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恐惧本身:罗斯福

恐惧本身:罗斯福"新政"与当今世界格局的起源

  • 字数: 5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 作者: (美)艾拉·卡茨尼尔森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71002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3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美国史学界优选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 ◎“新政”时期,美国各方政治势力在靠前外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哪些错综复杂的角逐? ◎南方议员如何拯救又扭曲了美国民主? ◎当群体性恐慌到处蔓延时,整个国家将如何治理?公民权利又如何保障? ◎从即刻起,每一位想了解罗斯福“新政”和当今世界起源的人,均可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内容简介
1933年,当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伊塔洛·巴尔博率领飞行队抵达芝加哥时,这位黑衫党的成员、墨索里尼的下属,竟然受到了美国本土民众与官方最热情的欢迎:芝加哥用其名命名了一条大街以示纪念;为了欢迎这位意大利人,芝加哥民众甚至全体起立示以纳粹举手礼。纽约民众(尤其是许多意大利裔移民)继而在市中心集会欢迎他的到来,就连富兰克林·罗斯福也请他共进午餐。 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暴力在全国各地变得稀松平常、集权势力威胁自由民主、政治局势充满了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反犹主义重新抬头、民众情绪极易被煽动蛊惑…… 《恐惧本身(罗斯福新政与当今世界格局的起源)》中,艾拉·卡茨尼尔森试图全面地理解罗斯福“新政”时期及其后至今的美国历史,多个层面的“恐惧”在本书中交叠出现:美国国会的政客们深惧所倚重的南方利益格局被破坏,故全力维持种族隔离政策,不容许任何挑战黑白种族等级的举措,并将他们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带到华盛顿的政治舞台上。黑人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感到深深的恐惧,私刑被到处滥用,而为了获取政策的支持,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向这些保守的政治势力妥协而牺牲有色人种的权利。进入冷战后,为了遏制核战的爆发,美国反而制造了大批核武器,因怕机密泄露,很多核武器专家被跟踪监听……
作者简介
艾拉?卡茨尼尔森(Ira Katznelso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和历史学“拉格尔斯”教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曾任剑桥大学历史与经济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现任美国政治学研究会会长。
目录
前言 悲喜交加的年代
第一部分:战胜恐惧
1.没有海图的航行
2.飞行员、法官和议员
3.猛药
第二部分:南方的牢笼
4.美国的“另类
5.黑人国会
6.士兵投票
第三部分:紧急状态
7.激进时刻
8.第一次考验
9.无限战争
第四部分:民主的代价
10.公共程序与私人利益
11.“不错烈的愿望
12.“军事武装与忠于国家
后记 1953年1月
致谢

摘要
    悲喜交加的年代(节选) 富兰克林? 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就职不到一年,就推出了举世瞩目的“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美国有名历史学家查尔斯 ? 比尔德(Charles Beard)曾撰文记录下新闻出版界对“新政”1进行宣传报道的盛况:“各种各样的书籍、文章、宣传册像雪片般,铺天盖地而来。”自比尔德撰文报道以来,罗斯福和杜鲁门(Truman)两 届政府如何把美利坚联邦由充满能量和希望的国度带入少见的绝望和深渊之中,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2 实际上,在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频发的时代,人们亲历了成百上千的历史性巨变,开展了不计其数的公共事务研究,发行了海量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学术研究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们对这一时代产生的公共事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不断强化的政府管理机构、由此产生的优选法院、错综复杂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社会福利政策,到日益增长的国家军事力量和优选领导地位,这些分析研究所关注的一个共同主题是,这一时代执掌美国白宫的两位总统的性格、行为和言语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当然,这两位总统给公众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一位富有无穷的魅力,另一位却看似单纯而内含玄机。除了两位总统,学术研究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们还关注到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关键历史人物,如善 于夸夸其谈的联邦领导人约翰 ? 刘易斯(John L. Lewis)、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国会参众两院议员高个子林顿 ? 贝恩斯 ? 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见多识广的非裔美国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形形色色的间谍和反间谍人员、无线电台播音人员,以及众多的将领、原子物理学家和战犯辩护律师。 “新政”期间,民主党所执政的 20 年变幻频生。长期以来,这 20年被认可为“美国政治由过去走向当今和未来的关键转折点”。众所周知,“新政”与独立革命和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一样是确立美国政治地位的决定性事件。那么,本书为什么要呈现这一“新政”的另一面呢?作者是否有新的洞见奉献给广大读者呢?3 一 威尼斯城的神奇美丽曾深深吸引和打动美国有名小说家和评论家亨利 ? 詹姆斯(Henry James)。他以此为场景创作了大量素描、小说和故事集。作为一个善于沉思的旅行者,詹姆斯在 1882 年写到,“在这里,眨一眨眼睛……就会捕捉到无穷的乐趣。”4 但他同时警告说,“对于这样一座历史古城,人们不可能给出原创性评价和看法”。毕竟,这座光芒四射的美丽古城已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粉饰和描绘”,人们很难再对它做出“不同于以往的评价了”。詹姆斯认为,“再试图对这样一座古城给出一些虚假的评价是一种鲁莽行为”。因为,在这里,“大运河就像通往自家门口的道路一样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圣马克广场就像 邮差手上的戒指一样为人们所熟知”。5 詹姆斯又自我辩解道,当一位作家“对自己的创作主题真正喜爱时”,6 也未尝不可“对周围熟悉的事物进行描绘”或“通过文字叙述,找回自己记忆中的东西”。正是这样一种对记忆的敬畏,促使作家拿起笔进行写作。本书中,我用“新政”这个术语指代 1932 年罗斯福当选美国第 32 任总统到 1952 年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当选美国第 34 任总统民主党执政白宫的 20 年。这一时期实行的“新政”,对美国确立已久的政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重构。在这一反思与重构过程中,“新政”与右翼和左翼独裁集团就自由民主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较量。因此,“新政”的大部分时期充斥着黯淡和不确定性。但是,它很终对自由民主进行了成功地定义和捍卫,是 20 世纪自由民主战胜恐惧与危机的光辉典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