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境生态学(第2版)

环境生态学(第2版)

  • 字数: 67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4104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共14章,包括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干扰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前7章是理论生态学部分,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介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与理论;后7章是应用生态学部分,较详细地论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与理论在干扰、退化环境的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生态补偿,生态系统管理,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环境问题的产生(1)

1.1.1环境与环境问题(1)

1.1.2环境问题的产生(1)

1.1.3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危害(2)

1.2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趋势(4)

1.2.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4)

1.2.2环境生态学的产生(5)

1.2.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发展趋势(6)

1.3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9)

1.3.1生态学(9)

1.3.2环境科学(10)

1.3.3其他相关学科(11)

思考与练习题(12)

第2章生物与环境(13)

2.1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环境的演变(13)

2.1.1生命的起源与早期地球环境的演变(13)

2.1.2地球上的生物(18)

2.1.3地球的自我调节理论——Gaia理论(20)

2.2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24)

2.2.1环境的概念(24)

2.2.2环境的类型(24)

2.3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27)

2.3.1环境因子(27)

2.3.2生态因子(27)

2.3.3生态因子的类型(28)

2.4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29)

2.4.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9)

2.4.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30)

2.4.3生命系统的稳态特性(31)

2.4.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5)

2.5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8)

2.5.1光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38)

2.3.2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0)

2.3.3水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1)

2.3.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2)

2.3.5风对生物的影响(44)

思考与练习题(47)

第3章种群生态学(48)

3.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48)

3.1.1种群的概念(48)

3.1.2种群的基本特征(48)

3.2种群的动态(49)

3.2.1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9)

3.2.2种群的统计特征(51)

3.2.3种群的增长(53)

3.2.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8)

3.3种群的调节(60)

3.3.1种群调节因素(60)

3.3.2种群调节理论(61)

3.4种群的生态对策(62)

3.4.1能量分配原则(62)

3.4.2繁殖策略(62)

3.5种群关系(63)

3.5.1种内关系(63)

3.5.2种间关系(65)

思考与练习题(68)

第4章群落生态学(70)

4.1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70)

4.1.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70)

4.1.2群落的基本特征(71)

4.2群落的组成(72)

4.2.1群落组成的性质分析(72)

4.2.2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74)

4.2.3种间关联(76)

4.3群落的结构(77)

4.3.1群落的结构要素(77)

4.3.2群落的垂直结构(81)

4.3.3群落的水平格局(83)

4.3.4群落的时间格局(84)

4.3.5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84)

4.3.6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86)

4.4群落的演替(88)

4.4.1群落演替的概念(88)

4.4.2群落的形成及发育(88)

4.4.3群落演替的类型(90)

4.4.4群落演替的理论(93)

4.4.5有机体论和个体论的两种演替观(95)

思考与练习题(96)

第5章生态系统生态学(97)

5.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97)

5.1.1生态系统的概念(97)

5.1.2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97)

5.1.3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98)

5.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00)

5.2.1生态系统的组分(100)

5.2.2生态系统的结构(101)

5.3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105)

5.3.1初级生产(105)

5.3.2次级生产(110)

5.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12)

5.4.1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热力学定律(112)

5.4.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113)

5.4.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114)

5.4.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与能量循环(115)

5.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17)

5.5.1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17)

5.5.2水循环(119)

5.5.3碳循环(121)

5.5.4氮循环(123)

5.5.5磷循环(125)

5.5.6硫循环(125)

5.5.7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127)

5.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29)

5.6.1信息与信息量(129)

5.6.2信息及其传递(130)

5.7生态系统的平衡及自我调节(131)

5.7.1生态平衡的概念(131)

5.7.2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32)

5.8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133)

5.8.1森林生态系统(133)

5.8.2草原生态系统(136)

5.8.3河流生态系统(137)

5.8.4湖泊生态系统(138)

5.8.5湿地生态系统(140)

5.8.6海洋生态系统(143)

5.8.7城市生态系统(146)

思考与练习题(149)

第6章景观生态学(151)

6.1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51)

6.1.1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含义(151)

6.1.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153)

6.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156)

6.2.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56)

6.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158)

6.3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161)

6.3.1景观格局的概念(161)

6.3.2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162)

6.3.3斑块的结构和功能特征(162)

6.3.4廊道、网络与基底的结构和功能特征(164)

6.3.5景观镶嵌体格局与生态学过程(164)

6.4景观的稳定性和变化(165)

6.4.1景观的稳定性(165)

6.4.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165)

6.4.3景观动态变化的模拟分析(166)

6.4.4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166)

6.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66)

6.5.1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166)

6.5.2景观指数(167)

6.5.3空间统计学方法(169)

6.6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71)

6.6.1景观生态学应用的指导思想(172)

6.6.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72)

思考与练习题(173)

第7章全球生态学(174)

7.1全球变化(174)

7.1.1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174)

7.1.2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75)

7.1.3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176)

7.2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176)

7.2.1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76)

7.2.2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180)

7.3全球生态学(182)

7.3.1全球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182)

7.3.2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84)

7.3.3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85)

7.3.4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88)

7.3.5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90)

7.3.6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193)

思考与练习题(194)

第8章生态系统服务(195)

8.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研究现状(195)

8.1.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195)

8.1.2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195)

8.2生态系统服务分类(197)

8.3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征(199)

8.3.1生态系统服务的一般特征(199)

8.3.2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结构(200)

8.3.3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与测度(201)

8.4生态系统服务评估(203)

8.4.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03)

8.4.2生态系统服务制图(207)

8.4.3生态系统服务模拟(210)

思考与练习题(213)

第9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214)

9.1生物多样性(214)

9.1.1生物多样性概述(214)

9.1.2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215)

9.1.3生物多样性保护(222)

9.2生物安全(241)

9.2.1生物安全概述(241)

9.2.2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247)

9.2.3生物入侵的安全问题(253)

9.2.4生物安全管理(255)

思考与练习题(265)

第10章干扰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266)

10.1干扰及其生态学意义(266)

10.1.1干扰的定义、类型及性质(266)

10.1.2干扰的生态学意义(269)

10.2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271)

10.2.1自然干扰(271)

10.2.2人为干扰(271)

10.3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273)

10.3.1传统劳作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干扰(273)

10.3.2环境污染(273)

10.3.3不断出现的新干扰形式(274)

10.4干扰生态学的理论(274)

10.4.1干扰层次性原理(274)

10.4.2干扰尺度原理(275)

10.4.3干扰传播原理(275)

10.4.4干扰生态学的应用实例(275)

10.5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成因、类型和特征(277)

10.5.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277)

10.5.2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277)

10.5.3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278)

10.5.4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279)

10.5.5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281)

10.5.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步骤(281)

10.6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282)

10.7恢复生态学的概念与基本理论(283)

10.7.1生态恢复的定义(283)

10.7.2恢复生态学的定义(283)

10.7.3生态恢复后的特征(283)

10.7.4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284)

10.7.5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285)

10.8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287)

10.8.1生态恢复的目标(287)

10.8.2生态恢复的原则(288)

10.8.3生态恢复评价(288)

10.8.4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289)

10.8.5生态恢复的一般操作程序(290)

10.8.6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290)

10.9基础设施生态化(298)

10.9.1基础设施生态化的定义(298)

10.9.2基础设施生态化的方式及意义(298)

第11章污染生态系统修复(299)

11.1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299)

11.1.1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生态过程(299)

11.1.2污染生态效应(304)

11.1.3污染生态效应评价(310)

11.2污染生态诊断(313)

11.2.1生态系统污染衡量标准(313)

11.2.2污染生态诊断方法(314)

11.3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修复(319)

11.3.1传统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319)

11.3.2污染的生态修复(321)

11.4生态工程(324)

11.4.1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发展(325)

11.4.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328)

11.4.3污染控制生态工程(331)

思考与练习题(339)

第12章生态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340)

12.1生态监测概述(340)

12.1.1生态监测的内涵及意义(340)

12.1.2生态监测的内容与目标任务(341)

12.1.3生态监测的分类(341)

12.1.4生态监测的特点(342)

12.1.5生态监测发展历程与趋势(342)

12.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监测分析(344)

12.2.1生态监测指标选取原则(344)

12.2.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345)

12.2.3生态监测技术方法(345)

12.2.4生态监测方案制定(346)

12.3生态评价(347)

12.3.1生态评价的内涵与实质(347)

12.3.2生态评价的内容及目标(347)

12.3.3生态评价任务(348)

12.3.4生态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348)

第13章生态系统管理(352)

13.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内涵(352)

13.1.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352)

13.1.2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353)

13.1.3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353)

13.1.4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354)

13.2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355)

13.2.1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355)

13.2.2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355)

13.2.3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356)

13.2.4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356)

13.2.5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技术与途径(358)

13.3我国几种生态系统的管理(360)

13.3.1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360)

13.3.2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362)

13.3.3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363)

13.3.4旅游业生态系统的管理(366)

思考与练习题(368)

第14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369)

14.1可持续发展观(369)

14.1.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369)

14.1.2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思想(370)

14.1.3可持续发展的度量与指标(372)

14.1.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73)

14.1.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375)

14.2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原理(377)

11.2.1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77)

14.2.2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动力学机制(378)

11.2.3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控制论原理(379)

14.3生态规划(380)

14.3.1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发展(380)

14.3.2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383)

14.3生态文明建设(386)

14.3.1文明与生态文明(387)

14.3.2生态文明建设(389)

14.3.3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根本目的(394)

14.3.4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395)

主要参考文献(39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