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 字数: 8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3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5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前国家对科普十分重视,对心理普及又高度关注。《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我国首部旨在反映人类心理的大型科普丛书。该丛书涉及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三个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心理现象,本书为该套丛书的第三本
卢家楣、李伟健、樊富珉、金盛华主编的《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以青少年心理为对象,共有196个主题,回答196个“为什么”问题。每个主题从一个案例出发,引出有关的心理现象,并对该现象给予科学说明,再从教育者(老师或家长)角度提出权威、实用、有针对性的建议。196个主题涵盖了青少年心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如在认知、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创造力、兴趣、理想、自我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也包括青少年面临各种生活课题时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如在身体发育、社会交往、学习活动、网络接触、职业取向、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本书适合中学教师、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管理者阅读,也对关注青少年心理的其他读者,包括青少年自己,有重要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重量教学名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士,副理事长。
目录
   艺术素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造性,为什么?

孩子的创造力差别很大,为什么?

孩子的创造性易被父母的急功近利所扼杀,为什么?

孩子成绩好,创造性却不高,为什么?

孩子“胡思乱想”不一定是坏事,为什么?

孩子乐此不疲地拆东西“搞破坏”,为什么?

“闯祸大王”往往更有创造性,为什么?

孩子的智力有差异,为什么?

孩子高分却低能,为什么?

人一生中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不错,为什么?

青少年发展情绪智力很重要,为什么?

智力平平的孩子也能取得傲人成就,为什么?

孩子开始掩饰自己,为什么?

孩子容易大动肝火,为什么?

孩子容易烦躁,为什么?

孩子总是闷闷不乐,为什么?

孩子不懂得感恩,为什么?

孩子缺乏责任感,为什么?

孩子做事缺乏长性,为什么?

孩子不愿直面困难,为什么?

孩子缺乏自觉性,为什么?

孩子的兴趣相互传染,为什么?

兴趣是孩子优选的老师,为什么?

孩子什么都想学,为什么?

孩子的兴趣变化无常,为什么?

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为什么?

孩子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媒体同化,为什么?

孩子没有正确的金钱观,为什么?

孩子花钱不懂节制,为什么?

孩子购物追求名牌,为什么?

有的孩子喜欢炫富,为什么?

孩子容易被广告“俘虏”,为什么?

孩子的“道德观”改变了,为什么?

有理想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为什么?

孩子对人生观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

孩子的秉性各不相同,为什么?

孩子变“内向”了,为什么?

内向的孩子更敏感,为什么?

孩子会出现第二次“断乳”,为什么?

孩子筑起自己的“秘密花园”,为什么?

孩子的性格影响人生,为什么?

孩子并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什么?

孩子性格独立好处多,为什么?

孩子有自信很重要,为什么?

孩子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为什么?

孩子在家和在学校判若两人,为什么?

孩子总是急于表现自己,为什么?

孩子事事都想力争上游,为什么?

孩子做事拖拉,为什么?

孩子喜欢挑战权威,为什么?

孩子喜欢唱反调,为什么?

孩子喜欢钻牛角尖,为什么?

孩子处事偏激,为什么?

男孩像女孩一样爱哭,为什么?

孩子很“宅”,为什么?

孩子没有主见,为什么?

孩子陷入“我究竟是谁”的迷茫中,为什么?

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

孩子变得“自以为是”了,为什么?

孩子说话、做事总强调“我”,为什么?

孩子的自我评价忽高忽低,为什么?

孩子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为什么?

孩子追求“杀马特”,为什么?

初潮会给女孩带来困扰,为什么?

男孩首次遗精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为什么?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为什么?

孩子过分追求瘦,为什么?

孩子喜欢照镜子,为什么?

孩子盲目整容,为什么?

孩子在学习上“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什么?

学习光靠孩子努力还不够,为什么?

孩子进行预习很重要,为什么?

孩子学习“温故”可以“知新”,为什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什么?

“打包知识”有利于记忆,为什么?

孩子记不住学习内容,为什么?

孩子不会举一反三,为什么?

孩子早晚看书效果优选,为什么?

天道酬勤更酬乐,为什么?

有的孩子学习很轻松,为什么?

成绩好的孩子有时也厌学,为什么?

孩子因惩罚而厌学,为什么?

孩子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为什么?

孩子偏科,为什么?

孩子总是被动学习,为什么?

孩子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为什么?

孩子不能变压力为动力,为什么?

有些孩子喜欢不懂装懂,为什么?

孩子明明知道答案却不举手,为什么?

孩子在集体学习时“打酱油”,为什么?

孩子听得懂却不会运用,为什么?

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

孩子在学习上粗心大意,为什么?

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爱屋及乌,为什么?

女孩更喜欢上帅老师的课,为什么?

孩子参加文体活动不影响学习,为什么?

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亲子互动有关,为什么?

孩子喜欢边写作业边听音乐,为什么?

孩子迷恋兴趣爱好而影响学习,为什么?

孩子压力太大会影响学习成绩,为什么?

孩子有时对表扬无动于衷,为什么?

孩子需要恰当的表扬,为什么?

孩子听多了“真笨”会真的变笨,为什么?

孩子越想考好却越考不好,为什么?

本来了然于心的知识考试时却想不起来,为什么?

孩子对考试“谈虎色变”,为什么?

孩子考试失败后的反应迥异,为什么?

孩子多次失败后会破罐子破摔,为什么?

孩子多读多背经典好处多,为什么?

孩子总是对闲书爱不释手,为什么?

孩子眼界开阔很重要,为什么?

孩子的社会化有赖于同伴互动,为什么?

孩子更喜欢和同龄人相聚,为什么?

孩子在交往中容易形成“小团体”,为什么?

孩子不愿意交朋友,为什么?

孩子交友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什么?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孩子中更加明显,为什么?

孩子在异性面前就像含羞草,为什么?

孩子爱讲“江湖义气”,为什么?

孩子容易被同伴欺负,为什么?

孩子与父母有代沟,为什么?

孩子与父母话不投机,为什么?

孩子最反感家长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为什么?

孩子对父母的说教特别反感,为什么?

孩子对父母的批评反应强烈,为什么?

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什么?

孩子特别渴望理解,为什么?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为什么?

有的孩子总是依赖父母,为什么?

孩子爱跟大人顶嘴,为什么?

孩子总嫌父母唠叨,为什么?

孩子把家长的提醒看成命令,为什么?

孩子渴望看到父母的微笑,为什么?

孩子需要父母言传更需身教,为什么?

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为什么?

孩子更容易出现光环效应,为什么?

孩子喜欢随大流,为什么?

孩子喜欢追星,为什么?

孩子不懂拒绝别人,为什么?

孩子往往分不清喜欢与爱慕,为什么?

孩子单相思,为什么?

孩子陷入暗恋,为什么?

孩子的恋爱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什么?

孩子喜欢同性,为什么?

孩子出现异性化倾向,为什么?

孩子为性冲动苦恼,为什么?

孩子开始变得嗜黄好色,为什么?

孩子做性梦,为什么?

孩子正确认识自慰很重要,为什么?

孩子不会应对性骚扰,为什么?

孩子“偷吃禁果”,为什么?

孩子过早触碰带刺的玫瑰,为什么?

孩子容易网络成瘾,为什么?

孩子玩网络游戏容易上瘾,为什么?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为什么?

性格孤僻的孩子更容易“一网情深”,为什么?

越是禁网,孩子就越想上网,为什么?

沉迷网络的孩子与人交往时脾气暴躁,为什么?

网瘾青少年难沟通,为什么?

孩子痴迷网上交友,在现实生活中却形单影只,为什么?

孩子玩网络游戏时全神贯注,学习时神游仙境,为什么?

孩子玩暴力网络游戏会更暴力,为什么?

网络依赖的孩子会“失忆”,为什么?

孩子成为网络的主人好处多,为什么?

孩子对未来很迷茫,为什么?

孩子填报中考志愿时感到困惑,为什么?

孩子在专业选择上与家长意见不一致,为什么?

孩子选择专业时举棋不定,为什么?

孩子想弃学从商,为什么?

孩子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为什么?

孩子的成长会受到父母期望的影响,为什么?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为什么?

孩子自尊心太强,为什么?

孩子的自负有时也是一种自卑,为什么?

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不一定自卑,为什么?

孩子有“悲观病”,为什么?

孩子有颗“玻璃心”,为什么?

孩子一次考砸便难以承受,为什么?

孩子熬夜有害心理健康,为什么?

乐于付出的孩子身心更健康,为什么?

孩子“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为什么?

孩子对心理咨询避而远之,为什么?

孩子妒忌心重,为什么?

孩子爱慕虚荣,为什么?

孩子得了“抑郁症”,为什么?

委曲求全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抑郁倾向,为什么?

孩子难以走出亲人离世的阴霾,为什么?

孩子爱说谎,为什么?

孩子吸烟,为什么?

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为什么?

孩子经常打架斗殴,为什么?

孩子好攻击,为什么?

孩子会出现自残行为,为什么?

孩子要自杀,为什么?

受挫的孩子易失去理智,为什么?

孩子沦为了少年犯,为什么?
摘要
    艺术素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造性,为什么?
     爱因斯坦从小酷爱拉小提琴,年少时梦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后来,爱因斯坦在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能够与其他人一起合奏专业的古典音乐作品,而他在物理学领域极富创造性的伟大成就――创立相对论,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15岁学画画,长大后不仅是有名画家、雕塑家,还是一位涉及物理、天文、地质、建筑、生理等多个领域的发明家、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6000页手稿所记载的科研成果如在当时发表,可使世界科技发展提前30~50年。类似这样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创造性的著名学者还真不少,可以说,许多大科学家往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素养。
     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一群在学业中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常常标新立异,在课堂上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同时还在绘画、弹琴、舞蹈等方面展露才艺。这样的青少年给我们展示了“鱼和熊掌可兼得”、才能和才艺能并举的完美境界。已有研究表明,艺术素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造性,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在一般创造力测验上的表现要好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在聆听或歌唱熟悉的歌曲后创作的绘画会更具创造性,甚至背景音乐也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当测试被试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发散性思维能力时,被试在高兴的背景音乐条件下的成绩要高于安静条件下的成绩。近年来,国际甚至国内还举办了艺术促进创造力的各种相关讲座和培训活动。
     那么,艺术素养为什么有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呢?
     首先,艺术活动要求青少年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从中获得的想象力能为孩子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提供新颖的视角和发散的空间。艺术活动中的想象与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属于接近不同的性质,前者为形象的非逻辑思维,后者为严谨的逻辑思维。然而,正是这种形象的、非逻辑的艺术想象恰恰能为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受和独特的启示。爱因斯坦曾这样总结道:“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
     其次,艺术活动可以调节情绪,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挥。心理学研究发现,安全和相对的自由是孩子创造性发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全既包括外在身体上的安全,也包括内在心理上的安全,即不受诸如不愉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干扰。这是因为负性情绪会人的注意力,使人的反应刻板化、僵化,抑制新颖的、不寻常的想法的产生。对在校初中学生实施的两项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第一项实验中,通过实验手段分别诱发创造性水平一样高的两组青少年学生愉悦和难过的情绪,然后让他们分别在愉悦和难过情绪下完成同样的创造性任务,结果发现,愉悦情绪下孩子的创造性水平明显高于难过情绪下孩子的创造性水平。在第二项实验中,对比平静和焦虑两种不同心境下青少年完成同样的创造性任务时的表现,结果发现,平静心境下的创造性水平又明显高于焦虑心境下的创造性水平。而艺术活动会使孩子沉浸于自己的兴趣之中,既能陶冶情操,又能释放压力,放松身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因此,艺术活动能通过对自身情绪的调节来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更本质、更高瞻的层面上来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原本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问题涉及的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艺术与情感相通,科学与智慧相连,因此,上述问题的实质就是情感与智慧的关系。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贤达之士深邃洞察到这一关系的密切性。第一位荣膺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对写意国画有很深刻的鉴赏力的美籍华裔李政道先生曾精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在其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又进一步写道:“其实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这就更有助于深刻理解艺术素养对创造性的促进作用了。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的有名科学家钱学森,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做出一系列创造性的开拓,也与其早期的艺术经历密切相关。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在整整6年的中学生活中,花了12个寒暑假学习艺术,先是学习管乐中的小号,后学习绘画,最后学习摄影。他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优选的佐证。难怪他在晚年与我国领导人谈话中涉及教育问题时这样谏言道:“应该让学科学的孩子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素养。”钱学森本人就是一个优选的榜样。(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