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政治社会史

中国政治社会史

  • 字数: 25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 作者: 梁园东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57160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社会史(梁园东史学论著四种)(精)》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名史学家梁园东先生对中国社会从原始时代到三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形态的精辟论述,深入浅出,探讨中国社会演变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其演变发展的实况,史学价值较大,对中国当下史学研究的方法及视角都有较大的启迪。
目录
   出版说明

出版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氏族和它的发展——传说的黄帝时代以前到尧舜时代

一 原始氏族团体。氏族的组织及其生活状况。图腾制度

二 传说中的几个有名氏族。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战争。黄河流域文化开始发展

三 氏族联盟制度。禹治水的传说。氏族社会的崩溃

第二章 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发展——夏商时代

一 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由世袭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制的发达。夏商两王朝的递变

二 夏商时代文化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达,铜器的使用,文字的发达,祭祀祖先和伦理的起源,“阴历”的起源

第三章 奴隶制度的动摇和封建社会的开始——商代的灭亡和周代的兴起

一 殷商武丁时代的扩张。由奴隶暴动在帝辛时代所形成的种种矛盾。周人的兴起及其发展

二 周人灭商是农奴制战胜了奴隶制。周初的封建。周初的隆盛

第四章 典型的封建制度——由西周到东周所完成的种种制度

一 宗法制度的起源及其作用。宗法制和封建制的关系。宗法制的极限。“姓”和“氏

二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或阶梯制。封建国家的割据性。隶属关系。封建仪式。超经济剥削。封建道德

三 井田制即农奴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劳役地租。“井田”名义。工商业者亦隶属于封建领主。自然经济

第五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国家的兼并——春秋、战国时代形态之

一 周室统治权的动摇。共和元年。西周的灭亡。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划分。扰乱的根源

二 铁器的使用。牛耕。使用肥料。手工业和商业的独立。社会分工的发达。铸造货币的使用。农奴暴动的扩大

三 封建国家随产业发展而强大。几个落后的国家。各国的兼并。五霸、七雄。周室的灭亡

第六章 商品经济萌芽后的种种新现象——春秋、战国形态之二

一 新统治阶级——富人阶级的产生。新式劳动者——农民改为商人服务,独立的小生产者和雇佣工人的出现。农奴缺乏,引起封建领主的恐慌

二 “一国而二君二王”。贵族阶级的没落

三 封建领主的追求改革。“废封建,立郡县”。“举贤才”。游说和食客

四 农奴解放的开始。实物地租。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农奴从封建领主手里边解放出来,又束缚在封建国王手中

第七章 各阶层思想的反映和君主专制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代形态之三

一 思想学说发达的原因。旧思想的失效。诸子百家。刘歆的分类法―一九流

二 最落后的道家学说。老子和庄子。反对现实,留恋过去。老子对辩证法则的认识。老子的错误。庄子的发展更坏

三 维持封建贵族统治权的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的典型等级制度学说。孟子的温情主义。荀子在儒家中最进步

四 摇摆于统治者与人民间的墨家。墨家的阶级性

五 法家掌握住春秋、战国发展的趋势。战国末年的统一思想。韩非子的君主专制理论。法家的阶级性。君主专制国家的矛盾和特征

第八章 秦的统一及其对豪族地主的斗争——秦代政治实况(公元前二二一-公元前二〇六年)

一 秦国的进步是统一六国的基础。荀子称道秦政。秦灭六国经过

二 统一国家的障碍——豪族地主的形成。秦的对策——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三 秦政是否暴虐。秦的赋税。秦的刑法

四 秦代制造小生产者的积极政策。秦的善政

五 秦代二世而亡的必然性。亡秦的种种活动。陈胜、吴广和刘邦。秦的灭亡

第九章 汉初和地主阶级的妥协及豪族地主的横行——汉初政象(公元前二〇六-公元前一四〇年)

一 地主阶级的特权(一)——包办官吏。郎官和郎官六途。所谓“贤良方正”。门阀观念的形成

二 地主阶级的特权(二)——免税特权和其他经济特权。对地主阶级的放任政策——清静无为

三 豪族地主阶级的横行——椎埋,攻剽,搏拚,掘冢,盗铸。贵族为盗。官吏为盗。大儒为盗

四 劳动人民的苦难——贫穷和死亡。奴隶劳动。雇佣劳动。迁徙

五 汉初国家的衰弱。君主不能专制。七国之乱。匈奴和南越。虚伪的“文景之治

第十章 小生产者的反抗和汉武帝的改革——武、昭、宣间情况(公元前一四。一公元前四九年)

一 小生产者经济的重要性。贾谊、晁错和董仲舒。汉武帝改革的社会基础

二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善良的“酷吏”政治。部刺史的设置。采用“儒术

三 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官卖盐铁。均输平准。徙民实边。改良农业

四 汉武帝对外用兵是不是侵略的。武帝的坏遗产——外戚、宦官专政

第十一章 豪族地主阶级的反攻及王莽——元、成、哀、平到王莽时期(公元前四八-公元二四年)

一 汉武帝政治的失败。地主阶级的新战术——今文家学说的内容。今文家的“禅代”运动

二 “元帝改制”。外戚王氏势力的形成。今文家的没落和古文家的出现。裂痕的加深

三 王莽的蛮干。王莽的笑话。恢复汉室的运动

第十二章 东汉初年的一些设施和地方权力的扩大——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世情况(公元二五-八八年)

一 汉光武裁抑豪族。“度田”的乱事。解放奴婢,救济贫民

二 汉光武的裁抑“三公”。尚书官制的起源。尚书官制的进步性。地方权力的扩大

三 北方民族的变化。豪族发展下民族仇恨的加深。域外交通的发展

第十三章 形成宗教的时代(上)——和帝、安帝、顺帝至桓、灵间现象(公元八九一-八三年)

一 豪族地主阶级发展的顶点。所谓“东汉士风

二 政治上的末路——外戚、宦官专政。党锢之祸

三 灾荒,地震,疾疫。劳动人民的苦难

第十四章 形成宗教的时代(下)——和帝、安帝、顺帝至桓、灵间现象(公元八九一-八三年)

一 方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佛教的传布

二 特别命运论和王充的《论衡》。统治阶级的腐朽——颓废,放荡,浮华

三 劳动人民的创造。纸的发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医药的发达

第十五章 黄巾起义。割据的实现。门阀政治。民族迁徙。——东汉灵帝、献帝及三国时代(公元一八四-二六四年)

一 黄巾起义。地主阶级的割据

二 曹操的改革。魏、蜀、吴三国的分立。三国的发展

三 门阀政治——九品官人法。门阀阶级的学说——玄学。门阀阶级的争哄

四 黄河流域人口的南迁。边疆民族的迁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