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

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

  • 字数: 26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邢媛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928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以文化认同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价值准则,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科学、协同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对现代性文化及其功能考量的基础上,抢先发售提出并论证了文化认同的三种基本生成形式(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现实主义及其辩证关系),确立了价值选择、主体自识和文化实践及三者的协同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认同内涵,论证了文化认同的基本诉求——智性诉求、价值诉求和秩序诉求的内在特质,借此,形成了以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把握当代精神文化发展的进步特点、理解制度化社会对文化认同的意义、展现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文化认同的自我确证规律和价值选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体系,提出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的社会,它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
作者简介
   邢媛,1963年生,山西省太原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哲学、文化哲学。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2003,专著),获得山西省第四次社科研究很好成果奖1等奖,《实用主义与可持续发展》(2007,论文)获得山西省第五次社科研究很好成果奖1等奖,《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2011,论文)获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被哲学年鉴收录评介,或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2000年以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价值论视域中文化认同的协同性研究(2012)”及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文化认同的思想聚焦与内涵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思想聚焦
一、文化与文化认同是我们时代的关键词
二、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尖锐矛盾呼唤新文化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与特征
一、理解文化认同内涵的两个原则
二、文化认同的四种基本内涵及其现实问题
三、文化认同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文化认同的主要形式与内涵扩展
一、经验主义的身份认同
二、功能主义的自我认同
三、现实主义的价值认同
四、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 文化认同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第一节 物质文化生产的首要性
一、物质文化生产是文化认同的客观性基础
二、社会生产力是文化认同的张力场域
三、提高实践能力是文化认同的物质性力量保障
第二节 精神文化发展的进步性
一、民族自觉的文化伸张
二、着眼于生活的文化创造
三、科学理性的文化解释
四、实现自由正义的文化目标
第三节 主体文化认同的确证性
一、有意义的个性选择是主体文化认同确证的内在诉求
二、主体文化认同确证是个体实现精神归属的理性表征
三、追求安全自在的生活是主体文化认同确证的实践旨趣
第四节 价值文化选择的合理性
一、价值文化选择是文化认同中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
二、价值文化选择是制度性文化的内在约束力
三、价值文化选择规范实践性文化认同
四、价值文化选择导引话语性文化认同的发展
第三章 文化认同的智性诉求
第一节 伦理共相规范了文化认同的禁忌规则
一、伦理共相的内涵
二、伦理共相的意义表征
三、伦理共相的规范性价值
第二节 族群共相凸显了文化认同的辨识意蕴
一、族群共相的内涵
二、族群共相内在凝聚力的基础和动力
三、族群共相的文化认同意义
第三节 道德共相导引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
一、道德共相的内涵
二、道德共相的文化认同作用
三、文化认同的灵魂塑造
第四节 审美共相蕴含文化认同的鼓励意义
一、审美共相的内涵
二、文化认同中审美共相的问题域
第四章 文化认同的意向性和规范性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价值目标
一、意向性是主体价值立场的表现
二、意向性是范畴化的理性意识
三、意向性是中心化的聚合效应
四、意向性是秩序化的目标指向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规范性
一、规范性是对文化冲突的遏制
二、规范性是维系文化持恒的保有力量
三、规范性蕴含社会变革的跃迁因子
四、超越规范意味着“进步”
第三节 意向性与规范性的辩证关联
第五章 文化认同的自识结构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自识结构是意识到的文化存在
一、自识结构的内涵
二、文化认同体系的自组织性
三、序参量的结构化意义
第二节 文化认同自识结构生成的动力机制
一、涨落是有序之源
二、涨落促成新的文化认同
第三节 文化认同自识结构的生成形式
一、历时态的生成形式
二、共时态的生成形式
第六章 走向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认同社会
第一节 提升文化认同主体的自识能力
一、深化价值理念
二、改善实践方式
三、拓展理论空间
第二节 夯实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基础
一、形成物品丰裕和精神富有的社会条件
二、促进现代性社会制度建设
三、拓宽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路径
第三节 建构有利于文化共享的信息场域
一、自主性
二、共有性
三、价值选择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