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巴比伦首富
|
毛选
|
巴比伦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大学语文
字数: 415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明东,耿宝强,王志芳
出版日期: 2018-09-01
商品条码: 9787030589613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4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教材选文涉及古今中外名作50余篇,按人文精神结构模式分为十个单元:居仁由义、为政爱国、智者不惑、亲情乡情、爱情婚姻、追求理想、寄情托意、谈学品艺、飞天之梦、批判反思;每个单元有5或6篇文章,按时间先后排序;每篇文章有题解、阅读提示、注释、思考练习、拓展阅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教材还根据山东省专升本考试的有关要求,将考试篇目纳入。以附录的形式编选了有关古汉语知识和应用文写作的内容。
目录
第一单元居仁由义1
先秦诸子语录2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3
渔父19
张中丞传后叙21
席方平26
赫克托尔之死(节选)33
第二单元为政爱国40
诗经小雅采薇41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46
谏逐客书51
史记管晏列传55
汉书苏武传60
第三单元智者不惑67
秋水(节选)68
驳《复仇议》72
留侯论76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932年)80
失败了以后84
又是一年芳草绿87
第四单元亲情乡情90
月夜91
宝玉挨打93
儿女102
听听那冷雨107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文外谈文之四112
第五单元爱情婚姻115
长恨歌117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123
牡丹亭游园126
雨巷130
怀念萧珊133
第六单元追求理想141
天狗142
光的赞歌(节选)145
北方的河(节选)152
西风颂159
河的第三条岸164
第七单元寄情托意168
归田赋169
春江花月夜173
蜀道难175
西湖七月半178
洞庭一角181
风景打开了眼界186
第八单元谈学品艺190
文心雕龙物色191
喝茶195
文学的趣味198
笑傲江湖论杯(节选)203
论言谈207
第九单元飞天之梦209
木兰花慢210
月亮上的足迹213
真正的美国英雄——缅怀“挑战者”号宇航员217
父亲牵着我的手221
天地九重(节选)227
第十单元批判反思230
伤逝——涓生的手记231
围城(节选)243
春之声246
哈姆莱特(节选)254
老人与海(节选)260
附录一古代汉语知识词类的活用266
附录二申论写作271
敬告作者276
摘要
靠前单元 居 仁 由 义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被尊奉为优选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由来已久。仁是孔子创始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极力倡导的礼乐文化是根植于仁这一基础上的。基于仁这一核心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实行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贤人政治。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把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反对战争、暴力和霸道,强调保民而王的重要性。义在我国伦理道德领域居于很好重要的地位,言行符合公正合宜之理方为义。义与仁同被视为行为主体的非凡品格,可以说仁和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
仁和义,不仅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上者仁心义举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皆可以通过内在的道德约束或外在的制度约定,遵循仁和义要求的原则和标准,于内可以逐渐实现自身人格的升华,于外可以推进社会文明的进程。孝悌是体现仁和义的行为基础,此外忠、信、礼、廉等无不是仁和义的具体行为标识。仁和义在影响和造就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六篇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诸子多谈及仁义,为后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厚将崩”启发着人们对义的思考。在屈原和渔父的一番有名的对话中,屈原的坚守初心、坚持正义,屈原的忠贞、高洁,正是对义的很好诠释。韩愈所叙张巡、南霁云、许远的忠义坚贞实在是令人感慨赞叹。席方平不屈于权势,不惮于酷刑,赴冥府为父申冤,终因其孝义之举得以雪冤增寿,实在是一场精彩的义与不义的较量。仁义和担当、责任和使命成就了一个传奇英雄—拼尽全部身心的特洛亚很坚强的守护者赫克托尔,他身上闪现的是英勇、顽强和无畏。
呈文有限,感慨不拘,且以此数篇为引,相信只要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必将会继续抒写新时代精神、引领新时代风尚、打造新时代文化、创设新时代格局。
先秦诸子语录
题解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简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激烈而复杂的变化。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也少见活跃。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分别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进行解释,对治理国家提出主张,于是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史称“诸子百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得到少见发展,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先秦诸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诸子百家中流传很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很大的是前四家。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原创性、很深邃、很有影响力的部分。先秦诸子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见解。先秦诸子的睿智哲思,在当代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我们节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墨子》的片段,希望通过对这些片段的学习,让大家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论语》是一部以记述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著作,作者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成书约在战国前期。孔子(前551—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礼”主张及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曾为鲁国司寇,不久去鲁,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返鲁,从事著述、整理古籍和讲学活动。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名姓可考者70 余人。《论语》作为孔子日常行踪、谈话很原始的记录,是后人了解其为人、思想、性格的靠前手材料。《论语》共20 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语言大多言简意赅、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深远。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共81 章,五千余言,分上下篇。相传春秋末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今见《老子》约成书于战国中前期,应是老子的后学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中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尚无为、贵阴柔以及对立转化的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一书语句精练、哲理深邃,是老子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
《墨子》是墨翟的门徒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主要记述了墨子的思想、活动及其同弟子的问答,今存53 篇。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重要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秦诸子中专享的自然科学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墨子》一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完整清晰、语言质朴,有些篇章写得较为生动。
《孟子》一书共7 篇,由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定而成,以记录孟子的言论为主要内容。孟子(约前372—前289 年),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其“仁政说”和“性善论”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也曾周游列国,但其主张不为当时急于开疆辟土的诸侯所用。于是他晚年退而讲学著述,《孟子》一书当作于此时。《孟子》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长于辩论,善用譬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
子曰:“弟子[1],入则孝,出则悌[2],谨[3]而信,汎爱众[4],而亲仁[5]。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论语 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7]。贫与贱,是人之所恶[8]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9]。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0]?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1],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2]。”(《论语 里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13],恶不仁者[14]。好仁者,无以尚[15]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16]。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17]?我未见力不足者[18]。盖[19]有之矣,我未之见[20]也。”(《论语 里仁》)
子贡[21]曰:“如有博施于民[22]而能济众[23],何如[24]?可谓仁乎[25]?”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26]尧舜其犹病诸[27]。夫仁者[2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9]。能近取譬[30],可谓仁之方也已[31]。”(《论语 雍也》)
子张[32]问仁于孔子[3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34]。”请问之,曰:“恭[35]、宽[36]、信[37]、敏[38]、惠[39]。恭则不侮[40],宽则得众[41],信则人任焉[42],敏则有功[43],惠则足以使人[44]。”(《论语 阳货》)
(魏 何晏等注,宋 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 年)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45]。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46]?”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47]。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48];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4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50];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5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未之有也[52]。”(《孟子 梁惠王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53];失其民者,失其心也[54]。得天下有道[55]:得其民,斯得天下矣[56];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57];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58]。(《孟子 离娄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59]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60],得乎天子为诸侯[61],得乎诸侯为大夫[62]。诸侯危社稷,则变置[63]。牺牲[64]既成,粢盛既洁[65],祭祖以时[66],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67]。”(《孟子 尽心下》)
(汉 赵岐注,宋 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 年)
曲则全[68],枉则直[69],洼则盈[70],敝则新[71],少则得[72],多则惑[73]。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74]。不自见,故明[75];不自是,故彰[76];不自伐,故有功[77];不自矜,故长[78]。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79]。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80]。(《老子 二十二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81]。(《老子 四十九章》)
其政闷闷[82],其民淳淳[83];其政察察[84],其民缺缺[85]。
祸兮福之所倚[86],福兮祸之所伏[87]。孰知其极[88]?其无正[89]!正复为奇,善复为妖[90]。人之迷也,其日固久[91]。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2],廉而不刿[93],直而不肆[94],光而不耀[95]。(《老子 五十八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96]?高者抑之,下者举之[97]。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9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99]。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00]。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0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102],功成而不处[103]。其不欲见贤[104]。(《老子 七十七章》)
(魏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8 年)
若使天下兼相爱[105],爱人若爱其身[106],犹有不孝者乎[107]?视父兄与君若其身[108],恶施不孝[109]?犹有不慈者乎[110]?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111]?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112]?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113]?视人身若其身,谁贼[114]?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115]?视人家若其家,谁乱[116]?视人国若其国,谁攻[117]?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118]。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119],家与家不相乱[120],盗贼亡有[121],君臣父子皆能孝慈[122],若此则天下治[123]。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恶而劝爱[124]!故天下兼相爱则治[125],交相恶则乱[126]。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127],此也[128]。”(《墨子 兼爱上》)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29]。若以此说往[130],杀十人,十重不义[131],必有十死罪矣[132];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133]。当此[134],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135],谓之不义[136]。今至大为不义,攻国[137],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138]。情不知其不义也[139],故书其言以遗后世[140];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141]?(《墨子 非攻上》)
(清 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1 年)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