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时代.再启航: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四十年历程(1978-2018)

新时代.再启航: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四十年历程(1978-2018)

  • 字数: 98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本书编委会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6216
  • 版次: 1
  • 开本: A4
  • 页数: 46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原地球科学学院)成立40周年而出版的。全书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的历史和现状。第二部分收录了地学院建院以来的杰出校友。第三部分详细说明了地学院历届**和教职员工情况。第四部分介绍了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第五部分介绍了学院师生所获得的各类荣誉,并表彰了一批地学院杰出贡献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第六部分介绍了地学院40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第七部分说明了2017~2018学年地学院开设的课程。第八部分是建校以来地学院全体校友名录。第九部分是历届校友的合影。
    全书详细记录了地学院40年的发展及现状,尤其是地学院校友名录,列出了40届3.7万余名研究生的名单,分属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33个研究所,在地学院读过书的研究生,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或身影。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简称国科大地学院)创立于1978年,经历了地学教研室、地学部、地球科学学院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地球科学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地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下设二十二个教研室,聘任的任课教师约400人。多年来,共有600多名兼职教授在地学院任教,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余名。现任院长吴福元院士,副院长孙文科教授、魏勇研究员。
    作为国科大的重要基础学院,地学院覆盖研究生教育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承担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所属院所33个培养单位的研究生集中教学任务。每年有大约900余名研究生在地学院集中学习。
    四十年来,地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78级6个研究所(大气所、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古脊椎所、地理所、综考会)130名在校注册研究生,到2017年,参加集中教学在校生有900余人,涵盖33个研究所。课程开设量由1978~1979学年的7门课程到现今约200门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地球科学所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四十年来,地学院和相关33个研究所携手培养地学人才3.7万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6名,副部级及以上领导人7名,教授、研究员数千人,他们为国家的伟大复兴事业在科技创新与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地学院走过的四十载路程。
    一、地学教研室创立
    1978年科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同志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庄严宣布:“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1978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国内最早的一所研究生院,院址设在当时的北京林学院。当年6月15日国家计委《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划任务书的批复》同意的建设方案中,研究生院的规模为研究生1000人,教职工300人。
    开学典礼是一个学校作为实体运作的标志。1978年10月9日开学,10月14日,首届研究生883人参加了在北京语言学院(原矿业学院)礼堂举行的盛大开学典礼。许多研究生至今仍记着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同志到会做了重要讲话。这些首届研究生铁肩担道义,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崭新征途。其中130位首届地学研究生,是改革开放地学口研究生教育的火种,是40年之后今天已有3.7万余名地学研究生规模的拓荒者。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成立由张文佑院士主持、叶笃正先生和吴传钧先生协助的地学部,协调管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地学部成立伊始,三位大师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组织开展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员聘请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等工作。与此同时,他们还亲自出马上课,在实践中体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1981年5月,研究生院从肖庄北京林学院搬迁到玉泉路原中科大校园。1981年6月3日,成立地学教研室,具体组织教学活动。
    二、地学部的发展与建设
    1986年之后,研究生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影响也不断扩大。1987年12月15日,在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地学教学部,替代了1978年组成的地学部和之后的地学教研室。
    地学部以培养京内各所研究生为主,逐步扩大到京外许多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为主扩大到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国家环保局、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委所属研究院所。由原来的7个研究所到最多时达37个研究所,增加的研究生达3倍多。
    2001年5月22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举行了挂牌仪式。之后,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2002年9月9日,地学部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为研究生院最早成立的三家学院之一。当年聘请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任地学院院长,并建立了地球系统科学中心。
    2000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到2003年全校招生3053人,地学院占753人。2004年4月13日,地学院中的地理、遥感和环境等相关学科分出,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在地学院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地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教授创建和领导。2010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文,将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正式纳入院重点实验室系列,并于2011年1月20日揭牌开始正式运行。目前,该实验室是我国少有致力于计算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三、科教融合新征程
    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2012年9月,朱日祥院士任地学院院长。
    2013年12月,在丁仲礼校长的领导下,国科大开启了科教融合办学新体制,成立了科教融合学院。其中,地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地质与地球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协办。
    在科教融合学院的领导下,作为国科大三个试点学院之一,地学院在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入新的阶段。朱日祥院长和吴福元副院长直接领导并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成立了22个教研室。新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及前沿系列讲座等。该课程体系于2014年6月完成,并于当年9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地学院的课程体系已基本趋于完善。
    2017年,国科大正式启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科教融合3.0版。该年度地学院引进6名院士(吴新智、张弥曼、邱占祥、陈运泰、刘嘉麒、翟明国)和一名杰青(张毅刚),极大地增强了地学院科研教学人才队伍的水平。同年,地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四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B+。这些评估结果,为地学院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由于这些成绩,2017年地学院被评为国科大优选集体。
    地学院的现状今非昔比。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地学院从当初2~3个教员忙于组织教学的教研室,到如今教学科研并举的地学院,展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员由原来地学教研室3名教员到现在的7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7人,教授23人,副教授17人,讲师6人,行政管理支撑人员9人,博士后15人。其中,千人计划2人,杰出青年3人,优秀青年1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5人。此外,地学院拥有岗位教授322人,聘任教师50多人。办公面积从1978年只有40平方米的木板房到现在玉泉路校区和雁栖湖校区的近1500平方米。
    目前,地学院校部专任教师在研项目16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承担着中国科学院全部研究生的培养重任,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地球科学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地学院40年来一路前行,新时代再出发,在创造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更美好未来的同时,也必将开启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
    吴福元 孙文科 周元泽
    2018年5月
    第二部分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杰出校友
    春华秋实,滋兰树蕙。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原地球科学学院)成立40周年以来,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杰出人才的重任,输出了一代代各领风骚的英才。他们遍及各个专业领域,成绩很好,为科学事业、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享誉国际。
    吴国雄,1978级。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会士,国际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联合会会士。曾任973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及其全球天气气候效应”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曾任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执行委员会(EB)委员,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常委,“国际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现任ICSU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研究方向包括副热带环流、青藏高原气候效应和亚洲季风动力学研究。首创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建立四叶型加热理论去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和副热带季风-沙漠共生机理;证明大气运动的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调配率;提出了热力适应和青藏高原影响的“感热驱动气泵”理论,证明了海陆热力差异和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不同分支系统形成的不同贡献;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夏季风爆发分为有机联结的三个阶段,揭示青藏高原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已发表论文300余篇。
    刘嘉麒,1978级。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满族。1941年5月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北宁。196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67年该院研究生毕业。1986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助研、副研、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和所长,英国开放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火山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固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单成因火山作用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等职。
    承担和主持过多项重量和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国广大地区和南极、北极及多个国家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系统研究了中国火山,开拓了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和在火山岩中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 参与了国家关于振兴东北,新疆跨越式发展,浙江沿海新区开发和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战略研究,积极引导和推动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中国的开发应用 在火山学、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性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35载,培养硕士、博士60余名;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工作优选工作者”称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