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去污名化研究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去污名化研究

  • 字数: 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小平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324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目前,在中国艾滋病不只是一个疾病流行的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污名化就是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进一步研究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问题,是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艾滋病感染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通过梳理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相关理论,本书将社会排斥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污名理论相结合应用到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社会作用机制中,用于阐述污名化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影响、作用机制,并基于福利多元视角构建应对污名化的政策框架。本书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所使用的资料来源于笔者及所在团队所进行的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实地访谈。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根据艾滋病感染者自治组织负责人的介绍,采用随机抽样和滚雪球相结合的方法,对30名艾滋病感染者和17名普通人(非感染者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了艾滋病感染者的治疗和生存状况,反映HIV对HIV感染者在就学、就业、就医以及经济、保障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小平,男,1974年生,山西闻喜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与性社会学。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项、中国教育跟踪调查项目3项,参与重量、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期刊上已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5部。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山西高等学校社科学报编委、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临汾市靠前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伦理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背景/3

一、研究缘起/3

二、研究背景/5

第二节研究对象与研究的具体问题/9

一、研究对象/9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10

第三节研究意义/11

一、理论意义/11

二、政策意义/12

三、现实意义/12

第四节理论创新与亟须探讨的问题/14

一、创新之处/14

二、探讨之点/14

第二章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研究的理论基础/17

第一节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的建构与特点/18

一、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的建构研究/18

二、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显现的特点/23

第二节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后需求的研究/25

一、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对“外部”需求的研究/25

二、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对“内部”需求的研究/26

第三节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救助的研究/29

一、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引发的救助问题与困境研究/29

二、学术界对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的救助问题研究/30

三、国内学者对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的社会问题研究/32

四、国外学者对艾滋病感染者被污名化后的社会问题研究/34

第四节艾滋病感染者去污名化研究的理论依据/39

一、社会排斥理论/39

二、污名化理论/44

三、行动者理论/47

四、社会福利多元理论/49

第三章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53

第一节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54

一、研究框架/54

二、研究思路/54

第二节研究方法/56

一、定性分析法/56

二、文献分析法/57

三、访谈(调查)法/58

第三节研究伦理/60

一、研究资源(资料)保护原则/60

二、研究参与者保密原则/61

第四章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形成机制/63

第一节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表现/65

一、精神领域:道德贬低/65

二、工作领域:就业歧视/66

三、就医领域:就医歧视/67

四、就学领域:孤立排斥/69

五、其他领域:隐蔽的歧视/70

第二节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形成机制/72

一、个体层面——归因理论视角/72

二、群体层面——社会道德理论视角/75

三、制度层面——社会文化理论视角/77

第三节艾滋病污名与身份污名的交互/80

一、外国人/80

二、“小姐”群体/82

三、男同性恋者群体/83

四、吸毒群体/84

五、有偿卖血者/85

第四节小结/86

第五章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演变特点与新变化/89

第一节符号型污名的演变/91

一、爱资病——政治化污名/92

二、爱滋病——性道德化污名/93

三、艾滋病——去污名化/94

第二节工具型污名——以艾滋病感染者的病症为特征/97

一、防艾策略:恐怖的身体症状到可控的身体表现/98

二、医疗方式:无药可救到可控制/99

三、传染途径:身体接触到固定传播方式/101

四、感染方式:“唯性”传播到多途径感染/102

五、基本论调:“咎由自取论”到“被动无辜论”/103

第三节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新变化/105

一、艾滋病感染者自身的新变化/105

二、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污名化仍普遍存在/106

三、由以符号型污名化为主转变为工具型污名化为主/107

四、艾滋病感染者与高危人群相互污名/107

五、污名化形式更加隐蔽:由公共层面转变为个体层面/107

第四节小结/109

第六章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影响与去污名化/111

第一节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影响/113

一、对个人的影响/113

二、对家庭的影响/121

三、对社会的影响/123

第二节艾滋病感染者污名化的应对/126

一、个体层面/126

二、社区层面/129

三、制度层面/132

第三节小结/137

第七章艾滋病感染者去污名化路径研究:实践与启示/139

第一节艾滋病感染者去污名化的挑战/障碍/141

一、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去污名化的首要屏障/141

二、屡禁不止的吸毒行为是去污名化的难点/143

第二节艾滋病感染者去污名化可利用的资源与平台/145

一、对艾滋病感染者家人去污名化的支持同等重要/145

二、媒体对艾滋病感染者形象的建构关乎去污名化的效果/146

三、网络为艾滋病相关组织倡导去污名化提供重要平台/147

第三节艾滋病感染者身份的公开/150

一、我们所处的社会:污名无处不在/150

二、艾滋病及其感染者污名化的社会脉络/151

三、身份公开是否会产生我们主体建构的后果/155

四、公开身份的可能性和价值/156

五、谁来、向谁及如何公开?/157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59

第一节研究结论/160

一、研究发现/160

二、相关讨论/163

三、研究的后续问题/165

四、研究/167

第二节研究展望/171

一、艾滋病卫生教育的修正/171

二、艾滋病感染者社会服务创新/173

三、艾滋病感染者社会生存条件完善/175

参考文献/177

附录一/186

附录二/1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