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组织中的非伦理行为:理论与实践
字数: 184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文鹏,王仁志
出版日期: 2018-05-01
商品条码: 9787030573643
版次: 1
开本: B5
页数: 134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6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在国际上,商业伦理一直以来是组织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组织(尤其是企业)内呈现出多种类型的非伦理行为(如资本市场的财务操纵),对组织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这些非伦理行为具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它们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对它们造成影响?在实践中又该如何治理这些行为呢?本书将尝试对上述问题予以回答。目前,鉴于我国组织内的非伦理行为十分普遍与盛行,该书的内容将对我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以及从事组织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目录
第一章非伦理行为1
第一节非伦理行为的概念与现实表现1
第二节非伦理行为的理论模型5
第三节非伦理行为的研究方法12
参考文献15
第二章领导风格与非伦理行为18
第一节伦理型领导18
第二节责任型领导30
参考文献38
第三章组织、团队与非伦理行为41
第一节组织伦理氛围与非伦理行为41
第二节组织伦理文化与非伦理行为49
第三节社会影响与非伦理行为55
参考文献60
第四章揭露63
第一节揭露行为的概念内涵与测量64
第二节揭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与结果67
第三节揭露行为的跨文化研究73
第四节揭露行为的未来研究与管理启示75
参考文献78
第五章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82
第一节道德认同85
第二节道德推脱88
第三节道德许可91
第四节理性分析与潜意识93
参考文献95
第六章非伦理行为形成的实证研究97
第一节研究背景97
第二节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99
第三节研究方法103
第四节研究结果105
第五节讨论与结论109
参考文献112
第七章非伦理行为治理策略117
第一节发挥领导者的作用117
第二节对(非)伦理行为实施奖励与惩罚120
第三节伦理文化建设123
第四节正确实施绩效考核127
参考文献130
后记132
摘要
第一章 非伦理行为
从远古时代到21世纪的今天,尽管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但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等多种组织形式)中的非伦理行为似乎从未消亡过。并且,随着当今商业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各类非伦理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在近些年,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安然事件,其对美国乃至全球商界的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9 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三鹿奶粉事件”等的发生也引起了公众对企业违规甚至是违法行为的广泛关注。认识非伦理行为的内涵及其本质,有利于各级管理者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从而减少该现象的发生。在本章,我们将分别从非伦理行为的概念与现实表现、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与介绍相关的研究。
第一节 非伦理行为的概念与现实表现
一、非伦理行为的概念
“伦理”一词起源于哲学研究领域,是指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随着商业贿赂和产品造假等企业丑闻的频频发生,管理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将伦理问题引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并对组织内与伦理相关的行为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虽然组织中的伦理内涵是从哲学领域衍生而来的,但是其又与一般的伦理存在区别。组织中的伦理研究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theory of stakeholder)基础上的,伦理涉及多个对象,包括股东、员工、管理者、组织、社会团体等。正如Lewis(1985)所言,商业伦理涉及了一系列与道德相关的规范、制度和原则,组织、个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商业活动中应该遵循这些规范、制度和原则。
在商业伦理概念的基础上,非伦理行为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化。华盛顿大学的Jones副教授于1991年在美国很好期刊AMR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Jones将伦理决策视为既合法又在道德上被更广泛的社会所接受的决策。相反的,非伦理行为是指“违法的或者在道德上无法被更广泛的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根据文献的回顾,这是首次有学者对非伦理行为这个概念提出明确的界定,该界定也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与非伦理行为相关的概念有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和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它们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较大差别,对它们进行辨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非伦理行为的内涵。
1. 非伦理行为与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指员工实施的对组织成员、规则及利益有着危害的自发行为。该行为强调的是员工对组织规则和利益的侵害,而非伦理行为主要是指员工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它不一定会违背组织的规则,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规。因此非伦理行为和偏差行为不能接近等同。
2. 非伦理行为与反生产行为
反生产行为是指员工实施的有意违背组织规范、对组织有害的行为。识别该行为有三个判断标准:第一,该行为是有意为之的;第二,可以预见该行为带来伤害;第三,该行为对组织的潜在伤害要大于其带来的潜在利益。相较之下,非伦理行为不一定会对组织利益造成危害,甚至会在短期内给组织带来收益。例如,员工有可能会为了组织的利益而实施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被视为非伦理行为,但不是反生产行为。
3. 非伦理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是指对任何社会成员的身体、精神或者财物造成直接损害的行为,更倾向于宣泄情绪的暴力行为。然而,非伦理行为虽然违背道德规范,但未必会给组织或社会带来直接的危害。
二、非伦理行为的现实表现
从理论上看,一些学者已经对非伦理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类。例如,Trevino等(2006)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他们把伦理相关行为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是违反伦理道德标准的非伦理行为(如欺骗和偷窃等);第二类是符合大力度优惠道德标准的行为(如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等);第三类是超过道德标准的一般要求的行为(如慈善捐献等)。根据以往的研究,非伦理行为也可以按照是否有特定的侵害对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特定侵害对象的非伦理行为。它包括非伦理行为的受害方、施害方和观察者。另一种是没有特定侵害对象的非伦理行为,此行为只以达到自己利益优选化为目的。
在实践中,组织中非伦理行为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化。常见的非伦理行为包括如下六种,这些行为的内涵相互之间存在重叠之处,也有其特定的指向。
1. 财务造假
由于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前提,财务造假成了企业组织中最为常见的非伦理行为之一。在美国,安然破产后,一批有影响的企业舞弊案相继暴露出来,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思科、施乐、J.P摩根大通银行等大企业也被传出存在财务违规行为。在日本,有名企业东芝近年来连续曝光了三起财务造假事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2008年到2014年底,三任社长参与虚报了2 248亿日元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在我国,中小企业通过人为操纵利润偷税漏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财务造假行为一般都是由高层授意、员工具体实施的,虽然它们对于企业短期的市场声誉具有一定的帮助,但严重地破坏了组织内的伦理氛围。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社会学习的场所,当高层可以因为“提升企业绩效”而进行财务造假时,员工也可能效仿,他们会为了营造自己“高绩效、好员工”的形象而不择手段。此外,一旦此类财务丑闻曝光,投资者、消费者、员工等很难继续信任该企业,这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东芝财务造假事件曝光后,一系列负面事件相继发生,包括公司股价下降、银行融资减少、市场份额萎缩、核心员工离职等。
2. 行贿与受贿
无论是在商业组织中,还是在其他类型组织(如政府等)中,行贿与受贿都是经常被人提及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简而言之,行贿是指通过给予他人一定好处(如金钱、地位等)来收买对方的行为,受贿则是利用职务便利,获得他人财物并给他人牟取利益的行为。以商业组织为例,最常见的几种现象包括:①向客户贿赂。为了获得订单,一些销售人员会以回扣的形式给予客户一定的好处。②向上级贿赂。为了获得更快的提升或更高的报酬,下属会给予上级好处,让其利用手中的职权来达到目的。③收受供应商或渠道商的贿赂。当企业中的管理者拥有一定的采购或销售决策权时,部分人也会尝试从供应商或渠道商那里获得好处,即收受贿赂。
行贿与受贿能给个人或小团队带来收益,但它严重破坏了组织应有的正常制度与规则。因此,一个健康发展的组织应该减少甚至是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例如,华为公司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治理行贿与受贿方面也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制度。2014年,华为公司首次召开企业业务的经销商反腐大会,通告了116名员工涉嫌腐败,涉及69家经销商,其中还有4名员工被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些违规甚至是违法的员工,主要是接受了经销商的返点或其他形式的贿赂,进而为他们在公司内争取了不当的利益(如更低的产品价格或更优惠的销售政策)。公司总裁任正非强调:公司不因腐败不发展,也不因发展宽容腐败,这也表明了公司创始人对于行贿与受贿的鲜明态度。
3. 欺骗顾客
欺骗在组织行为学中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它在过去就已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在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研究中,有关欺骗的文献主要指向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顾客。具体而言,欺骗顾客是指向顾客提供虚假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数量以及其他使用信息。除了前文所提及的大众尾气门、三鹿奶粉事件等案例之外,此类非伦理行为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在价格欺骗方面,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商家故意抬高价格,以获取高额的利润。具体以汽车销售为例,媒体曾广泛报道过一些4S店在销售新车时,实施如新车加价、增收服务费、强制要求分期等手段,这些都属于针对顾客的价格欺骗行为。在数量欺骗方面,一些企业或商贩(指更加宽泛的组织员工)故意更改秤的标示,在售卖产品时缺斤少两。此外,还有一些以次充好、故意延期交付产品、涂改生产日期等行为,都属于欺骗顾客这种非伦理行为的具体表现。
4. 不诚信
不诚信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此处主要是指组织内(较少涉及组织外)员工的不诚信行为,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为夸大(overstate)绩效,即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职位而故意报告较高的绩效,具体的手段包括修改绩效数据、实施印象管理等。这种做法会给组织管理者提供虚假的绩效信息,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对上级或同事不坦诚也会被视为不诚信的表现。造成不诚信的原因较多,它既受个体特征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受环境因素(如高难度的绩效目标)的影响,在后续的章节中我们将对该问题予以分析。
5. 简历造假
简历造假是指求职者有意夸大或者伪造自己的学历、年龄、工作经历等信息,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10年,微软(中国)公司前总裁、现任港澳资讯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兼董事长唐骏被曝出其简历中的学历信息有假,一时引起了人们对于简历造假行为的关注。厦门大学医学院原教授傅瑾在2012年被发现其简历中所列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历接近属于造假。此外,有媒体也曝光了不少落马的政府官员也存在简历造假(如修改工作入职时间)的行为。
唯能力论的人认为,简历造假并非太严重的事情,只要申请者具有真实的能力即可。这种观点实际上忽略了两个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对于简历造假者而言,他们自身可能会存在一些个体特征(如马基雅维利主义)使其相对忽略伦理的标准,其造假行为可能会在今后工作的其他领域中重复出现,这将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换句话说,简历造假者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坏苹果”。另一方面,简历造假给用人单位甄选人才制造了较大的障碍,它对于营造公平的求职与晋升环境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我们认为,简历造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非伦理行为,它对于组织及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用人单位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该类行为。
6. 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是指在科研机构中,相关人员实施的一些弄虚作假的学术行为,包括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篡改数据、一稿多投等。尽管学术不端属于教育领域的话题,但由于其在我国时有发生,近些年也受到了社会及组织行为领域(特别是行为伦理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关注。2017年上半年,施普林格出版社撤掉了《肿瘤生物学》杂志在过去五年发表的107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来自中国,作者单位不乏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学术不端接近破坏了科研活动的宗旨,严重影响到国家及科研人员在学界的形象。
第二节 非伦理行为的理论模型
作为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非伦理行为在过去三十多年受到了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被提出。下面我们将对这些模型予以详细介绍与点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之间的关系,我们按照这些模型提出的时间顺序来介绍。
一、个体-情景交互模型
Trevino(1986)指出,在过去的伦理决策研究中,学者要么强调个体特征的重要性,要么仅仅关注情景因素的影响,较少有人综合考虑个体与情景两者对其的交互影响,这不利于正确地解释个体的伦理决策过程。为此,Trevin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体-情景交互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伦理决策个体-情景交互模型
资料来源:Jones(1991)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面对组织中的伦理困境(如该不该做假账),处于不同道德认知发展(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阶段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这些判断可能会受到一些情景因素(如组织文化、工作特征)的影响,同时伦理判断与(非)伦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也会受到个体因素(如控制点)和情景因素(直接工作环境)的影响。Trevino以管理者为研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