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还原与阐释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还原与阐释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 字数: 3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社
  • 作者: 张宝林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288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著旨在从形象构建的角度研究美国文学在1930年代中国的接受问题。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前两章分别从中美两个维度,阐述1930年代中国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中间四章主要基于重要案例,阐述阶级/革命话语、自由主义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等不同话语形态如何参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既揭示美国文学形象在1930年代中国呈现出的共时性差异,又剖析其内在逻辑和历史文化意义。最后两章主要通过考察1930年代中国的多部世界文学史著,既分析中国文人如何在世界文学格局中构建美国文学形象,又揭示美国文学形象及其构建特点在1930年代中国发生的整体性变迁。结语部分先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再简要分析美国文学对于1930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参照性意义。
作者简介
张宝林,男,1981年生,甘肃定西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曾在《文学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和专著多部,现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他者”崛起: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外部语境
第一节美国崛起及其影响力在中国扩散
第二节美国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二章“自我”症候: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内部语境
第一节文学现代化诉求与美国文学译介
第二节“文学场”分化与美国文学译介队伍
第三节都市文化语境与美国文学传播
第三章辛克莱热:阶级/革命话语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阶级/革命话语与辛克莱热
第二节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变化
第三节翻译辛克莱:从话语实践到政治实践
第四章休士热:民族/国家话语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美国黑人及其文学: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公其议颢
第二节杨昌溪与美国黑人文学形象构建
第三节休士:民族革命还是阶级革命斗士
第五章“自由”的文学:自由主义话语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杜衡与“现代美国文学专号”的自由主义话语生成
第二节“现代美国文学专号”中的美国文学形象及其构建策略
第三节“现代美国文学专号”构建美国文学形象的诉求
第六章刘易斯热:多元话语交织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诺奖情结”与刘易斯热
第二节刘易斯获奖:相关争论与刘易斯形象构建
第三节美国获奖:相关争论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七章选择与安排:文学史、翻译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一节在世界文学格局中选择和安排美国文学
第二节翻译选择与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第八章从“ABC”到“新传统”:美国文学形象构建的整体变迁
第一节《美国文学ABC》与美国文学“旧”形象
第二节《新传统》与美国文学“新”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