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群体性事件发生学研究

群体性事件发生学研究

  • 字数: 24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胡仕林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172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出发,综合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本书以完整理解群体性事件为主旨,着力就复杂多样的群体性事件作出简约而不失完整的创新性分类,提出和运用具有整合创新意义的“发生学上的结构—行动分析方法”,构建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整体性解释模式—“受挫动员论”。该书以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若干案例,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该书创新性提出和使用“发生学上的结构—行动分析”方法、对群体性事件作出创新性的分类、创新性提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进的一般理论模式即“受挫动员论”。
作者简介
胡仕林,1977年生于云南宾川,法学博士。曾任云南省政法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课题18项,在《思想战线》《宁夏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2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理论

(二国内研究

三 研究的进路方法

(一)发生学意义上的“过程”

(二)“过程”中的结构与行动

(三)材料及运用技术

四 研究写作的思路、内容与结构

章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一 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分类研究的成果及其缺憾

二 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分类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三 冲突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理想类型”

(一)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维度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及其实例分析

(三)初始矛盾、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及演化关系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要素——以孟连“7·19”事件和阳县“4·1”事件为例

一 孟连“7·19”事件

(一)橡胶企业改制遗留隐患及利益分配矛盾显现

(二)林权改革、胶农维权与矛盾激化

(三)“7·19”事件事发经过

(四)“7·19”事件之后

二 阳县“4·1”事件

三 两个事件的基本过程要素及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初始矛盾形态的生成

一 社会转型期影响行动者行动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经济建设

(二)社会结构变化

(三)社会失范

(四)总体性社会控制瓦解

二 利益性矛盾的生成

(一)无规则的行动

(二)政府的反规则行动

(三) 民众的反规则行动

三 价值性矛盾的生成

(一)强制性利益调整

(二)差距化生存状态

(三)价值共识缺乏

第四章 利益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

一 共意的建构

(一)共意建构的结构基础: 同质性

(二)共意建构的关键机制:共意动员

(三)“搭便车”心理的克服

二 行动的组织与动员

(一)组织者的产生

(二)组织者的组织准备行为

三 体制内行动的失败与正式控制机制的失效

(一)正式控制机制的构成

(二)合意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失效:合意贫困化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