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情感与秩序 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中心

情感与秩序 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中心

  • 字数: 2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世宇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945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情感与秩序: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中心》立足于对儒家现代性困境的认识,试图回到儒家思想的原点时代重新思考儒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类根本性问题,认为先秦儒学始终坚持以生活、以人伦日用为立足点,强调人伦关系的常理常情,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伦日用的秩序构建。因此,先秦儒者追求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乐秩序在具体的人伦关系之中来安身立命。礼乐秩序被视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直接的行为规范,是使得一种值得的生活能够成为现实的行为准则。然而,这一套礼乐秩序在春秋战国时期却逐渐走向失效,因此,儒家尝试为其之重建寻找新的依据,他们将目光由天道转向了内在,认识到秩序的建立和人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安顿世界根本的办法是安顿人心和情感。情感由此获得对礼乐秩序的奠基性意义:如果没有情感,人伦关系就将有效的瓦解,但如果任由情感泛滥恣肆,同样会冲击和瓦解秩序,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混乱。因此,秩序的建构就在于如何培育或驯化人们的情感。
作者简介
   刘世宇,1979年生,湖北恩施人。现于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方向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方向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先秦道家哲学、先秦政治哲学。曾在《现代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无为自然”向“法”治转变的可能性与正当性——<黄帝四经>“理”的意义浅析》、《中国古代经典解释中的思想对话与观念变迁——以<老子>“多闻”与“多言”的诠释为例》、《“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试论<管子>中的身体和天道关系》、《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光、理念及其他》等多篇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在畏敬之间:天命在兹的开显

第一节 在畏之中:天命端倪之显现

一、惧与畏呈现的天命之不同

二、对畏的情感分析

三、在畏之中显现的天命与君子

第二节 知:天命的呈现与绽露

一、疑

二、知

三、在疑与知中绽露的天命

第三节 敬:天命的完整敞现

一、敬的情感现象分析

二、敬呈现出的天命:儒家生活世界的时空结构

三、畏敬之间:天命向自我转换

第二章 爱在忧乐之间

第一节 仁爱在忧之中的呈现

一、忧的情感现象分析

二、仁爱之忧蕴涵的道德意义

三、从仁爱之忧走向仁政

第二节 仁者之乐

一、乐的情感现象分析

二、仁爱之乐:从道德的角度看

三、和乐:从仁爱走向仁政

第三节 爱在忧乐之间

一、仁爱中的“不欲”与“欲”

二、对忠恕之中的“己”的分析

三、善推:仁政视野下的“忠恕”

第三章 谈智·论义·说勇

第一节 谈智

一、智:不惑的现象分析

二、德性之智与“是非之心”

三、智德与秩序建构

第二节 论义

一、义在羞耻心中的呈现

二、义在憎恶中的呈现

三、义之情感与社会政治秩序的关系

第三节 说勇

一、勇:在不惧与惧之间

二、勇:从志与气的角度

三、从勇看儒家的担当意识与抗争意识

第四章 礼:在情与理之间

第一节 礼:在情与理之间

一、礼之“本”与“文”

二、礼:在“作于情”和“承天之道”之间

三、礼:明分使群和圣人制礼

第二节 礼之为修身:在学思之间

一、约与立

二、思:立乎其大

三、学:好其人而隆其礼

第三节 礼之于为政:教化及其限度

一、礼之为政

二、礼之为治:作为教化

三、和而不同的儒家乌托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