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浮生六记/人生三书

浮生六记/人生三书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清)沈复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919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购买理由1:全新装帧:特邀大师画家 做一套你愿意拿来晒的书】封面甄选鲁迅美术学院工笔画大师邢诚爱画作。此外,还收录了中国工笔画、国画大师如齐白石、陈之佛等人的作品为插图。书脊则采用染坊布做古典布包工艺,让你拿起阅读时,既能获得“手捧古书”的体验,还能装点你的书架。【购买理由2:创新排版:文白对照,独立成篇,古文像小说一样好读】“文白对照”的排版方式剔除了译者的主观性,你能拥有自己更深刻的理解。每段独立成篇,可任意选择段落开始和结束,满足碎片化跳跃式阅读,供你随手拿出来翻看。本版的古文“像小说一样好读,又无需半点古文功底也能读懂”。【购买理由3:潮流新媒体新世头条推荐】本书由「新世相」联合「好书联盟」平台抢先发售,强势推出。一套有才情的书,让生活更有滋味。1000万人的精致生活之选。【购买理由4:看看200年前普通人的生活,教你怎么“虚度时光”】慢下来的生活,每一刻都活得看似简单,实则饱满有力。当生活变得简单,人的焦虑也会被慢下来的时间稀释。日子变得平淡,一箪食、一瓢饮也成为日常流水之美,满是清暖温柔的味道。如果你陷入对追求高效的崇拜,疲于应对生活,压力大到爆棚,不妨看看200年前普通人的生活,你将真正学会“虚度时光”,让自己暂时慢下来,获得片刻的喘息和休息。
内容简介
沈复:“下辈子你当男子,我当女子跟着你。”芸娘:“只有不忘今生,才觉得有情趣。”“有一种深情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说的就是沈复与芸娘的爱情。不仅是爱情,还有他们的“慢时光”。关于喝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关于插花:“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关于夏日:“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如果你陷入对追求高效时间的崇拜,不妨看看200年前普通人的生活,教你怎么“虚度时光”。
作者简介
作者:沈复一个“佛性”青年:洒脱,闲散,圆融。从不苛求自己,亦不苛求他人,对生活敏感而热情,对爱情诚挚而细腻,对人世的认识恬淡而超逸。他淡然地活着,淡然地待人待己,淡然地行走尘世,不疾不徐,不争不显。善待皮囊之下的性灵,养性怡情。◎中国近200年以来,很有影响力的普通人。◎找一个举世无双的爱人,活出了大部分现代人想活而活不出的人生。◎一个找到了幸福捷径的人。译注:刘舒谊,本名刘程程。自由撰稿人,编辑,片刻网签约作者。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失孤》(改编自同名电影);短篇小说《重逢没那么轻描淡写》《流于卑微》等。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两小无猜/重逢倾心/吃粥小趣/花烛之夕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对景怀人,梦魂颠倒/我取轩落花流水之趣/世间反目多由戏起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笑君子爱小人/走月亮/观剧原以陶情春日出游/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残卷之惜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人生在世专享个“趣”字不可缺少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花照浮香/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杯酒之欢/一泓秋水照人寒/心愿未竟卷二 闲情记趣物外之趣/素心春兰,寄情其中/插花,得画意乃可剪枝,必有世外之趣/盆栽,需具匠气园林者,周、回、曲、折,虚实相济/赏石,虽朴拙亦可得其乐闲中雅趣/良辰美景,不放轻过/相忘于江湖/就事论事之法卷三 坎坷记愁人生坎坷,往往皆自作孽耳/委屈/蒙冤/郁心/薄命/生离借山而居/恩义无常/失业/借钱/雪上加霜/蒙君错爱/不相愁、莫情笃生死两茫茫/乡音殊杳/我既一身归,仍以一身去/意欲归隐胸无秽念,何怖之有?/从此天涯身是客卷四 浪游记快人珍我弃、人弃我取/杭州/扬州/吴江/海宁溪城/广州/青浦/虞山游——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崇明——真生平无拘之快游也/姑苏揽胜景/梅趣/西行记附录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摘要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
    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译文:太平盛世,安乐共享。乾隆癸未年冬天,我出生了。当时是十一月二十二日,隆冬季节,仍感受得到升平年岁带来的安宁与富足。苏州美景享誉天下,沧浪亭畔静谧悠闲,我恰恰降生于这里的官绅之家。虽无钟鸣鼎食之盛,但我从出生即衣食无虞,这是上苍对我的厚爱啊。苏东坡有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到了一定年岁,愈发觉得时光流逝太匆匆,如果我不写点儿什么,让笔墨留此残生余晖,就太辜负老天对我的眷顾了。《诗经》里,以《关雎》作为开篇,男女情爱本是人之天性,所以我想写的东西,把我和爱妻的故事《闺房记乐》放置在靠前卷,人生其他事顺着写下去。唉,我年少时未曾有机会就学,读书少,略通文墨,研习的知识只略通一二,提笔书写未免惭愧,所记的琐事也都只是个人真情实感。如果有识之士非要字斟句酌地看我的文章,恐会觉得不合文法,就像指责一面脏镜子蒙尘之多——还望见谅,不要求全责备。一两小无猜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
    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译文:我还在幼年时,便和金沙于家的女儿有了婚聘,可她命薄,八岁早夭。后来,我娶了陈氏为妻。爱妻叫陈芸,字淑珍,她是我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儿,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子,天性伶俐。刚学说话的时候,就能通过别人口授学会白居易《琵琶行》,听得久了,她竟能对长诗倒背如流。不过老天总没有那么公平,如此慧黠的女孩子,四岁便失去了父亲,家里只剩了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陈芸三口之家,无父兄无立柱,家徒四壁,生活往往拮据困顿。而她贤惠豁达,心灵手巧,尤其擅长做女红,纺织、刺绣、缝纫等不在话下。因为是家中长女,所以一家人都依赖她做女红补贴家用。陈芸小小双手,养着陈氏一家三口,连她弟弟入学时给老师送的礼金都从不曾短缺,真是好强又惹人怜惜。某天,她在竹箱里翻出了一本书,看到了《琵琶行》,聪颖的陈芸一个字一个字对着看,才认出小时候背的诗,这也是她自己学文断字的开始。在无味的生活中,哪怕繁忙的女红也没有湮灭陈芸的灵性,后来,她在刺绣的闲暇,诵读诗篇,逐渐学会了吟诗,还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句子。我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随母亲回娘家,恰好遇到了陈芸。我俩两小无猜,相谈甚欢,当我看到她写的诗句,忍不住为之赞叹。不过转念一想,多情不寿,纵然她才思隽秀,我仍为她福薄命浅而深深担忧。那时我感佩于芸娘的才情,一门心思都想着她,诗云“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形容我的状态都不为过。我放不下她,就对母亲说:“要是您为儿子选媳妇,我非淑姐姐不娶。”母亲也喜欢芸娘的温柔谦和,当即摘下手上的金戒指,作为信物交给她,以缔结婚姻之约。那日,是乾隆乙未年七月十六日二重逢倾心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译文这年冬天,碰上芸娘的堂姐出嫁,我又随母亲一同去观礼。芸娘跟我同岁而生,不过大我十个月,从小我们都以姐弟相称,所以我仍叫她淑姐。堂姐大婚之时,满屋子的宾客都衣着华丽,喜庆又鲜艳,唯独芸娘衣着朴素淡雅,全身上下仅有一双鞋是新的。那双鞋刺绣精巧,大方中透着俏皮,玲珑又不失庄重,我上前询问,原来是她自己做的鞋。不禁慨叹,芸娘的兰心蕙质,绝不仅仅在诗作和笔墨之间啊。我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芸娘是纤长型身材,玉颈滑肩,瘦削却俏丽;她长着细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行止间顾盼生辉;不过,美丽的脸上皓齿微微露出,看上去并非福态之相。唉,芸娘清丽可人,而缠绵娇柔的姿态,着实让我心意难平。不由自主地,我走向她,然后找她要诗稿来看。芸娘笑而不语,她的诗稿有的只有一联,有的有三四句,大多都是没有写接近篇的。我疑惑不信,就问她怎么回事,芸娘笑着说:“哎,这些诗稿,都是我无师自作的,只求能有一知己为我师,点拨推敲着,我方能写完呢!”我也跟着她笑开了,戏谑之余,在诗稿上题了字,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典故,写道,“锦囊佳句”。噫……天妒英才,我只知道唐代“诗鬼”李贺,才华横溢却年轻而亡,然而哪里知道无意中给芸娘的题字,竟如谶语一般,一语伏下她早逝的命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