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幻灭

幻灭

  • 字数: 48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万卷出版社
  • 作者: 法 巴尔扎克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704833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58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8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幻灭》是《人间喜剧》中很有深度,也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杰作之一。★ 巴尔扎克本人称《幻灭》是“我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充分地表现了我们的时代”。
内容简介
《幻灭》是一部集中反映文学艺术商品化及新闻界黑幕的小说,它通过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的遭遇,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整整一代青年的处境和精神状态,指出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胜利,必然出现人与人之间竟争角逐的局面,由此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一首少有人奋斗的诗篇,一出出理想破灭的悲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靠前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很很好的作品之一。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译者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中国有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主修文艺理论,于学业之余常到博物馆、艺术馆揣摩艺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1931年学成归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9月母亲病故,他辞去教职,专心翻译,自此日积月累,译作等身,成为一代法语翻译巨擘。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很好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1966年9月,由于受到诬陷和迫害,傅雷与夫人自杀离世。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译法语作品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其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倾力译介巴尔扎克的作品,获得了“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的美誉。他所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仍是难以企及的经典之作。
目录
目 录幻  灭第一部  两个诗人 一  一家内地印刷所 / 2二  特·巴日东太太 / 25三  客厅里的夜晚,河边的夜晚 / 59四  内地的爱情风波 / 97第二部  内地大人物在巴黎 一  巴黎的第一批果实 / 122二  弗利谷多 / 156三  两种不同的书店老板 / 161四  第一个朋友 / 169五  小团体 / 174六  贫穷的花朵 / 181七  报馆的外表 / 188八  十四行诗 / 194九  忠告 / 201一〇  第三种书店老板 / 209一一  木廊商场 / 215一二  一家木廊书店的外表 / 220一三  第四种书店老板 / 225一四  后台 / 229一五  药材商的用处 / 236一六  高拉莉 / 245一七  小报是怎么编的 / 252一八  半夜餐 / 259一九  女演员的住家 / 267二〇  最后一次访问小团体 / 275二一  另外一种记者 / 280二二  靴子对私生活的影响 / 285二三  报纸的秘密 / 289二四  又是道利阿 / 296二五  初试身手 / 300二六  出版商拜访作家 / 306二七  出尔反尔的技术 / 312二八  报纸的威风与屈辱 / 320二九  戏剧作家的钱庄老板 / 325三〇  新闻记者的洗礼 / 328三一  上流社会 / 336三二  浪子 / 346三三  第五种书店老板 / 351三四  敲竹杠 / 355三五  贴现商 / 359三六  转移阵地 / 366三七  弄神捣鬼 / 373三八  生死关头 / 379三九  一文不名 / 392四〇  告别 / 398第三部  发明家的苦难 引言  一个时髦青年的惨痛的忏悔 / 405上编  追偿债务的故事 / 412下编  家庭的晦气星 / 488
摘要
    谁要能渗透每个阶层都有的狭窄的眼界,不难懂得巴日东府在安古兰末的布尔乔亚心目中多么威严。对乌莫镇说来,这个小型卢佛宫的气派,本地朗蒲依埃的光彩,更是在云端里,高不可攀。在那里聚会的全是周围几十里以内很穷的乡绅,头脑很贫乏,思想很鄙陋的人物。谈到政治无非是一大篇措辞激烈的滥调,认为《每日新闻》太温和,路易十八同雅各宾党相去不远。至于妇女,多半愚蠢可笑,谈不到风韵,衣著不伦不类,每个人都有些缺陷破坏她的长相;谈吐、装束、思想、肉体,没有一样是完美的。要不是对特·巴日东太太别有用心,夏德莱保证受不了那个环境。可是阶级意识和生活习惯、乡绅的神气、小贵族的高傲、严格的规矩、遮盖着他们的空虚;他们在感情方面的贵族品质,比豪华的巴黎社会真实得多;不管怎么样,他们对波旁王室还是拥护的,尊重的。做个不相称的比方,那个社会像老式的银器,颜色发黑,可是挺有分量。一成不变的政见近于忠诚。同布尔乔亚的距离,森严的门,显得他们地位很高,在社会上有认可的价值。在居民心目中,每个贵族都有他的身价,仿佛贝壳在庞巴拉的黑人中代表金钱。好些女子受着夏德莱的奉承,承认他某些长处是她们圈子里的男人没有的,也就不觉得和他来往有损尊严;骨子里她们个个人希望承继帝政时代的公主的遗产。很重清规戒律的人以为那不速之客只能在巴日东府上露面,决不会受别的家庭招待。杜·夏德莱碰过好几个钉子,可是他巴结教会,地位始终不动。他迎合安古兰末王后在本乡养成的缺点,给她看各种新书,替她念新出的诗集。两人为着一批青年诗人的作品感动出神,在特·巴日东太太是出于真心,夏德莱是闷得发慌,硬着头皮忍受;他是帝政时代的人物,不大了解浪漫派的诗歌。在百合花影响之下发生的文艺复兴,引起特·巴日东太太的热情;她喜欢夏朵勃里昂先生,因为他说过维克多·雨果是个“才华盖世的孩子”。她只能在书本上认识天才,觉得心中怏怏,愈加向往名流荟萃的巴黎。杜·夏德莱先生以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告诉她安古兰末也有一个才华盖世的孩子,一个青年诗人,比巴黎初升的明星更灿烂,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原来乌莫出了一个未来的大人物!中学校长给男爵看过一些出色的诗。那孩子又穷又朴实,竟是查忒吞第二,可不像查忒吞在政治上那么卑鄙,也不像他那样痛恨名流,写小册子攻击他的恩人。特·巴日东太太周围有五六个人和她一样喜欢文学艺术,一个因为能拉几下难听的小提琴,一个因为能用墨汁糟蹋纸张,一个仗着农学会会长的身份,还有一个会直着低嗓子,像猎场上吹号角似的,嚷几句只要你还有一口气之类的歌;在这些荒唐古怪的角色中,特·巴日东太太赛过饿慌了肚子,眼睁睁的望着舞台上纸做的酒席。一听到杜·夏德莱的报告,她的快乐简直无法形容。她要见那个诗人,那个天使!她为之兴奋,激动,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第三天,前任外交信使托中学校长接洽,把引见吕西安的事谈妥了。你们倘是生在内地的小百姓,阶级的距离就比巴黎人更不容超越,巴黎人觉得这距离正在天缩短,你们始终受着铁栏阻隔,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隔着铁栏诅咒,对骂“拉加”;所以只有你们能体会,吕西安·夏同听见威严的校长说,他的名气替他打开了巴日东府的大门,他的心和头脑激动到什么地步。他平日夜晚同大卫在菩里欧溜达,望见巴日东家的旧山墙,常常说他们的名字恐怕永远传不到那儿,对于出身低微的人的学问,贵人们的耳朵特别迟钝。怎想到他会受到招待呢?这秘密,他只给妹妹一个人知道。夏娃会安排,又是体贴入微,拿出几个路易的积蓄,为吕西安向安古兰末优选级的鞋店买了一双上等皮鞋,向很有名的成衣铺买了一套新衣服,替他很好的衬衫配上一条百裥绉领,她亲自洗过、熨过。夏娃看见吕西安穿扮好了,不知有多么高兴!她为着哥哥不知有多么得意!嘱咐的话不知说了多少!她想起无数的细节。吕西安经常出神,养成一种习惯,一坐下来就把胳膊肘子撑在桌上,有时竟拉过一张桌子来做靠手;夏娃要他在贵族的殿堂上检点行动,放肆不得。她陪着哥哥走到圣·比哀门,差不多直送到大教堂对面,看他穿入菩里欧街,拐进林荫道去和杜·夏德莱先生相会。可怜的姑娘站在那儿,激动不已,好像完成了一桩大事。吕西安踏进特·巴日东太太家,在夏娃看来是好运的开端。纯洁的女孩子哪里知道,一有野心就要丧失天真的感情!吕西安走进麦市街,看到屋子的外表并不惊奇。在他想象中一再扩大的卢佛宫是用当地特产的软石盖的,年代久了,石头有点发黄。临街的门面相当阴沉,内部的构造也很简单:内地式的冷冰冰的院子,十分干净;朴素的建筑近乎修道院,保养得不错。吕西安走上古老的楼梯,栏杆是栗树做的,从二层楼起踏级就不是石头的了。他走过一间简陋的穿堂,一间光线不足的大客厅,方始在小客室里见到当地的王后。灰色的门窗框子,雕花都是上一世纪的款式;门楣顶上嵌着仿浮雕的单色画。板壁糊着大马士革旧红绸,镶边很简单。红白方格的布套遮着寒伧的老式家具。诗人瞧见特·巴日东太太坐在一张垫子用细针密缝的长沙发上,面前摆一张铺绿呢毯子的圆桌,点着一个老式双座烛台,围着罩子。王后并不站起来,只是怪可爱的在椅上扭了扭身子,笑吟吟的望着诗人;诗人看着她蛇一般扭曲的动作,心里直跳,觉得那姿势十分高雅。吕西安的无比的美貌,羞怯的举动,还有他的声音,一切都使特·巴日东太太感到惊异。诗人本身已经是一首诗了。吕西安觉得这女人名不虚传,偷偷打量了一番:特·巴日东太太同他理想中的贵族太太接近符合。她按照时行的款式,戴一顶直条子黑丝绒拼成的平顶帽。这顶大有中世纪风味的帽子,在青年人眼中愈加抬高了对方的身份。帽子下面露出一大堆黄里带红的头发,照着亮光的部分接近金黄,蜷曲的部分红得厉害。据说女人长着这种颜色的头发,别的部分很不容易配合;那位高贵的太太却是皮色鲜明,弥补了那个缺点。一双灰色眼睛闪闪发光,雪白宽广,已经有皱裥的脑门,轮廓很显著;眼睛四周的色调像螺钿;鼻子两旁有两条蓝血管,细巧的眼圈儿因之显得更洁白。神采奕奕的长脸孔上长着一个鹰爪鼻,成为一个鲜明的标识,说明她容易激动,像公台a 家的人。头发没有接近遮掉脖子。随便扣上的袍子露出雪白的胸脯,不难想见乳房丰满,位置恰当。特·巴日东太太伸出她保养很好而有些干枯的细长手指,很亲热的指着近边的椅子,要青年诗人坐下。杜·夏德莱坐在一把靠椅上。那时吕西安才发觉没有别人在座。乌莫的诗人被特·巴日东太太的谈话陶醉了。在她身边消磨的三个钟点,对吕西安简直是个梦,恨不得永远做下去。他发现那太太是消瘦而不是真正的瘦,渴望爱情而得不到爱情,身强力壮而带着病态。态度举动把她的缺点更加夸大了,吕西安却看着很中意;年轻人开头总喜欢夸张,只道是心地纯洁的表现。他接近不注意酒糟颧骨的面颊神态憔悴,被烦闷和痛苦染上一层土红色。他的幻想只管盯着那双热烈的眼睛,照着烛光的美丽的鬈发,白得耀眼的皮肤,像飞蛾见到亮光一样死盯不放。并且对方的话句句说到他心里,他再也不想去判断对方是怎样的女人。那种女性的激动,特·巴日东太太重复了多年而吕西安觉得很新鲜的滥调,都使吕西安入迷,尤其他存心把一切看得十全十美。他不曾带作品来,而且当时也谈不到这个问题;吕西安故意忘记带诗,好作为下次再来的借口;特·巴日东太太也绝口不提,以便改天再要他念自己的作品。这不是初次见面就有了默契吗?西克施德·杜·夏德莱先生对这次招待大不高兴。他发觉得晚了一步,这漂亮青年竟是他的情敌。他送吕西安从菩里欧走下乌莫的石扶梯,直到靠前个拐角儿上,有心叫吕西安领教领教他的手段。间接税稽核所所长先自己夸了一阵引见的功劳,然后以介绍人身份给他一番劝告,叫吕西安听着很诧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