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魏晋清谈

魏晋清谈

  • 字数: 21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作者: 唐翼明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55358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唐翼明著的《魏晋清谈(精)》是一本关于“清谈”的学术著作,“清谈是一种高级的学术社交活动,不是瞎聊天。本书举出大量的史料,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中、日、英语三种语言的文献资料,对魏晋清谈的名义、形式、内容及其演变发展结束的历史,做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且条理清晰的论述。全书思路敏锐,文辞典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
作者简介
唐翼明,1942年生,湖南衡阳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1990年赴台侍亲,先后任教于文化大学、政治大学。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著有,《魏晋清谈》《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大陆当代小说散论》《大陆现代小说小史》《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散文集《宁作我》《时代与命运》等。
目录
《魏晋清谈》序
《魏晋清谈》再版序
各章内容提要
绪言
上篇 “谈何容易”清淡的名义、形式及其内容
第一章 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清谈名义考辨
“清谈”今义及其可能之起源
“清谈”原义及其可能之起源
“清谈”今义与原义的联系
“清谈”与“清议”的关系
“谈”与“清言”
试为清谈下一现代定义
附录:“清议”词义考
第二章 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
参与清谈的形式
清谈的参与方式
清谈的程序和术语
清谈的准备
清谈的理想境界
清谈的心智娱乐和社交色彩
第三章 论注百氏,皆言家口实
清谈的内容
对“三玄”及其注解的研究与讨论
对名家学说的研究与讨论
对佛经佛理的研究与讨论
新哲学命题的提出与辩论
魏晋清谈的其他内容
下篇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清谈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
第四章
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清谈的兴起与成形
汉末太学的“游谈”之风
太和初荀粲等人的清谈
太和四年以后清谈的沉寂
正始谈坐(上):何晏与王弼
正始谈坐(下):夏侯玄诸人
堪称典范的正始之音
第五章
微言将绝,复闻斯言于君
清谈的将绝而复兴
竹林七贤与清谈
乐广:清言的绝而复闻
元康谈坐(上):王衍与裴
元康谈坐(下):郭象诸人
元康以后至西晋末的清谈
第六章
风范小颓,唯丘壑独存
清谈的重振与衰落
承先启后的清谈家王导
咸康至永和间的清谈热潮(上):殷浩诸人
咸康至永和间的清谈热潮(下):孙盛诸人
名僧之加入谈坐和佛理之进入清谈
太和以后清谈的逐渐式微
南朝的清谈尾声
余论
参考书目
索引
摘要
    第一章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清谈名义考辨
     为了探讨魏晋清谈,先要弄清“清谈”一词的含义。许多不必要的官司,常常是因为概念的混淆不清而引起的。“清谈”这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就常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古今之不同,广狭之不同,褒贬之不同,泛指特指之不同,有必要细心加以区分。
     “清谈”今义及其可能之起源
     让我们从“清谈”的今义谈起。现代人使用“清谈”这个词,大约有以下三种含义:
     (1)谈论、聊天。常常有贬义,意为只谈而不行动,空谈。这是一个泛指的非学术性名词。
     (2)特指魏晋时代以《周易》《老子》《庄子》等“三玄”(东晋以后又加上佛理)为内容的谈论,亦称“玄谈”或“谈玄”。这是一个特定的学术名词。
     (3)比第二义稍广,意指魏晋时代以清谈(上述第二义的清谈)为代表的学术思潮,大致与“魏晋玄学”或“魏晋思潮”同义。
     第一、二义常见,不必举例。第三义如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杜国库《魏晋清谈及其影响》等文中的清谈,显然指整个玄学思潮而非单指谈论。第三义常与第二义相混,使用者自己也往往不清,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时用“清谈”表谈论,有时又用“清谈”表思潮。
     “清谈”以上三义究竟起于何时?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但我们至少可以指出,明末清初的学者已经这样用子。顾炎武《日知录?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这里把清谈作为一种不切实用的空疏之谈、玄虚之谈来加以攻击,带有浓厚的负面色彩。今日“清谈”一词的第一义显然承此而来。而他同时定义魏晋时的清谈为“谈老庄”,也就开了今天“清谈”特指“玄谈”(第二义)的先河。又《日知录?一三》“正始”条:“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人于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人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日:‘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顾炎武在这里痛斥“魏晋人之清谈”,至于以“亡天下”归之,并举山涛劝嵇绍人仕为例,这个“清谈”显然就不只是谈论,而是整个魏晋玄学思潮的代名词了。今日“清谈”之第三义想即滥觞于此。以后学者,凡言“清谈”,大都不外此三义,于是相沿至今。
     本书要讨论的是第二义的“清谈”,即作为特定的学术名词的“清谈”。如前所说,这个“清谈”至少也可追溯到顾炎武那里,不过顾氏只笼统地说了一句“昔之清谈,谈老庄”,还不能说是真正建立了“清谈”的学术用法。这个任务的完成要归功于清朝乾、嘉间的学者赵翼。赵氏在其所著之《廿二史札记》中,专列“六朝清谈之习”一条,对当时谈玄的内容、有名人物及时间起讫做了一个简要的叙述。“清谈”作为一个特指的学术名词从赵翼起才算正式确立了。
     “清谈”原义及其可能之起源
     但是,如果我们细检魏晋旧籍,很容易就会发现“清谈”一词的早期含义与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有两点:一是当时的“清谈”一词接近没有负面的色彩;二是当时的“清谈”一词根本没有特指玄谈这种用法,例如记载魏晋玄谈资料最多,以至于被陈寅恪先生称为“清谈总汇”的《世说新语》就从头至尾没有“清谈”二字,不仅正文没有,连刘孝标的注文中也没有。
     当时“清谈”一词的用法究竟如何呢?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推知“清谈”的早期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种:
     (1)雅谈。泛指一切美好的言谈,通常是个人性的,而不是公众性的舆论。例如《文选?二三?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②卷四二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2)美谈。通常指对人物的揄扬,带有舆论性。例如《艺文类聚?四八》引王隐《晋书》载晋武帝谓郑默语:“昔州内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太平广记?三一八》引刘敬叔《异苑》“桓回”条:“乐工成凭今何职?我与其人有旧,为致清谈,得察孝廉,君若相见,令知消息。”《梁书?五○?伏挺传》载挺与徐勉书:“昔子建不欲妄赞陈琳,恐见嗤哂后代,今之过奢余论,将不有累清谈。”又同书卷一三《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