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非常鼓励:正面管教解码

非常鼓励:正面管教解码

  • 字数: 15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 作者: 编者:蒋玉燕
  • 出版日期: 2016-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26221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蒋玉燕编著的这本《很好鼓励--正面管教解码》通过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情境故事,让大家领悟正面管教的道和术。相信读了这本书的朋友,一定会爱上正面管教,因为正面管教这种很好规的鼓励策略和方法,会帮助您轻松地赢得孩子的合作。正面管教根本特点是不骄纵不惩罚,力求提升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被誉为教育孩子的“黄金准则”。
作者简介
蒋玉燕,网名一路追梦,原杭州大学教育系毕业。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讲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名师成长导师库德育导师”。有数十万字的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思想理论教育》《教学与管理》《班主任》等杂志上发表。曾经为《班主任之友》杂志主持有关班集体建设的多期专题。著作有《放下掸子教孩子――教师、家长让孩子成才的密码》《好老师是这样做的――开启孩子心锁的五把钥匙》(主编)等。
目录
前言
第一课  用共情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微型讲坛  共情,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
情境故事1  想哭就哭吧
情境故事2  当与倔脾气学生相遇时
情境故事3  用共情轻轻叩开孩子的心扉
情境故事4  小宝掀翻了桌子后
情境故事5  共情――远离师生冲突的秘诀
延伸阅读  陶行知眼中的孩子
第二课  用启发提问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微型讲坛  将“直接告诉”转化为“启发提问”
情境故事1  帮助孩子读懂爸爸的心
情境故事2  早读难题迎刃而解了
情境故事3  原来他也“通情理”
情境故事4  比赛前后的启发提问
情境故事5  用相同的思路帮扶不同的孩子
延伸阅读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第三课  用健康赞美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尊
微型讲坛  健康赞美才是鼓励
情境故事1  夸出一个个希望之果
情境故事2  他终于融入了班集体中
情境故事3  赞美,心病的“独一味”
延伸阅读  朱莉和肯尼喜欢这样的称赞
第四课  用赢得合作四步赢得孩子的心
微型讲坛  要“赢得”孩子,不要赢了孩子
情境故事1  耳罩风波
情境故事2  抢凳子事件发生后
情境故事3  两个不一样的哭宝故事
延伸阅读  共同解决问题的步骤
第五课  用非常班会调动孩子的“参政”热情
微型讲坛  高效轻负的“非常班会”
情境故事1  学生不交作业,班会来帮忙
情境故事2  让学生学会对值日负责
情境故事3  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
情境故事4  用“致谢”打开孩子的情感大门
延伸阅读  弗兰克用班会改变了班级面貌
第六课  用后果体验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微型讲坛  莫把后果体验变为惩罚
情境故事1  迟到难题化解于谈笑之间
情境故事2  再也没人“告御状”了
情境故事3  让学生品尝冲动行为的后果
情境故事4  孩子再也不乱倒豆浆了
延伸阅读  老和尚与小沙弥的故事
第七课  用特别时光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
微型讲坛  “不对症”的处方更灵验
情境故事1  烟味在“特别时光”中消失
情境故事2  两次特别的“特别时光”
情境故事3  “蜗牛”牵我去散步
延伸阅读  与孩子共度“太空时间”
第八课  用花时间训练提升孩子的内心能量
微型讲坛  花时间训练也是一种鼓励
情境故事1  “手把手地”领着学习委员上岗
情境故事2  设立学具摆放提示角
情境故事3  初试“日常惯例表”
情境故事4  老师,再给我出一道题吧!
延伸阅读  蒙台梭利的安静游戏
第九课  用正面态度激励孩子的好学上进
微型讲坛  态度和工具孰重孰轻
情境故事1  “目的揭示法”真灵验
情境故事2  原来学困生也爱学习
情境故事3  圣诞节,淘气包送我一个平安果
情境故事4  “我不会让班级扣分的”
延伸阅读  坚定而非强硬
附录  对行为不当孩子的非常鼓励
参考文献
摘要
    微型讲坛
    共情,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
    共情,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重要的咨询技术。从正面管教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鼓励孩子的重要方法或工具。
    所谓共情,通俗地说就是对他人的理解,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等等。有一句话很能揭示共隋的实质:“以孩子(他人)的眼光看孩子(他人)的世界,以孩子(他人)的心情领会孩子(他人)的心情,感受孩子(他人)的内心世界。”女儿小时候喜欢买机器猫小叮当一类的书,可我总是不准,因为不符合我内心既定的标准:可以扩大知识面的、有教育意义的、能够开发智力的……一次,我正带着这些标准帮女儿选书,突然意识到:我这不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女儿的世界吗?如果我是孩子,会不会有同样的喜好呢?肯定也会。于是我就调整了给女儿选书的原则。这是我很难忘的一次共情经历。
    共情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要使他人感受到你的共情,通常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准确地表达共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进入对方的参照框架。我在为女儿选书的事情上,后来就放下了自己的参照标准。
    2、要注意辨认孩子的感受,了解引发孩子感受的原因,猜测他的想法,并从感受、原因、想法、事实等几个层面来表达共情。如孩子因妈妈不给买玩具哭了,妈妈就可以这样表达:“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很失望(感受),因为妈妈不同意给你买玩具(原因),我知道你希望将所有你喜欢的玩具都买回家,是吗(想法)”?
    3、当不太肯定自己了解的情况是否正确,是否能达到真正的共情时,可以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如:“听你所说,似乎你对妈哕唆态度相当反感,但又敢怒不敢言,是吗?”
    4、共情的表达工具除语言外,还有非语言行为(即体态语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等。有时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更有效而且简便。实际中要注意两者结合。
    很多年前,我给老师们讲共情概念及其表达技巧,讲完后有老师问我,共情有什么作用?我不想用教科书上的理论来回答,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其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每天早晨上学前就开始哭闹,说肚子痛。陪他看过医生,吃过药,做过各种检查,都无法解决问题。家里人疑是假病,让他写保证书,给他讲道理,用物质诱哄,都无济于事。后来老师了解到孩子的妈妈很少来看他,于是就对家长说:“他可能想妈妈了,先问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吧!”奶奶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共情,但她表达了孩子很需要的共情:“安安,你想妈妈了,是吗?”“是的,我很想妈妈。”接下去孩子与奶奶交流了很多,告诉奶奶班里某某同学的父母也离婚了,新妈妈待他不好……很后奶奶答应孩子,妈妈任何时候都可以来看他,还说双休日可以让他到妈新家住一个晚上。自从那天谈话后,孩子的心病开始慢慢地痊愈(当然这与学校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也是分不开的)。由这个故事,我想起了正面管教讲师“加州魔豆”的一段话:“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与理解时,就会从心底里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当孩子的心里有了安全感,他就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更愿意去考虑家长说的话。”这是对共情作用的优选诠释吧!
    共情很重要,共情的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学会。但大家需要明白一点:共情,要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成人世界里,无视或否定孩子感受的现象极为普遍。如孩子打针前哭闹,家长总会说“要勇敢一点”,而很少有人关注孩子担心打针会痛的感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果想用共情开启孩子的心灵大门,成人就必须养成“看见孩子的感受”的习惯。
    情境故事1
    想哭就哭吧
    “多多点心城”传来响亮的吵闹声,原来查正和时代为了争做厨师闹得不可开交。石嘉匆匆跑来向我求助。我问明情况后,没有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提了一个建议:“你们这样争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建议你们想想别的办法。”七嘴八舌一番后,孩子们决定用猜拳的方式确定谁当厨师,结果时代胜出,做了厨师。查正知道自己没机会了,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此时,我真想马上劝劝他,或者想办法转移他的兴趣点,引导他玩别的游戏。可我转念一想,还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我轻轻走近他,蹲下来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如果我是小朋友,猜拳输了,我也会难过的。”查正泪眼婆娑地抬起头,对我说的话感到很意外。“没当上自己想当的厨师,心里很难过,所以就忍不住哭出来,对吗?”我这样一说,查正的哭声反而轻了。很后,他对我说:“我现在觉得好一点了。”经过刚才的情绪宣泄,查正又高兴地去玩别的游戏了。在讲评游戏时,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当你难过或伤心时,怎么办?”有的幼儿说:“可以买好吃的,使自己高兴起来。”有的说:“我会像查正一样哭出来。”还有的说:“我家有个拳击袋,不高兴时,我可以去打它几拳。”经过我的引导、启发和大家的讨论,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发泄,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后来,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班增设了“心情小站”“消气商店”“发泄袋”等。幼儿心情不好时,可以到这些地方去尽情倾诉、尽情宣泄。一段时间下来,我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孩子们渐渐懂得了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成为快乐的孩子。这件事也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江苏苏州郑莉)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