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晋祠稻米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晋祠稻米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苏泽龙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608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本书以微观史学视角再现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以此进一步探究多维视野中农村历史的时代性与地方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意义。2、本书从“技术”与农村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历程进行了总结,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讲,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不失为探讨区域社会变迁的良好路径。
内容简介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诗句。晋祠稻米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被称作“北米之很”。本书主要是研究集体化时期晋祠稻米耕作技术与社会变迁问题。为将这一问题论述得更加明细准确,作者用长时段的历史视角,研究了晋祠水稻的种植历史、传统稻田耕作技术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村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着力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晋祠水稻生产实现了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也被纳入到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围绕传统技术改造、新农业技术推广,晋祠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乃至农民的生活、行为、思想都发产了重大变化。
作者简介
苏泽龙,祖籍山西高平市,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教育强校工程、山西省软科学等多项研究项目。
先后在《中国地方志》、《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等多部著作,曾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
目录
   绪论1

章沧海桑田与晋稻发展30

一、历史时期山西的“水环境”30

二、因水资利与禾稻之美33

第二章水到渠成:晋水与灌溉体系38

一、“悬瓮之山,晋水出焉”38

二、“四河分水以周灌溉”41

第三章晋水源流稻花香45

一、晋水流域的农业生态45

二、传统水稻耕作50

三、晋祠稻米品质53

第四章传统稻作下的社会与文化57

一、传统稻作与乡村组织57

二、晋水与社会阶层61

三、晋水与民间信仰文化65

第五章制度、技术与晋祠稻作发展74

一、晋水灌溉新制度构建74

二、“组织与技术相结合”:乡村集体化制度的确立79

三、肥料、农具、种植方法与精耕稻作86

四、稻作改良与其他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104

第六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11

一、晋水资源变化与水稻生产机械化条件111

二、典型示范:农业机械化的乡村实践118

三、水稻生产机械化与农业生产技术变革127

第七章稻作技术与国家乡村政治136

一、稻作技术发展与社会阶层变动136

二、稻作技术与乡村权力146

三、技术变革与社会控制153

四、“科学种田”与“农业机械化”的政治功用159

第八章稻米丰产与乡村经济重构166

一、新技术应用与水稻产量166

二、“农、林、畜、副”经济结构新变化176

三、技术要素与农民收益186

第九章稻作社会三十年变迁197

一、“新黄历”与农民社会生活197

二、“一大二公”的社会空间205

三、技术变革对妇女、婚姻的影响212

余论在中国改造传统农业221

参考文献231

后记24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