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考古发掘报告集
字数: 626千字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日期: 2018-08-01
商品条码: 978703056964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2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撰的考古报告集。书中收录了为配合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调查报告、发掘报告及科技分析报告,调查报告有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调查报告1篇,先秦时期发掘报告有郫县天台村遗址“万达广场”地点、“天府花城”地点,郫县波罗村遗址,郫县广福村李家院子遗址,都江堰冯家院子遗址,都江堰梳妆台遗址6篇,汉唐宋时期发掘报告有都江堰潘家祠堂汉墓、都江堰界牌村及大桥村唐宋墓、都江堰沿江村唐五代灰沟及宋墓、郫县红专村唐宋遗址4篇。植物考古报告有郫县波罗村遗址“宽锦”地点1篇。
目录
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沿线考古调查报告(1)
都江堰市冯家院子遗址试掘简报(4)
郫县天台村遗址“万达广场”地点发掘报告(11)
郫县天台村遗址“天府花城”地点试掘报告(65)
郫县波罗村商周遗址发掘报告(104)
都江堰市梳妆台商周遗址发掘报告(140)
郫县广福村李家院子古遗址发掘报告(150)
都江堰市潘家祠堂汉墓发掘报告(198)
都江堰市界牌村以及大桥村唐、宋墓发掘报告(273)
都江堰市沿江村唐五代灰沟及宋代墓葬发掘报告(290)
郫县安德镇红专村唐宋遗址发掘报告(311)
郫县波罗村遗址“宽锦”地点2011年浮选结果及分析(324)
后记(337)
摘要
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沿线考古调查报告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起于成都地铁2号线成灌客运站,经犀浦、安德、聚源,止于都江堰城区,全长约40千米,经跨郫县(今郫都区)、都江堰两县市,其内地下文物分布是成都平原一带很密集的区域之一,尤以古遗址、古墓葬数量为多。2008年7月,为配合该条铁路的兴建,保护和抢救项目可能涉及地下文物古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及《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投入大量人力对所经区域及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和勘探,整个工作从2008年7月19日至28日,历时10天完成。在此次工作中,共计确定17处较重要的地下文物分布点,所属类别包括古墓葬、古遗址等,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唐宋时期(图一)。现将调查的发现情况简报如下。
1号点(调查编号5)位于郫县红光镇红光机械厂东侧,北面与老成灌公路相临,西距红光机械厂约5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6′40″、北纬30°46′17″。此处为平地,地面发现有散落的陶片、瓷片等,陶片为素面泥质灰陶或黑陶,系汉代遗物;瓷片为大饼足碗一类,灰胎、青釉,系晚唐遗物。分布面积约30米×180米,铁路由东向西穿过约180米。
2号点(调查编号7)位于郫县红光镇万仁小区旁,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5′27″、北纬30°47′53″。此前为配合修建万仁小区时对此片区进行了考古探查,发现有大量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商周遗址密集,铁路从其南穿过约200米。
3号点(调查编号8)位于郫县红光镇八晟实业公司旁边,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4′41″、北纬30°48′26″。此前郫县望丛祠博物馆在此处勘查发现有商周时期文化堆积,铁路从其中穿过约100米。
4号点(调查编号11)位于郫县安德镇广福村十组李家院子旁,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0′33″、北纬30°51′9″。此处为一台地,勘探发现有商周时期文化地层,距地表深0.3~0.7米,褐色土,夹杂一定数量的夹砂或泥质的黑褐陶等,可辨器形有尖底杯、尖底盏等。分布面积约50米×100米,铁路由东往西横向穿过约100米。
5号点(调查编号14)位于郫县安德镇泉水村五组,南面约100米左右为西蜀明珠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8′42″、北纬30°52′27″。此处为一平地,地面采集有部分泥质红陶残片,系汉代遗物。分布面积80米×100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100米。
6号点(调查编号16)位于郫县安德镇安仁村五组,村间公路东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8′9″、北纬30°52′57″。此处为一台地,西南方向临靠一条古河道,台地上采集到瓷片、陶片等。陶片为泥质灰陶,系汉代遗物;瓷片为灰胎或红胎,青釉,可辨器形为碗一类,系唐宋时期遗物。分布面积约50米×70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80米。
7号点(调查编号17)位于郫县安德镇红专村十组,东南方向约350米处为简槽堰居民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7′20″、北纬30°53′23″。此处现为水田和玉米地,钻探时出土有较多的陶片、瓷片,其中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素面无纹,系汉代遗物;瓷片有酱釉、青釉两种,前者器形为斗笠盏一类,系北宋晚期至南宋遗物,后者基本都属碗的残片,尖唇或方唇口沿,系中晚唐时期遗物。分布面积约120米×180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约180米。
图一 调查发掘点位置示意图
8号点(调查编号23)位于郫县新胜镇李子村2组,地势较高,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5′44″、北纬30°53′39″,距离成灌高速公路150~200米。在该处采集到有汉代泥质灰陶和黄褐陶片、唐宋时期瓷片等,为汉代至唐宋时期遗址。分布面积约80米×100米,铁路从其中穿过约100米。
9号点(调查编号24)位于郫县新胜镇李子村2组,距离23号点约4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5′31″、北纬30°53′38″,地势高出周围约3米。经过钻探,发现有较多瓷片,灰胎或红胎,青釉,从器形判断应为初唐至盛唐遗物。分布面积约50米×80米,铁路从其中穿过约70米。
10号点(调查编号27)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界牌村12组,北距周家院子约200米,东南距范村林包装厂约3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4′2.7″、北纬30°54′0.1″。在该处三次钻探均出土有唐宋时期瓷片和墓砖,初步推测为一唐宋时期的砖室墓。面积约200平方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20米。
11号点(调查编号28)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界牌村12组,距潘家拱背桥约2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4′8″、北纬30°53′57″。在该处钻探均出土有唐宋时期瓷片,初步推测为一唐宋时期的遗址。面积约200米×50米。10号点与11号点连成一片,铁路从中间穿过近400米。
12号点(调查编号31)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6组潘家祠堂边,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3′44″、北纬30°54′17″,铁路经过的区域为一高出周围1米多的土堆。面积约20米×30米。据村民反映附近曾出土有铜钱、砖块和瓦片等,推测此土堆可能为汉墓群,铁路穿过其中30米。
13号点(调查编号33)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13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3′2″、北纬30°54′59″,南距王家院子约200米,距崇义水电站约300米。该处钻探有汉代陶片,面积约60米×50米,铁路穿过其中约60米。
14号点(调查编号41)位于都江堰市聚源镇羊桥村五组冯家院子,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0'12.5″、北纬30°57′20.2″。于院子内的平地钻探时发现一黄褐色土层,土质较黏,带沙,距地表近1米,厚0.4~0.5米。土层中夹杂有少量泥质红陶片,胎面饰水波纹,具有宝墩文化二期的时代风格;另有一些瓦件残块,上有布纹,系汉代遗物。分布面积约50米×60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70米。
15号点(调查编号50)位于都江堰市中兴镇梅花村一组“珠江逸景?天生别墅”项目,其东与中兴镇街区相邻,西面与通往青城山的大道相邻,南侧临靠石孟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9″、北纬30°54′8″。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都江堰市文物局于2007年10、11月曾联合在此处做过勘探发掘,发现有用卵石铺砌的河堤、护坡等,认定为一处规模庞大的古代水利设施遗址,铁路东西走向穿过100米。
16号点(调查编号53)位于都江堰市中兴镇永胜村五组,北面与通往青城山的大道紧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7′14″、北纬30°56′15″。此处现为一片农家果树林,钻探时于黑褐色土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瓷片,灰胎,青釉或白釉,系唐宋时期遗物。分布面积约60米×80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80米。
17号点(调查编号54)位于都江堰市中兴镇沿江村五组,东与省道S106线相邻,南近聚青路(东软大道),西南方向与快铁线规划的青城山车站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19″、北纬30°53′41″。钻探时于黑褐色土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瓷片和砖瓦块,瓷片多为灰胎、青釉,系唐五代遗物。分布面积约60米×70米,铁路东西走向穿过70米。
此次铁路沿线考古调查所发现的17处地下文物古迹点,除个别属以往的勘探发掘工作中确定外,多数为新发现,其中4号地点发现较多的夹砂陶尖底杯、盏残片,且文化层堆积较厚,推测该区域应分布有重要的较大型的商周时期遗址群,对于研究成都平原商周时期聚落考古特别是郫县杜宇时期的古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14号点钻探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时期陶片,附近区域可能存在该时期的遗址或墓葬,且应与临近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之一的都江堰芒城遗址关系密切,对于研究古蜀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15号点经发掘探明也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古代民间水利设施遗址,其对于研究成都平原的水利发展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执笔:洪 何锟宇
都江堰市冯家院子遗址试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都江堰市文物局
冯家院子遗址位于成都市都江堰聚源镇羊桥村五组冯家院子(图一),北距都汶高速公路约80米,东距成灌高速公路约70米。该遗址地处清水河北岸的台地之上,地表被竹林和树林覆盖。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0′12.5″、北纬30°57′20.2″,海拔约656米。
2009年1、2月,为了配合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工程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都江堰市文物局对冯家院子遗址进行了试掘。该遗址处于施工便道与民居之间,发掘工作只能在长约100、宽约8米的狭长地带进行,遗址的范围亦无法探明。布南北向5米×5米探方8个,发掘编号为“2009DJF”,探方编号为T1~T8,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图二)。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
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可将该遗址地层自上而下分为4层,各层在各探方内均有分布,整体上东北稍高、西南稍低。以T3南壁剖面为例说明如下(图三):
图二 发掘探方及遗迹平面图
层:黑色土,土质紧密,较硬,夹杂较多的石头、瓦块、植物根系等。厚0.03~0.13米。为近现代耕土层。
第2层:灰黑色土,土质疏松。厚0.33~0.63米。较为纯净,零星可见青花瓷片,为明清时期地层。
第3层:灰色土,稍泛白,夹杂少量红烧土颗粒。厚0.03~0.1米。零星可见青釉瓷片和酱釉瓷片,为唐宋时期地层。
第4层:黄褐色沙质土,含沙量较大。厚0.05~0.3米。较为纯净,可见汉代陶罐、陶瓮、板瓦以及宝墩文化时期的罐底,为冲积层。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有H1~H4。
第4层下为沙层,沙层之下为砾石层。
二、遗迹
冯家院子遗址发掘清理的遗迹较少,只有4个灰坑。
H1位于T2东南角,延伸至东隔梁内,未扩方清理。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应为不规则形,弧壁,平底略有凹凸。清理部分长3.6、深0.28米(图四)。出土有少量汉代夹砂灰陶片,均较细碎,器形无法辨识。
图三 T3南壁剖面图
H2位于T6西南角。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被现代沟打破。平面形状应为不规则形,坑壁及坑底凹凸不平,极不规则。很宽处1.9、很窄处1.5、深0.3米(图五)。填土为黑褐色,土质疏松,含沙较重。零星可见夹砂陶片和泥质陶器底。
图四H1平、剖面图 图五H2平、剖面图
H3位于T5西南角,延伸至西壁内,未扩方清理。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应为不规则形,弧壁,平底。清理部分长1.9、宽1.5、深0.26米(图六)。填土为深褐色,土质疏松,夹杂少量木炭,含沙较重。未出土任何陶片。
H4位于T3西南角,延伸至南壁和西壁内,未扩方清理。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应为不规则形,剖面呈锅底状。清理部分长3、宽1.75、深0.7米(图七)。填土为黑褐色,夹杂大量的木炭及红烧土颗粒,含沙量较重。出土少量夹砂黑褐陶片和泥质橙黄、泥质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绳纹花边口沿罐。
该遗址出土的遗物较少,主要包含宝墩文化时期和汉代的遗物。
三、宝墩文化时期陶器
该遗址未见宝墩文化的地层,其很可能已经被水冲毁。遗物主要出自H2、H4以及第4层。仅见陶器,且数量不多。以夹砂黑褐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灰褐陶、泥质灰陶以及泥质橙黄陶。可辨器形只有绳纹花边口沿罐和尊。
绳纹花边口沿罐2件。H4:1,夹砂陶,黑褐色与灰褐色相间。敛口,折沿,方唇,器壁较薄。唇部饰反向绳纹,沿部饰横向绳纹,其下饰交错绳纹。残高4厘米(图八,1)。H4:2,夹砂陶,黑褐色与灰褐色相间。敛口,折沿,方唇,器壁较薄。唇部饰反向绳纹,沿部为素面,其下饰斜向绳纹。残高3厘米(图八,2)。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