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同缔造与海沧社会建设

共同缔造与海沧社会建设

  • 字数: 17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梁晨 等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192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厦门市的区级单位,海沧区诞生于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对外贸易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除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海沧区也经历了社会建设的转向。在贯彻厦门市委市政府倡导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过程中,海沧区通过社会政策的推进和实践,在城乡一体化、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社区组织培育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使“共同缔造”理念变成行动,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推进多元治理和社会福利改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建设格局。由梁晨、房莉杰、李秉勤、王晶、单丽卿著的《共同缔造与海沧社会建设》从社会建设和社会政策角度出发,解析海沧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和社会政策的践行过程,以期对全国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作者简介
   梁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反贫困社会政策、农村研究、社会组织研究。

房莉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联合国发展研究所(日内瓦)访问学者、联合学者,伦敦经济学院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政策理论、卫生政策、老年政策。

李秉勤,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华人社会政策研究项目主任。带领团队从事与中国和世界华人有关的社会政策研究,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南开大学,获得社会政策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获得“安子介靠前贸易很好论文奖”和“伦敦政治经济青年学者奖”:曾就职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系,并取得终身教职,澳洲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研究学院副教授,并任学院教务主任、政策与治理方向副主任: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方向,探讨城市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社会政策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冲击。目前的研究项目有城乡一体化的治理模式、城市治理和社会支出、新型城镇化下的社会包容和融合。

王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在德国住房储蓄银行访问1年,主要研究领域:卫生政策、老年政策、住房政策。

单丽卿,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讲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治理、农村教育政策写儿童福利等。
目录
   章 地方社会建设中的“共同缔造”:作为一种新的政策范式

节 施政理念的转型:迈向社会建设的时代

第二节 地方社会建设实践中的共同缔造:作为一种新的政策范式

第三节 共同缔造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第四节 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第二章 厦门海沧区“共同缔造”的政策实践

节 海沧区的经济社会状况与社会政策需求

第二节 海沧区“共同缔造”的政策实践

第三节 结语

第三章 共同缔造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节 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

第二节 海沧外来人口的现状和地位

第三节 外来人口高度集中和快速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四节 共同缔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作用

第五节 仍然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 共同缔造与城乡一体化

节 城乡一体化

第二节 厦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相关政策

第三节 地方治理的不同模式

第四节 海沧城乡一体化的案例

第五节 共同缔造的实际效果

第六节 结论

第五章 拓宽社会空间,迈向多元治理:共同缔造与社会组织发展

节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与社会政策新趋势

第二节 政府部门培育社会组织的努力

第三节 拓宽社会空间:借“共同缔造”的东风成长的各类社会组织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居住分割与社会融合

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户籍与居住差异

第三节 社区社会融合的测量

第四节 社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