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1卷·村庄类第10卷·长江区域第3卷)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1卷·村庄类第10卷·长江区域第3卷)

  • 字数: 976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编者:徐勇//邓大才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245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2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调查·村庄调查报告类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态及其变迁实态。靠前辑华南宗族村庄调查收录华南47个宗族村庄的调查报告内容。通过考察村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及村庄政治形态与实态,展现村庄的历史发展变迁,深刻反映宗族村庄内部的整体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级性特征。
作者简介
  

徐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靠前很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邓大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湖北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纪委廉政研究员、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会、顺德区农村综合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领域。
目录
   总序【徐勇】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勇】

稻作社会:散落型村落的小农治理——长江区域储茂村调查

第一章村落由来与演变

第一节村落的由来

一内推外拉促成“板桥章”

二开枝散叶形成“板桥章”

三置庄招佃腯成“板桥章”

第二节村落的形成

一村民记忆中的村落

二国家建制中的村落

第三节储茂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储茂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水网环境与稻作农业

一网状性的水利环境

二小块农田与稻作农业

第二节“资源禀赋”与生存空间

一天赋资源与生存空间竞争

二人塑资源与生存空间流动

第三节“因田而居”与空间格局

一“因田而居”的散居村落

二交通网络中的村落空间

第三章储茂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人与地及其生产关系

一人与地的关系

二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产权及产权关系

一土地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

二土地买卖与土地租佃

第三节经营及经营关系

一经营主体

二经营关系

第四节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交换活动

二交换关系

第五节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产品分配

二分配关系

第六节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消费活动

二消费关系

第七节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财产继承

二继承关系

第八节储茂村经济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经济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

第九节储茂村经济实态

一产权

二经营

三消费

四分配

五市场交换

第四章储茂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血缘主体

二血缘关系

第二节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地缘主体

二地缘关系

第三节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业缘主体

二业缘关系

第四节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信缘主体

二信缘关系

第五节组织与组织关系

一组织主体

二组织关系

第六节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交往活动

二交往关系

第七节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社会流动

二流动关系

第八节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分化主体

二群体关系

第九节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冲突类型

二冲突关系

第十节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保护主体

二保护关系

第十一节储茂村社会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迁

第十二节储茂村社会实态

一开放

二流动

三多元

第五章储茂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先人崇拜

二崇拜关系

第二节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信仰内容

二信仰关系

第三节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思维活动

二思维关系

第四节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生育态度

二生产态度

三生活态度

四社会态度

五政治态度

六人生态度

第五节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婚丧习俗及关系

二节庆习俗与关系

第六节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家庭教化与规训

二学校教化与规训

第七节娱乐与娱乐关系

一秧歌灯

二七姑娘

三唱麒麟

四庙会

五赌博

第八节储茂村文化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文化形态变迁

第九节储茂村文化实态

一祖先崇拜意识弱化

二神灵信仰形式化

三婚丧习俗攀比化

四子女教育功利化

五文化娱乐个体化

第六章储茂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政权治理

二政权治理关系

第二节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家户治理

二家户治理关系

第三节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村落治理

二村落治理关系

第四节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亲族治理

二亲族治理关系

第五节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信缘治理

二信缘治理关系

第六节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业缘治理

二业缘治理关系

第七节储茂村治理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治理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村落治理形态变迁

第八节储茂村治理实态

一党的领导

二村民自治

三政策落实

附录

一颜公3~18世迁居情况

二来安县历代历史沿革

三安徽来安“板桥章氏”现代名人榜

四太傅仔钧家训二十九篇论

五储茂村被访老人一览

储茂村调查日记(节选)

相依相争:湖区型村落的关系与治理——长江区域七鸭子村调查

第一章村落的由来与演变

第一节村落的由来

一赣地填湘

二七姓入村

三因地散居

四传说得名

第二节村落的形成

一聚落雏形

二他姓迁入

三建制沿革

第三节村落的当下

第二章七鸭子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作物生产

一气候条件与稻作生产

二地形条件与作物分布

三水系条件与稻作灌溉

四土壤条件与作物类别

五自然灾害

第二节空间分布格局

一村落分布

二住房格局

三道路分布

第三节七鸭子村自然实态

一村落布局及道路改善

二水利设施的完善

第三章七鸭子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一人与土地的关系

二生产能力关系

第二节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产权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

二土地买卖关系

三土地租佃关系

四土地典当关系

第三节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经营主体

二生产合作关系

三市场雇佣关系

第四节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交换活动

二买卖与价格关系

三借贷与赊欠关系

第五节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分配单元

二分配内容

三分配决策关系

四分配主体关系

第六节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消费单元与内容

二家户内部消费关系

三家户外部消费关系

第七节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继承权与继承物

二继承方式与后果

三家庭内外的继承关系

第八节七鸭子村经济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经济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经济形态变迁

第九节七鸭子村经济实态

一产权状况

二生产经营

三家庭分配

四市场交换

五家庭继承

第四章七鸭子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血缘主体

二生活中的血缘关系

三生产中的血缘关系

第二节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地缘主体

二生活中的地缘关系

三生产中的地缘关系

第三节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业缘组织

二水利圈与市场圈

第四节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信缘主体

二信缘关系

第五节组织与组织关系

一村内组织

二跨村组织

三组织关系

第六节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交往活动

二交往方式

三交往关系的维持

第七节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流动主体与方式

二流动中的关系

第八节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职业分化

二血缘分化

三群体关系

第九节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冲突类型

二冲突关系

第十节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保护主体

二亲缘保护关系

三地缘保护关系

第十一节七鸭子村的社会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迁

第十二节七鸭子村的社会实态

一血缘与地缘关系

二业缘与信缘关系

三社会流动与交往

四社会冲突与保障

第五章七鸭子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祠堂与祖坟

二族谱与孝道

三家族祭拜关系

四家户祭拜关系

第二节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神灵信仰

二鬼怪信仰

三信仰关系

第三节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经验思维与经验关系

二务实思维与务实关系

三理性思维与理性关系

四平均思维与平均关系

第四节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生育态度与关系

二生产生活态度与关系

三其他态度与关系

第五节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婚丧习俗与关系

二节庆习俗与关系

三日常习俗与关系

第六节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规训主体

二规训方式与结果

第七节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文娱活动

二文娱交往关系

第八节七鸭子村的文化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文化形态变迁

第九节七鸭子村的文化实态

一祖先崇拜与信仰

二生育观念与教育

三文化习俗与娱乐

第六章七鸭子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政权治理主体

二政权治理内容

三政权治理关系

第二节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村落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村落治理的内外事务

三村落治理关系

第三节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家户治理主体

二家户治理与族的介入

三家户治理关系

第四节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亲族治理单元与主体

二亲族治理内容、规则与过程

三亲族治理关系

第五节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信缘治理单元、主体与内容

二信缘治理的规则与过程

三信缘治理关系

第六节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业缘治理

二业缘治理关系

第七节七鸭子村治理变迁

一1949年前传统治理形态状况

二1949年后传统治理形态变迁

第八节七鸭子村的治理实态

一村庄的选举与治理

二村庄的党员与治理

三村庄的公共服务与治理

四村庄的治理模式创新

七鸭子村调查小记

七鸭子村调查日记(节选)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