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报告(2016)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报告(2016)

  • 字数: 3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编者:陈佩杰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667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及体质健康情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和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本书根据2016年由教育部组织,上海体育学院执行的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调研数据,首次利用重视过程、科学地且国际可比较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对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环境、行为和效果进行系统且全面的报告,并根据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本书还根据国内调研数据与国际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相关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并根据国际上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发展动态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和体质健康情况提出基于实证数据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作者简介
陈佩杰,博士,现任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体育学)成员,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兴奋剂独立检测授权机构执委,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体育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外籍院士,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SCI/SSCI期刊)主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主编,《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Plos One、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cine、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等多家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专家。
长期从事运动医学研究,在运动性免疫抑制诊断与评价、“体医结合”动康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估等领域有很好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己发表论文30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45篇(包括Lancet等),Q1区论文占比37.8%,主编教材及专著10部。先后获发明专利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重量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及科技部科技奥运优选个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总报告
一、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历史与变迁 1
(一)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历程 1
(二)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演进特征 4
(三)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存在的不足 5
(四)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经验小结 6
二、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方法 7
(一)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7
(二)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借鉴 8
(三)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9
(四)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程序 9
(五)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验证 11
三、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结果 15
(一)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总体得分情况 15
(二)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得分情况 15
(三) 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得分情况 15
(四) 城、乡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得分情况 17
(五) 各区域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总分得分情况 17
四、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现实意义与实际价值 18
(一) 现实意义 18
(二) 实际价值 19
第二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评估报告
一、研究方法 22
(一) 调查对象 22
(二) 调查问卷 22
(三) 调查过程 22
(四) 数据分析 22
二、家庭环境 22
(一) 家庭环境的总体状况 23
(二) 七大地理区域的家庭环境情况 24
(三) 城乡结构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25
(四) 家长学历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25
(五) 家庭年人均收入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27
(六) 儿童青少年性别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28
(七) 儿童青少年学段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29
三、学校环境 30
(一)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30
(二)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32
(三) 体育师资现状 34
(四) 学校体育活动时间 36
(五) 学校体育氛围 38
四、社区环境 39
(一) 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 39
(二) 开展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 40
(三) 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组织 40
(四) 社区体育锻炼的设施 41
五、建议 42
(一) 家庭环境 42
(二) 学校环境 42
(三) 社区环境 43
第三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行为评估报告
一、身体活动方式 44
(一) 体育课 44
(二) 组织化体育锻炼 45
(三) 课外体育训练 56
(四) 自主性课外锻炼 60
二、静态行为方式 66
(一) 静态行为方式的总体情况以及性别间比较 66
(二) 静态行为方式的学段间比较 67
(三) 静态行为方式的城乡以及行政区域间的比较 68
三、身体活动水平 72
(一) 一周MVPA实施情况 72
(二) 每天平均MVPA时间 73
四、总结 74
第四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评估报告
一、健身意识 75
(一) 2016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健身意识现状 75
(二) 2016年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健身意识比较 76
(三) 2016年七大区域儿童青少年健身意识比较 77
二、运动技能 77
(一) 2016年全国高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现状 78
(二) 2016年全国城乡高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比较 78
(三) 2016年七大区域高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比较 78
三、体质健康 79
(一) 综合得分 79
(二) 身体质量指数(BMI)得分 81
(三) 肺活量得分 82
(四) 50米跑得分 84
(五) 坐位体前屈得分 85
(六) 1分钟跳绳得分 87
(七) 1分钟仰卧起坐得分 88
(八) 50米×8往返跑得分 89
(九) 立定跳远得分 90
(十) 1000米跑得分 91
(十一) 800米跑得分 92
四、总结 93
第五章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96
(一) 我国各省市人均GDP划分 96
(二) 人均GDP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97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05
(一) 我国各省市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级的划分 105
(二)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关系 105
三、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11
(一)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111
(二)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12
四、教育水平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16
(一) 我国各省市教育水平等级区间划分 116
(二) 教育水平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17
五、文化水平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19
(一) 我国各省市CPL等级区间划分 120
(二) 不同CPL省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现状 120
六、体育发展水平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22
(一) 我国各省市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分位划分 122
(二) 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23
七、城市化率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27
(一) 我国各省市城市化率等级区间划分 127
(二) 城市化率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27
八、人口密度与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 131
(一) 人口密度的等级区间划分 132
(二) 不同区间人口密度和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总分 132
九、结论与建议 137
(一) 结论 137
(二) 建议 137
第六章 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
一、英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 138
(一) 英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政策 138
(二) 英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 139
(三) 英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 141
(四) 英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经验总结 142
(五) 英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43
二、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 143
(一) 美国儿童青少年活动相关政策 143
(二) 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现状 144
(三) 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经验总结 147
(四) 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47
三、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 148
(一) 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政策 148
(二) 澳大利亚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现状 151
(三) 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经验总结 153
(四) 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53
四、加拿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 154
(一) 加拿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政策 154
(二) 加拿大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发展 156
(三) 加拿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对我国的启示 158
五、芬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动态 158
(一) 芬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政策 159
(二) 芬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现状 163
(三) 芬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经验总结 165
(四) 芬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66
六、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动态 166
(一)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相关政策发展 166
(二) 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现状 169
(三) 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71
第七章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一、背景介绍 173
(一) 组织体系 173
(二) 评价体系 174
(三) 数据解读 175
(四) 国际拓展 180
(五) 项目意义 18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82
(一) 研究对象 182
(二) 研究方法 182
三、我国儿童青少年各项指标评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182
(一) 整体情况 182
(二) 社会人口学分类分析 183
四、国际儿童青少年结果与比较分析 187
(一) 整体情况 187
(二) 行为层次指标间比较 190
(三) 环境层次指标间比较 193
五、总结与建议 196
(一) 思想层面 196
(二) 社会层面 196
(三) 学校层面 196
(四) 家庭层面 197
(五) 国际层面 197
摘要
    第一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总报告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少年强则国强,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体育健身是健康促进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形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为积极促进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我国相继制定与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53号文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国务院27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当前,在已颁布文件的基础上,有效执行政策、促使国家政策落地生根、产生实效是最主要的任务。控制论认为,“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为使国家政策执行做到有的放矢,首先需要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掌握其发展状态,找出关键问题,明晰主要原因,唯有如此,才能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进一步的干预措施提供清晰路径和科学依据。
    此外,“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相生相长,从当初物资匮乏到如今,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的情况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之相应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为保证研究的系统性,课题组首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并完善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再应用完善后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进行全面评估。本章内容由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历史与变迁、评估方法、指数评估结果、评估现实意义与实际价值四部分构成。
    一、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历史与变迁
    (一)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评估始终围绕着“促进儿童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而展开,依据时间和评估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初步形成阶段、单一维度多元评估早期阶段和单一维度多元评估改革阶段三个阶段。
    1. 初步形成阶段(1950~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主要以苏联“准备劳动与国防”制度为参考依据。1950年,为满足抗美援朝运动和军事干部学校的需求,我国多所学校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试行“准备劳动与国防”制度,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明确了体育锻炼方向,体育课开始有计划地教学,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951年,北京市在试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订出“北京市学生暑期体育锻炼标准”及其实施办法。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肯定了“体育锻炼标准”制度的优点和价值,正式把它列为贯彻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方针的具体办法之一。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同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中指出:“各学校中体育运动基础、师资、场地和领导条件较好者,还应有准备、有计划性地开展劳卫制预备级,以创造实行劳卫制的条件。”1958年,《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以下简称《劳卫制》)颁布,在13岁及以上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实行。
    随着“体育锻炼标准”的试行和《劳卫制》的颁布,在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指导思想时期,我国大范围内评价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状况都是以是否达到《劳卫制》等级为标准。《劳卫制》项目测验标准形成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雏形,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的初步形成。
    2. 单一维度多元评估早期阶段(1975~2000年)
    1971年,中美两国“乒乓球外交”打破了我国沉寂已久的体育事业,1966年被迫停止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重新恢复,并在1973年改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继续试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也重新恢复,在1978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上强调体育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抓好学校体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开展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至此,国家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内容主要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主。
    此后,在1979~1989这十年期间,原国家体委会同国家教委等部门根据当时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实际达标能力和水平,先后三次对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部分锻炼测试项目、测验方法、评分等级标准、各项目的基础线等进行适当地修改和修订,修订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于1990年在全国正式施行。此次修改按照学生年级和学段将学生分为儿童组(小学3~6年级,10~13岁)、少年乙组(初中,14~16岁)、少年甲组(高中,17~19岁)和成年组(大学或已毕业者,19岁以上),测试内容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为主。
    1987年,为应对学生体质水平下降,原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并在初中及以上学校进行试行。《试行办法》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全面评价中学生体育成绩的内容,并把体育合格与否与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升学相挂钩。经过四年的试行,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要求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达到以下三项要求:①体育课成绩及格;②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每一单项达30分;③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无故缺勤次数,一学年累计不得超过应出勤总次数的1/10;因病、事假的缺勤次数,一学年累计不得超过应出勤总次数的1/3。1992年又颁布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评定内容由体育课成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成绩和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三部分组成,成绩占比分别为60%、30%和10%。《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与《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评估兼顾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两个方面,同时还兼顾了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随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进一步修改和《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颁布,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由早期的单一方式转向了由两者组成的综合评估方式。评估过程从单纯的输入促进环节转向结果输出环节的监测,同时发挥着促进和监测的作用。从评估视角和内容来看,此时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具有“单一维度多元内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以“学校”为评估维度,侧重结果性评价:综合评估方式的评估维度限定于学校环境,以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效果为主。
    (2)评价内容多元化:综合评估方式中《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侧重于评价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侧重于评价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三个方面。
    3. 单一维度多元评估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为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通过改革体育基础课程、出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路径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根据课程发展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融合了多个优选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由传统的目标评价转向主体评价和过程评价,重点突出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元化、兼顾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等。
    此外,为应对当时持续下降的学生体质,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于2004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综合评分,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在试行5年后,教育部根据“中央7号文件”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新的形势于2007年和2014年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更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教育部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后者较前者在测试项目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分与评价方法等有关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方面均有实质性的改变②,并提出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与毕业、评优和升学相挂钩③。
    伴随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体系的日趋完善,我国全国范围内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步入“单一维度多元评估改革阶段”。主要特点有:①评估范围仍局限于学校环境,但评估视角从以目标导向为主的效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②评估对象覆盖了小学一年级至大学的所有学生;③评估内容进一步丰富,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大方面;评估标准日渐客观合理,体质健康数据平台投入使用。
    (二)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演进特征
    1. 评估以时代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体质、促进参加体育锻炼”为主线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导思想以时代需求为导向,随着时代变迁呈现出“国家需求—集体需求—群体需求”的变化特点。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健身评估指导思想以国家的国防建设需求为导向,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70年代以后,我国国防充分巩固,政治环境得到了稳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成为时代主题,体育健身评估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表现出强烈的集体意志。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效应对儿童青少年日益下降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导思想以群体需求为导向。
    从1958年《劳卫制》提出“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强力壮,意志坚强”,到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从1991年《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提出“促进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验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活跃课余文化生活”,到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历次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都是紧紧围绕“增强体质、促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主线而展开。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估目的也随着指导思想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期,在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的主要目的之一;进入21世纪后,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理念的提出,“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全面发展”成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的主要目的。
    2. 评估指标体系内容不断丰富,测试项目更替幅度大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在初步形成阶段主要以《劳卫制》中的体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三个方面为主。其中身体素质指标包括速度(移动速度)、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有氧耐力)和灵敏(跳绳)四种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指标重点体现在国防训练领域(如手榴弹、射击)和竞技体育领域(如百十公尺低栏、跳高)。发展至多元评估早期阶段,《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原有指标体系上删除了体操指标,同时《中小学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加设了运动参与的评估。在多元评估改革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则从以往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评估转向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