心理与脑的关系,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心理现象的很一般性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各分支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学习心理学首先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
    2.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不仅如此,它还是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学,如变量控制、实验设计、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方法等。实验心理学是由冯特(W. Wundt,1832—1920)创立的,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到现在仅百余年,心理学的发展却超过了以往的许多世纪。现在,不仅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言语、情绪、人格和意识等构成了实验心理学的专题,而且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无一不应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说,实验心理学乃是各个心理学分支的基础。
    3.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地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