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留法四十年(1978-2018):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全3册)

留法四十年(1978-2018):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全3册)

  • 字数: 1146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作者: 编者:成辉//封松林//曹纬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36526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7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成辉、封松林、曹纬总策划的《留法四十年--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1978-2018上中下)(精)》主要记录了1978-2018年四十年间,赴法学习、归国发展或旅居海外的中国留法学子的求学、就业与创业故事,旨在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并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本书通过宏大叙事和局部观察,以大历史的视角和现实主义态度,呈现了四十年来留法学人个体发展与祖国改革开放激荡交织的恢弘场景。
本书由上、中、下三卷组成,分为综述篇、发展篇、求学篇、影集篇、社团篇、名册篇六个部分;由200多位留法学人撰稿,收录了160幅珍贵历史图片、13个在法学人社团组织、近14000人的留法学生名录;共计千余页,皇皇百万言。
综述篇,是对留法学人风采与留法历史的全景式扫描;发展篇,总结了留法学人的发展与贡献;求学篇,记录了留法学人的学习与生活;影集篇,重现了留法学人的影像记忆;社团篇,梳理了留法学人在法团体组织的延革;名册篇,则是历届留法学人的“群英谱”。
对于大众读者与政策研究者,它是一部“当代留学史记”。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纵观曲折向前的中国当代留学史、起伏跌宕的中法关系史,以及恢弘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以史为镜,反思当下与未来。
对于正在和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它是一本“留学工具手册”。透过数百位作者有趣、有料的留学故事,对留学生如何跨越语言门槛、化解随处可见的生活困难、在不同国度与不同文化之间实现跨文化共识等问题,都给出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归国或海外发展的职场人士和创业者,它是一本“职场发展指南”。上百个鲜活的职场实例,对如何直面跨国企业中的生存难题,抓住事业的新机遇,厘清个体、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与方法。
作者简介
《留法四十年》编委会(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礼强   王兆华   叶    非   付    超   刘源辉邢国樑   成   辉   朱元发   张树义   张卫东张小平   汪善进   宋立伟   陈   勇   吴    秦郑善强   郑   可   罗小平   郭   凝   郭井泉封松林   钟纪刚   赵中辛   倪金城   曹    纬屠晓伟   鲁初明   嵇    宁   《留法四十年》编辑组 组  长:陈千里 成  员:张海林   季    丰   孙楚天    蒋迪安   贝逸宁   刘   禔
目录
上卷
序一  《留法四十年》与改革开放和中法教育合作  文/江波
序二  留法学生在加强法中人民友好关系中的作用  文/让-罗贝尔?毕特
第一部分  综述篇
大河奔流四十年――从留法大潮到春风化雨的改革开放  文/陈千里(编辑组)
第二部分  发展篇
一、科技复兴之路――留法学人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  文/封松林
二、“绿色治理”下的中国――留法学人与中法环保合作交流  文/邢国?
三、春晖计划与西部大开发――留法学人支援西部建设历史足迹  文/张小平
四、高铁雄心――留法学人与中国“智造”  文/倪金城  李永东  魏黎明
五、破冰之旅――中法石油科技合作纪实  文/杨承志  齐玉峰  邬立言  白仰民
六、光之舞――探索中国视光产业未来之路  文/张海林
七、从文化中心到《奥林匹克宣言》  文/郭凝
八、中法农科教育与中国乡村振兴  文/王鸣  徐涵  卢运海
九、中国“色彩”  文/宋建明
十、中法电信科技合作新契机  文/王海拉
十一、中法健康之桥――留法学人与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转折与发展  文/刘源辉
十二、以交叉学科研究破科学之“墙”  文/陈勇
十三、建筑?城市?人――留法学人与中法建筑艺术和城市文化的交融  文/张海林  郑可
十四、我们在欧洲的八百多场演出――旅法黄河艺术团与民族艺术  文/时可龙
十五、“车轮”上的中国――留法“汽车人”与中法汽车工业交流与合作
1.中法汽车工业合作下的双赢格局  文/罗小平  汪善进
2.让智能化客车在中国落地生根  文/张小平
十六、法治的力量――留法学人与中法法治交流与合作
1.中国“入世”反倾销第一案  文/宋立伟
2.海牙国际法院上的中国律师  文/陈洪武
3.永不变质的初心  文/刘可夫
4.一颗小小的螺丝帽  文/王兆华
十七、全球化时代――留法学人与中国全球化进程
1.从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谈中企国际化  文/张卫东
2.中企跨境并购的边界  文/陈千里
3.外汇与中国金融市场  文/何昕
4.自由贸易之路  文/陈千里
中卷
序  鸢尾花香满园春  桃李芬芳四海情――驻法使馆教育处四十年工作回顾  文/许浙景(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
第三部分  求学篇
一、芳华年代
(一)向西的取经之路  文/包林
(二)谁教会了我的演讲  文/丁一凡
(三)负笈法兰西  文/朱元发
(四)法国卅年忆旧  文/林平
(五)往事如风  文/陈建平
(六)好看的音符不在乐谱里  文/李华
(七)我的桥牌“冠军”奖杯  文/倪金刚
(八)住院医师餐厅轶事  文/熊利华
(九)HEC学生会竞选的喜剧  文/邢国棵
(十)我的自费留法之路  文/罗小平
(十一)和平?艺术?人生  文/梁园
(十二)留法日记  文/官豪
(十三)在他乡的“柴米油盐”  文/王春鸣
(十四)留法那些年  文/洪添胜
(十五)我最熟悉的自费留法经历  文/张卫东
(十六)我的留学社团体验  文/郑伯乐
(十七)一段第二故乡的十年相守  文/刘子瑜
(十八)留法租房心得  文/汤云
(十九)38年,友谊在接力  文/周贤宾
(二十)我非异乡孤独客  文/周善铸
二、印象法国
(一)彩虹的另一端  文/马圣楠
(二)“舌尖上”的巴黎  文/徐获
(三)阳春三月初踏青  文/李海绩
(四)阿尔卑斯山  文/张凤云
(五)乐谱上的波尔多  文/胡珊
(六)挥洒着的青春  文/陈怡雯
(七)露西夫人的老照片  文/刘公社  李艳艳
(八)梦中的贝尔福  文/乔江浩
(九)答案源于生活  文/乔晓峰
(十)普罗旺斯的过客  文/徐晓雁
(十一)身后处处皆美景  文/王博
(十二)第一次挫折  文/吴继勇
(十三)三个花园  文/吕隽超
(十四)卡莱德省长  文/张尚稚
(十五)南特印象  文/张存孝
(十六)双城记  文/刘熙秋
(十七)居里夫人实验室  文/刘清亮
(十八)我的自费留法之旅  文/陈洪武
(十九)插画中的巴黎和我  文/陈祖儿
(二十)静静的塞纳河  文/毛小南
三、文化交融
(一)“法式建筑”里的碰撞  文/郑可
(二)从叶城到狮泉河,寻找藏地密码  文/邱公南
(三)多元文化中的生意经  文/王礼强
(四)中华美食之“凉拌意面”  文/张小平
(五)从“浪漫、合适与包容”看法国文化  文/朱明基
(六)青花瓷乐队  文/肖一鸣
(七)法语这道关  文/孙丹
(八)初到法国?事记忆  文/王兆华
(九)穿越时空的旅行  文/
(十)地老鼠手记  文/紫木(李玲春)
(十一)我的恩师马埃教授  文/刘旭辉
(十二)法国艺术歌曲在中国  文/邱曙苇
(十三)一条《项链》的争议  文/黄慧珍
(十四)永不忘却的记忆  文/黄才莉
(十五)我与中法文化交流年  文/周戎
(十六)命运的“玩笑”  文/李绍华
(十七)一条中国丝巾  文/陈海丰
(十八)咖啡馆里的法兰西  文/周健
(十九)我在巴黎学声乐  文/赵小华
(二十)梅花桩在欧洲  文/燕雁  任军民
四、家国情怀
(一)心在祖国  文/杨崇俊
(二)未来建筑师的“幸存”之道  文/野城
(三)待到习成归师日  文/张亦弛
(四)肝移植的故事  文/赵中辛
(五)法航班机上的急救  文/李炜
(六)工业废墟上的希望  文/朱红
(七)一个“知法派”的建言  文/成长青
(八)我的汽车情结  文/汪善进
(九)流淌的“鳞爪”  文/蔡明巍
(十)执念  文/宋卿
(十一)中法穿梭有身影  文/郑善强
(十二)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李速明
(十三)独具一格的法国工程师教育  文/嵇宁
(十四)廿八年携手艺海行  文/李晓红
(十五)50个中国建筑师在法国  文/朱晓东
(十六)归国创业路  文/施晓旦
(十七)填补中国医用包装空白  文/贺毅
(十八)直面命运的暴风雨  文/张光武
(十九)行走在世界的尽头  文/张树义
(二十)四十年弹指一瞬间  文/卢运海
下卷
序  写在《留法四十年》出版之前  文/赵进军
第四部分  影集篇
上  追忆似水流年
下  合璧中西文化
第五部分  社团篇
四十功名俱往矣,八千里路从头越――回顾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席会议发展历程  文/叶非
一、全法学联历史及现状概述  文/刘源辉
二、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  文/陈勇
三、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  文/宋劲松
四、中国旅法生物医学会  文/叶非
五、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工作者协会  文/金邦贵
六、法国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者协会  文/李天伦
七、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  文/汪善进
八、中法信息科学与工程协会  文/李正
九、旅法金融保险协会&中法精算协会  文/周志强
十、中国留法人员农业学会  文/任军民
十一、中国旅法航空航天协会  文/叶伟明
十二、旅法教育研究者协会  文/陈肯
十三、法中教育交流协会  文/李晓彤
全法学联创建和早期发展史回顾  文/曹纬  张卫东
第六部分  名册篇
1978-2002年留法学牛名录
附录一  留法同学歌  文/李永东
附录二  改革开放与出国留学  文/江波
后记  《留法四十年(1978-2018)》成书始末  文/李欣欣(编委会办公室)
摘要
    大河奔流四十年――从留法大潮到春风化雨的改革开放
    文/陈千里(编辑组)
    2018年4月,中国海南,国家在亚洲博鳌论坛开幕式上演讲:“1978年,在先生倡导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从1978年至2018年,浩浩汤汤,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亦是留法四十年,万古山河,大河奔流四十年,历史重合之深处,留下了有识之士慎终追远、民族匆匆向前、人类对命运共同体充满向往的足迹。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穿越“历史的三峡”,峰回路转,驶往“光辉彼岸”,正如百年前梁任公所言:“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四十年来,偌大的中国成为市场经济的试验场,生产关系得到极大解放,“科技是靠前生产力”经受了检验,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引领商业潮流,笔下的“世界秩序”在重构,优选化的中心力量从欧洲、北美逐渐转移到了14亿人口的中国,很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这场历史的巨变,重建了规则和秩序,以及人们对自由、真理和人性靠前的尊重。
    四十年来,循着容闳等先贤足迹,秉承留学报国之传统,中国的留学事业砥砺前行,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留学政策愈发开放,在国家“磁铁效应”的引力下,前后两百多万人回国效力,“人才顺差拐点”已见雏形,奋战在改革开放靠前线的广大留学生们,是链接中西多元文明的“连接器”,是中国人智识普及的“播种机”,是中国动力嫁接优选化体系的关键生产要素。
    2018年初,法国新晋总统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开启了他的“骏马外交”,万元复始,为中法友谊续写新篇。从紫禁城到凡尔赛宫,从北京到巴黎,中法历经数百年风雨,在传教士、战争以及留学生与政治家的影响下,中法文明在碰撞中以渐进的方式向着跨文化共识的目标迈进。
    17世纪,“中国热”开始流行于欧洲,耶稣会士白晋受太阳王路易十四之托访华,受到爱好天文、数学的康熙皇帝的优待,以白晋为核心的耶稣会士还与中国皇帝的官员们通力合作,以十年之功绘制了中国很早的绘有经纬线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白晋还把中国的古典哲学《易经》介绍到了欧洲。
    法国人杜赫德根据欧洲传教士们在华的见闻录,编著了四卷本的《中法帝国全志》,该书出版后,成为整个18世纪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知识手册,1749年即乾隆十四年,法国汉学家钱德明入华,他把《孙子兵法》介绍到了欧洲,一生致力于中国元典的翻译和出版,他长期在中国北京讲授西学,心安处即吾乡,他在皇都生活了43年,并长眠于此。
    18世纪的法国,“中国热”蔚然成风,在奢华的凡尔赛宫,达官贵人们谈论着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园林和孔子,蓬巴杜夫人痴迷于中国瓷器,她收藏了人量中国器物,其中就包括“岁寒三友”纹饰的中围青瓷瓶,在她的支持下,皇家塞尔夫瓷器厂研制了中国风洛可可瓷器。蓬巴杜夫人的好友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孔子,他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了剧坛。
    中学西渐的背后,也隐匿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西“礼仪之争”折射出各自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轻易触碰,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的整体世界观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形成悖论。当“理性之光”照耀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如火如荼之时,中国皇帝对儒家秩序下的“天朝上国”有着“致命的自负”,他们对欧洲的天文、地图、数学以及绘画,常常表现出浓厚兴趣,可是对来华的传教士又心存芥蒂。
    及至19世纪,观念的冲突终于引发了激烈的战争,欧洲人在东印度公司掩饰下,以自由贸易之名行鸦片贸易之实,中国人却以“华夷之辨”“孙子兵法”展丌还击,法国军官回忆:在上海,中国军队跟我们一起打击叛军。割地赔款,口岸被强行开放,圆明园被焚毁,作家雨果对同胞的行径大加痛斥:“两个强盗走进网明同,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
    国家危如累卵,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反思传统与现实,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革新,让120名留美幼童远涉重洋,伴随中国留学事业的起步,从术至道,西学东渐大潮奔涌。及至五四运动,兴科学与民主之风,法兰西被中国青年视为文明开化之朝圣地。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文――《法兰西人与近代世界》,“近代文明之特征,很足于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阙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人权宣言》系拉菲耶特所作,“刊布中外,欧罗巴之人心,若梦之觉、若醉之醒。”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实践,赴法勤工俭勃然而兴,蔡元培、、等先贤,成为留法潮流之探路者。
    历史总是充满机缘,这批留法学生在日后成为中国迎来转折的动力。1978年,春潮澎湃,当年留法的青年已经成长为中国复兴的砥柱中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先生的引领下,全国科学大会顺利召开,知识被重新得到尊重,“”中被中断的留学事业得到恢复,留学生们被“成千上万”地派往世界各地,历史的惊人转折,亦为留法学人们创造了奋斗的机遇,为中法百年关系再谱序章。(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