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堡子里的记忆

堡子里的记忆

  • 字数: 27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23571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迎接2020年冬奥会在北京、张家口举行,推动文化自信的提升,2018年9月“张家口市文工团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决定编辑出版地方文化研究-堡子里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堡子里的记忆》,这本纪念文集记录了1968年-1988年张家口市文工团兴衰的历史,通过当年在文工团工作的亲历者的讲述和记录,还原那时的工作生活情况,填补张家口市堡子里文化研究的音乐文化方面的空白。对堡子里鼓楼西街5号的这些“历史记忆”。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雕塑出一个立体的、让我们永远值得回忆的、在我们心里永远鲜活的“张家口市文工团”,对研究张家口市堡子里文化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口述史”。
作者简介
何平,音乐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济宁。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首任系主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七、第八届副主席。现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中下乡“插队”。1970年9月―1978年3月,张家口市文工团,乐队首席。相继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82)、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许勇三,1989)、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钱仁康,1997),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至今已发表专著、译著、论文等学术著述300多万字,各类器乐、声乐、舞蹈、影视音乐作品100多件;主持重量、省部级科研及教改项目12项。
2001年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广东省政府授予“南粤优秀教师”。曾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评说――我们的张家口市文工团
那是我音乐生涯的源点――来自张家口市文工团的回忆
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们的张家口市文工团
走近张家口市文工团
记忆中的张家口市文工团
神奇的张家口市文工团管弦乐队
鼓楼西街五号大院
难忘的岁月
旅程与记忆
第二部分 主角的话
我演吴清华――从一名戏曲演员到登上芭蕾舞台
我演喜儿
我的丈夫宋万春
我演歌剧《矿工的女儿》中的郑山林
第三部分 我们的《矿工的女儿》
《矿工的女儿》――中国歌剧目前的奇迹
中国歌剧目前永远的一页――我们的《矿工的女儿》
难忘恩师的启蒙
第四部分那时,我们年轻
我的学校,我的团
在张家口市文工团时的趣事
那些年,我在张家口市文工团
回眸五号院
难忘的那些事
第五部分青春的记忆
献给鼓楼西街的小诗
那是一首青春的歌
我爱文工团
我的文工团记忆
懵懂的回忆,
并不遥远的那些事
留存的断片
张家口市文工团忆事
感恩,我们的张家口市文工团
第六部分救场如救火
一次突发的演出经历
谁为我穿的服装,谁为我化的装
那一刻,让我记忆犹新
摘要
    鼓楼西街五号大院
     鲁晓燕
     记得父亲把他的回忆录送给我们姐妹每人一份的时候,映人眼帘的很多故事情节在这之前我都不曾知道,或者知道了也很模糊。里面讲得那么细腻,娓娓道来,像是一位老人家在讲故事。那一年他65岁,到了退休年龄。我仿佛猜到了他想说什么了……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如今我也到了父亲当年那个年纪,是啊,转眼人生已经走过了大半,每当我独自静下来的时候,回顾所走过的路程都历历在目,每一个时期都像一部纪录片,有她的开始,继之有困惑、迷茫、不解、欢欣、鼓舞和最后的喜悦。我从离开学校开始,到参加工作,再到65岁退休,曾经在几个地方工作过,张家口市文工团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地,因此也格外记忆犹新。
     我是1970年11月从张家口市抗大师范学校招进张家口市文工团当舞蹈演员的,当时刚刚建团2年多,市文工团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文艺团体,除了个别人,我们的平均年龄才十七八岁啊。当时也是8个革命样板戏学演的高潮时期,当然市文工团也不例外。我们相继排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以及原创歌剧《矿工的女儿》。之后又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编排了很多形式多样、短小精湛的歌舞、曲艺、话剧等适合到部队、农村、工矿等基层演出的小节目。我很荣幸经历了这么多形式的排练和演出,对于我这个刚刚迈出学校校门,从小又非常喜欢跳舞唱歌、蹦蹦跳跳的女孩子来说,眼前像是打开了一片崭新的世界,内心充满了好奇、兴奋和喜悦,因而更热爱这份工作了。
     一、向往期盼的地方――鼓楼西街五号大院
     第一次走进鼓楼西街五号大院是1970年12月初的一天――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就知道她的名字了,只是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就随团里大部分演职员去了军分区集训。那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生活,每天除了军训以外,就是练习舞蹈基本功,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直到舞剧真正彩排成功后,我才终于可以随全团人马来到鼓楼西街五号大院这个期盼已久的地方。那时正值隆冬腊月,满天飘着雪花,寒风凛冽,可是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寒意,早已听说的、盼望已久的地方就在眼前。
     走进这座古朴典雅的套院,第一次看到正式的练琴房、合乐室,第一次看到大排练厅:木质地板,四周墙壁配有把杆和镜子,角落里放着为我们练功伴奏用的钢琴。更让人兴奋的是有正规的专业舞蹈老师训练并教我们。演出地点是当年优选的张家口市工人俱乐部和庆丰戏院。唱歌跳舞,排练演出,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记得在中学宣传队和抗大师范学校宣传队时,我也算是队里的骨干了。我们自编自演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舞蹈和小节目,排练场地就是学校的食堂、礼堂、操场和任何有空地的地方,演出场地就是工矿、部队和农村任何简易的舞台。当我迈进五号院的时候,瞬问的感觉是:啊,这就是我期盼已久的真正跳舞的地方吗?舞蹈就这样作为我的第一个工作在五号院开始了,在以后近4年的时间里,五号院就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那时我还年轻,并不知道舞蹈究竟是不是我的终生职业,今后的前途是什么,只知道我喜欢的事情就是和跳舞有关的一切,眼前这座五号院所能够给予我的就是我所期待的。我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利用眼前的一切条件,刻苦练功,好好跳舞,至于今后干什么,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二、在基层演出的日子――第一次走近连队和农村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原创歌剧《矿工的女儿》成功上演后,团里开始适应形势编排了一些适合到部队、农村、工矿等基层单位演出的小节目。记得那是1973年的冬天,在这一时期,团里总是安排去部队演出,部队官兵待我们真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腾出优选的地方让给我们住,用优选的饭菜招待我们。能够顿顿吃上白面大米这些细粮,在当年来说已是相当享受的事情了。他们还唯恐招待我们不够好,每次在大米饭里还放些白糖,我是第一次知道大米饭里放白糖是那么好吃,尤其对我们舞蹈演员来说,每天练功和演出要消耗很多体力,需要热量的补充,糖就是一个最直接的热量来源。当然了,蛋肉鸡鸭也是每天都少不了的。
     记得当时演出一个舞剧《沂蒙颂》,有一段唱段是《熬鸡汤》,唱词大概是这样:“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添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续一勺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上战场。”那个时候凡是和舞剧有关的唱段唱腔大家都会唱,演出结束后,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去部队招待所食堂吃夜宵。去食堂的路上大家都很兴奋,一路上大声唱着《熬鸡汤》。也真奇怪了,从第一天演出后,每天演出完的夜宵,除了吃上可口的饭菜以外,还真的增加了一道鲜美的鸡汤。那个时候心里真是特别感动,每晚谢幕后唱《熬鸡汤》就更起劲了。
     看着和我们一样年纪的战士们,每天都在刻苦操练和做体力劳动,吃住还比我们差,那时候真是觉得战士们很质朴,很真诚,也觉得只有好好演出,把优选的节目奉献给他们才对。也就在那个时候,对人民子弟兵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我们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每晚演出结束后,当舞台上的大幕缓缓落下时,听着台下如雷的掌声,久久不平息,就知道那是官兵们对我们演出的一种肯定和鼓舞。那是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记忆。
     那个时期到农村演出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没有像到部队那么舒服了。记得一次到乡下演出,那是一个寒冬腊月,演出舞台是搭建在一个露天的庙台上,演出时间规定在傍晚饭后,可是老乡们吃过午饭就来了。因为正值严冬,地里也没有什么农活了,人们就三五成群地闲聊,女人们低头编织着什么活儿,男人们抽着旱烟或者卷着纸烟。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像期待着过年一样。大人们都站着、跺着脚,小孩子们则跑着跳着,看起来真够冷的。
     那次演出,有一个女子蒙古族舞蹈《奶酒献给毛主席》,讲的是一群可爱的姑娘们,采集牛奶并制作成奶酒的欢快心情和场面,并且表达出要把这一桶桶香甜的奶酒献给毛主席的美好愿望。演出开始后,很快就轮到我们这个舞蹈上场了。那天因为太冷了,我们只好把绒衣绒裤或者毛衣毛裤穿在演出服装蒙古袍里面,腰上再扎上一条彩带,我们在等待上场时,跺着脚自嘲地说:“我们的腰比奶桶还要粗呢!”在台上,我们尽情地跳着唱着,尽量把动作做到位,把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充分表达出来。但是冬天的户外实在太冷太冷了,每个人都是一张大红脸蛋,嘴里冒着哈气,脸上的笑容就好像是凝固在那里一样,一动也不动。脚冻得麻木了,手也冻僵得不听使唤,好几次我都差点把道具奶桶掉到舞台下面去。我一遍一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掉了啊,一定要紧紧地抱住桶啊,献给毛主席的奶酒怎么能掉了呢?那是我第一次领教什么是彻骨严寒。舞蹈结束后,我们终于可以把奶桶放下了。记得后台是在庙里,也没有炉子取暖,我终于忍不住哭起来,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怎么也止不住,冻僵的双手一点感觉也没有,也不能换演出的服装。还记得是夏桂荣和另外一个舞伴急忙跑过来,一边安慰我,一边用她们冰冷的手使劲给我搓手,那一刻我哭得更厉害了,也许是感动,是激动,或是委屈?我也说不清楚,可能都有吧。
     在下乡演出的日子里,除了演出环境很艰苦之外,我们每次演出都要自己带行李、洗漱用具等,分配住在农村的老乡家里。记得我不会打背包行李,经常是舞蹈队的徐嘉帮我捆绑行李,别看她年纪比我小,满脸的稚气,可是打起背包行李来却一副胸有成竹的认真样子,打出的背包行李也是整整齐齐的,结实又好看,不会散架。而我自己捆绑的行李,经常是没有走出老乡家门就散了架。那个时期,大家都喜欢找徐嘉帮忙捆绑行李,她也总是非常愿意帮助别人,经常是给好几个人捆绑完行李,最后才捆绑自己的行李。那个时期如果没有徐嘉的帮助,我恐怕要拖大家的后腿了,因为很多时候在乡下演出,我们经常是吃过早饭后,就回住处取提前打好的行李,然后再集合起来赶到下一个村里去演出,时间很紧。有时候连续一两个星期在农村演出,生活确实很艰苦,但是大家都非常快活和充实,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和团里的其他兄弟姐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P50-5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