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寒地养生

寒地养生

  • 字数: 38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姜德友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70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寒地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采用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使人们达到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不复发的目的。寒地养生强调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心态平和,坚持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愈后调摄、防其复发。寒地养生强调因地制宜,顺应地域的差异。北方气候寒冷,秋冬季节较长,室外活动较少,加之饮食多嗜咸肥甘厚味等,形成北方人的独特体质,现代医学所谓之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较多,随之出现的中风、胸痹、消渴、痛风等疾病极为常见,咳喘、痹证亦为多发疾病。龙江中医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病证结合、审机辨治、三因制宜思想指导下,通过一代又一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北方的寒地特点、民众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所造成的常见疾病是以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为致病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及具有寒地特色的中医预防与养生方法。
作者简介
   姜德友,医学博士,二级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姜德友传承工作室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靠前医院院长,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重量精品资源共享课《金匮要略》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医派负责人,全国很好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授课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首任会长,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委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专家。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医案学》主编、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教材《金匮要略》主编,《龙江医派丛书》总主编、《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总主编、《中医疾病源流考丛书》总主编等。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很好研究生导师。主治心衰、心律不齐、糖尿病及合并症、肝炎、肝硬化、风湿及类风湿、痛风、胃肠病等内科疑难杂病。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上篇 寒地养生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寒地养生基本理念 6

第一节 生命观 6

第二节 健康观 10

第三节 治未病观 12

第四节 国医大师养生观 15

第三章 寒地养生基本原则 16

第一节 天人合一 16

第二节 形神共养 18

第三节 滋阴养阳 19

第四节 综合调养 20

第五节 与时俱进 20

第六节 持之以恒 22

第四章 寒地养生的特色与优势 23

第一节 环境优势 23

第二节 饮食优势 24

第三节 人文优势 25

中篇 寒地养生常用方法

第五章 调神养生法 28

第一节 调神养生的作用 28

第二节 调神养生的意义 29

第三节 调神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30

第六章 饮食养生法 34

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作用 34

第二节 饮食养生的原则 36

第三节 饮食调养的方法 40

第四节 寒地特产药食与特色药膳 43

第七章 起居养生法 48

第一节 起居有常 48

第二节 劳逸适度 50

第三节 睡眠养生 52

第四节 服装顺时适体 54

第五节 排便保健法 56

第八章 运动养生法 59

第一节 运动养生的作用 59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原则和要求 60

第三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 62

第四节 黑龙江省冬季养生特点 68

第九章 房事养生法 70

第一节 房事养生的作用 70

第二节 房事养生的原则 71

第三节 房事养生的禁忌 76

第四节 养肾固精保健法举例 78

第十章 娱乐、兴趣、交际、色彩养生法 79

第一节 娱乐、兴趣养生 79

第二节 交际养生 88

第三节 色彩养生 89

第十一章 沐浴养生法 92

第一节 冷水浴 92

第二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94

第三节 蒸汽浴 95

第四节 温泉浴 96

第五节 药浴 98

第六节 其他沐浴养生法 100

第十二章 环境养生法 104

第一节 自然环境养生 104

第二节 居住环境养生 107

第十三章 体质养生法 111

第一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 111

第二节 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 112

第十四章 时令养生法 121

第一节 昼夜养生 121

第二节 旬月养生 122

第三节 四季养生 124

第四节 北方冬季养生注意事项 129

第十五章 部位养生法 132

第一节 头发保健 132

第二节 颜面保养 134

第三节 眼睛保养 135

第四节 耳部保养 136

第五节 鼻的保养 137

第六节 颈椎保养 138

第七节 胸背腰腹保养 139

第八节 四肢、手足保养 140

第九节 脏腑保养法 142

第十六章 针、灸养生方法 147

第一节 保健针、灸的意义及运用 . 147

第二节 针刺保健 147

第三节 保健灸法 150

第十七章 药物养生法 153

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机制 153

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原则 154

第三节 常用养生药物剂型 155

第四节 黑龙江省特色中草药 158

下篇 寒地常见疾病中医预防与调养

第十八章 高血压 166

第一节 概述 166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67

第十九章 中风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73

第二十章 冠心病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78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82

第二十二章 慢性支气管炎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85

第二十三章 痛风 188

第一节 概述 188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89

第二十四章 类风湿关节炎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92

第二十五章 肺结核 195

第一节 概述 195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196

第二十六章 肿瘤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第二节 健康养生指导 201

参考书目 211

龙江医派赋 212

龙江医派颂歌 213
摘要
    上篇 寒地养生基本理论
       靠前章 绪论
       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呼吸的空气、食材的种类和品质、水质成分等自然因素均可对当地居民体质、易患疾病、情志品性、文化习俗产生影响,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因地制宜”的理论与实践始终是中医养生学及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寒地尽管气候寒冷,但水土肥美,农产品丰富、气候高爽,如果能顺应自然条件、趋利避害,总结形成独具一格的养生理论体系,挖掘当地居民的生活经验,因时、因人、因地灵活应用于寒地生活中,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一、寒地养生的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是人类出于求生本能,为防病、少病、带病提高生存质量,以及病后防复而有意地采取一系列针对身、心的养护活动。自先秦时期直至近现代,历代养生学派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融合各家养生特长,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祛病延年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心法、人文社会等诸多领域。
       寒地养生基于“因地制宜”养生原则,是一门在中医养生学基础上衍生出的突出地域及气候特点的养生学说,主要针对长年居住在年均气温偏低地区,如我国黑龙江等地的居民,其理念及原则同样适用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省份及俄罗斯、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居民。
       二、寒地养生的基本特点
       寒地养生根植于中医养生学,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而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广泛性等特点,并糅合丰富的人文哲学思想。同时,又在中医养生学基础上丰富了独立性和针对性特点,是相比中医养生学更加具体形象的体现形式。
       1. 针对性强
       寒地养生学属于中医养生学在“因地制宜”方面的分支,它以中医养生学为基础,更有针对性地对寒地气候特点、地理因素、饮食起居、社会风俗、体质特点、易发疾病进行客观总结分析,略去了中医养生学中不适用于寒地居民的理论和技法,使研习者能够更直观、清晰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2. 进一步深化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首要特点和优势,寒地养生从整体观出发,突出“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地施养”的学术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其所有理论、方法、技术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3. 辨体施养,动态灵活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体系另一重要特点和优势,个体差异是疾病传变、预后、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样,无论对健康人或带病延年者,养生不可同一而论、泛泛而谈,辨体施养尤为重要。
       天、地、人,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同一地区居民,由于先天禀赋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体质千差万别。同一个体在生命各个阶段,其情志及气血阴阳状态、脏腑盛衰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体现于体质状态上;同时,随着四季轮转、气候变化,每个人体所采用的养生技法也需相应调整。寒地养生运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及藏象学说来阐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命活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规律,从动态灵活的养生理念出发,针对人体的生老病死、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提出相应的养生理论及方法,指导养生者随时间、气候改变而适当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命活动,使养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全面实用
       人体是有机联动的复杂生命结构,阴阳调和、健康长寿决非一功一法、一朝一夕、一餐一食所能完成,必须对个体内部状态和外界环境进行综合辨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摄方法。无论是调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还是运动养生、房事养生,以及按摩、针灸、沐浴等具体养生技法,都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对生命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实操性的指导。
       寒地养生不仅针对迫切渴望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同样适用于幼儿、少年、中青年,甚至尚在孕育中的胎儿也可通过孕妇有意识地采取养生手段来完善发育、调整体质。
       同时,寒地养生不仅适用于无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由于气候和饮食起居习惯的特异性,寒地疾病谱也有别于其他地区,当地居民在罹患寒地高发疾病后,如何在寒地养生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养生手段来身心并调,以助气血调和、阴阳共生,达到扶正祛邪或带病延年的目的,是寒地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5. 时代特征
       中医养生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然而现代人类的生活环境、起居特点已发生巨大改变,如若照搬以往经验不仅难以实施,更不适用于现代人的体质。另外,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及一些新型病症的出现不仅给医疗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也为中医养生增添了新课题。现代寒地养生学就是在中医养生原则的指导下,提炼养生的内涵及意义,结合现代寒地自然环境及生活起居特点灵活变通,加以改良,提出更适用于现代寒地居民的养生理法。
       三、寒地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1. 寒地养生的目的
       生存,是生命个体的本能;生活,是生命个体维持生存状态的具体活动。养生的目的,就是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以更好的状态生活。
       从现存史料来看,自原始群居社会起,人类就开始了养生知识及技法的创造和应用;直至先秦时期道家学说兴起后,老庄学派对天、地、人的认识成为养生学的基础;宋金元时期,养生学术呈现兴盛之势;明清时期,养生实践摒弃了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唯心观念,走向客观、大众的学术道路。在养生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养生的目的经历了从简单求生到长生不死,再到追求长寿的变化,反映出生命观从神化到理智、从主观到客观的演化过程。时至今日,人们对养生理法趋之若鹜,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生命的珍视。
       寒地养生的目的,是指导寒地居民克服或顺应特殊的外部环境,针对在寒地环境中生存所形成的相应体质,结合现代寒地生活特点,在寒地养生的原则指导下灵活采取适宜的养生技法,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态、延长生命长度的目的。
       具体目标包括:
       (1)孕母养生:赋予子女良好的体质基础。
       (2)婴幼儿养生:平稳适应外界环境,避免不良喂养造成的体质偏颇并及时纠正。
       (3)青少年养生:充养气血,调和脏腑。
       (4)中老年养生:葆养精气,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5)未病时,内养精气,外慎邪气,防止过耗。
       (6)既病之初,及时调养,防止传变及深重。
       (7)已病后,辅助治疗,加速痊愈。
       (8)病愈后,善后调养,以防病复。
       (9)病难愈时,延缓病程,改善状态。
       2. 寒地养生的意义
       养生不仅有益于生命个体,更是整个种族乃至人类存续发展的需求。寒地养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助益民众康寿: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益寿延年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物质供应的极大丰富、高科技带来的各种现代高发病又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适应现代生存环境、防病祛疾、提高生存质量。寒地养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有针对性、客观实用、行之有效的养生理法,突出现代生活特点,着眼于生命中各个阶段,对未病、已病、病后等不同状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调养身心,为寒地居民防病治病、益寿延年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
       (2)助力社会发展:作为人口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社会卫生工作负担较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对寿命的日益重视,这种负担进一步加重。因此,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社会健康管理,倡导“治未病”理念,使卫生工作的重心前移,以便更为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这与养生理念不谋而合,而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寒地养生将对地区卫生环境的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寒地人口、人才流失除与经济因素有关外,寒冷气候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相对于四季如春的地区,寒地漫长的冬季增加了生活成本,了户外活动,让人本能地产生逃离的欲望。同时,很多幼儿和中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难以适应干燥气候,成为候鸟族,加重了交通运输负担。但实际上,常年温暖甚至炎热的区域并非很有益于健康的居处环境,寒地的闭藏之性更益于坚阴葆精。如果能恰当运用中医养生理法来扬长避短、采长补短,完善寒地养生理法,打破人们对寒地环境认识的局限,将寒地打造成宜居、宜养的养生区域,将有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安抚人才,从而促进地区发展。
       (3)细化养生理法:寒地气候相对恶劣,采暖技术落后时人迹罕至,养生经验相对于中原及江南、沿海地区较为薄弱,居民养生多参照其他地区的经验技法,难免南橘北枳,不仅不能有效养生,甚至有损健康。因此,突出寒地特点、针对当地水土风俗及居民体质的寒地养生理法,填补了地域养生的空白,不仅有益于当地民众,更使中医养生学具体化、时代化。
       (4)教育传承:寒地养生除以中医养生理法为基础外,还充分挖掘了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活经验,整理养生误区及因调摄失宜所致的病症,这均为留给后学及后世的宝贵财富。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寒地养生学说也需要在日常实践中加以验证,取其精华继续传承,丰富寒地养生学及中医学理法体系。
       第二章 寒地养生基本理念
       寒地养生与中医养生学一样,主张从动态综合的角度看待生命、生活,只有充分认识生命的规律、健康和疾病的关系、防病治病的契合点,才能客观、高效地探讨养生理论与实践。否则,对生命各阶段应有的现象认识不清、不理智地看待身体变化、对健康和疾病状态缺乏正确判断、以防为治或以治为防,就会导致心情焦虑、用法失当、过度治疗、延误病情等恶果,不仅影响个体感受,也损害养生学甚至中医药学的声誉。因此,在学习寒地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技法之前,必须先了解中医养生学中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的基本理念。
       靠前节 生命观
       养生,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状态的渴求。的确,一枚受精卵能够结合形成并顺利着床的过程就是一个奇迹,它在母体中不断有序分裂、发育健全并成熟又是一个奇迹,母亲经历生产中的种种潜在危险很终娩出胎儿更是一个奇迹。因此,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值得尊重,每个生命的存续都需要保养,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认真审视、仔细考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生命中无数挑战和波折的人为因素,沉着应对无法回避的自然因素。
       一、寿命
       寿命,或称生命的长度,即某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年数。尽管养生的目的并非对延长生命的单一追求,但长寿毕竟是相对客观实际的养生目标,而在摒弃一切有害因素后所能达到的很大寿命长度便是优选目标。
       人的自然生命长度,又称“天年”,是指在接近理想的生存状态下,生命延续的年数。《素问 上古天真论》认为,上古时期掌握了天道的人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唐代孔颖达总结前人观点后在《五经正义》中提出:“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西方生理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是其生长发育期的5~7 倍,对于人类来说就是100~175岁。可见,中西方都认为人类自然寿命长度为100~175 年。而超过80 岁即可谓长寿,短于60 岁称为“夭”。
       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寿命能够达到120 岁的人凤毛麟角,而且也并非均为精通养生学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