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 字数: 44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伊焕斌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8794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联系高等教育现实问题,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思路。这也是《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概述
第一章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二、工匠精神的社会属性
三、工匠精神的几个误区
四、工匠精神的应然解构
五、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 人才培养的社会导向
一、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
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三、人才培养的社会导向
第三章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应用对接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三、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四、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途径

第二篇 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适切性
第四章 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现状分析
一、内在结构配置比较合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全日制学历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中坚力量
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必要补充
四、非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五章 工匠精神视阈下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现实差足}
一、工匠精神视阈下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深远意蕴
二、工匠精神视阈下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现实差距
三、工匠精神视阈下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现实差距
四、工匠精神视阈下非学历教育的现实差距
第六章 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适切性
一、工匠精神融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系统性
三、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艰巨性
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适切性

第三篇 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第七章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理论
二、国内人才培养的政策理论分析
三、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
第八章 国外实践经验与工匠精神启示
一、国外全日制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二、国外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三、国外非学历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第九章 工匠精神视阈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定位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联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对接

第四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第十章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发展
一、学历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非学历教育发展服务于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三、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第十一章 工匠精神与专业结构设置的动态管理
一、“双一流”战略下的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改革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订单式培养
三、依托“网络教育园区”的oTo混合式培养
第十二章 工匠精神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
一、工匠精神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教学模式改革

第五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第十三章 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工匠精神在教师队伍中的培养与应用
二、工匠精神在教辅队伍中的培养与应用
三、工匠精神在科研队伍中的培养与应用
四、工匠精神在管理队伍中的培养与应用
第十四章 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的绿色环境营造
一、工匠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二、工匠精神引领教学设施建设
三、工匠精神引领网络环境建设
第十五章 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体系
一、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三、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第六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创新
第十六章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方向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创新
二、“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向创新
三、“VR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创新
第十七章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创新
二、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创新
三、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创新
四、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创新
第十八章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评价创新
一、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二、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创新
三、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创新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