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 字数: 38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吴夏平 著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163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唐代文馆文士是指曾在国子监、史馆、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等机构任职的文人。这些文士或在朝,或在野。他们在朝野之问是如何迁转的,对文学产生了哪些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吴夏平著的《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综合运用传统考据学与文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制度―文人―文学”及“制度―文化―文学”为基本阐释框架,在详考文士朝野迁转路径和方式的基础上,论述文士空间转换、角色变化、阶层流动及其与文学之互动关系。本书指出文学互动的实质是权力与文学的联动,主要表征为文士个体知识和能力的改变及其与地方文学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文士朝野迁转和角色变换还与文体变迁关联密切,例如诗歌理性的回归、游记文体的写实性、碑志文发展的多样化等,这些现象均有深层次的制度渊源。
作者简介
吴夏平,1976年生,江西都昌人。200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创新人才。兼任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访学。已出版《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述论稿》《唐代文馆文上社会角色与文学》等专著。在《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学术沦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其它项目多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1项,其它奖项多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
一 文馆制度
二 文馆与诗歌
三 其他研究
第三节 文馆中的文学家
一 文学家隶属馆所分布
二 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四节 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一 社会角色流动
二 地域空间变换
第五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第一节 唐代官学与学官
一 官学
二 学官
第二节 学官迁转的特点及影响
一 学官迁转的基本特点
二 学官与地方互动的特点
三 学官的地方善政
第三节 学官社会角色变迁及其与文学之关系
一 “通经致用”与唐初学官社会角色
二 “通经致用”与唐初科举考试及文学之关系
三 高宗武周时期学官地位
四 玄宗时期经学的窘境与学官的尴尬
五 中晚唐学官角色的转换
六 学官社会角色与诗歌创作
第四节 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一 韩愈国子学官任职
二 学官职务性格与文学书写
三 韩愈的学官自觉意识
四 对潮州区域文学的影响
五 对袁州区域文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史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第一节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及家族特征
一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
二 史官任职的家族特征
第二节 史官地方流动及其文学影响
一 史官地方流动路径
二 史官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史官谏诤意识与文学表达
一 史官谏诤意识的形成
二 泛谏诤意识对唐传奇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游记文体的史学渊源
一 地记:从政治到审美
二 唐代山水游记生成的史学环境
三 唐代山水散文的发展
四 山水文学对地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秘书省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第一节 秘书省制度沿革及地位变迁
一 制度沿革
二 选任要求
三 地位变迁
第二节 秘书省文士地方流动路径及影响
一 秘书监、少监地方流动路径
二 著作郎、佐郎朝野迁转特点
三 地方流动之影响
第三节 著作郎官职务变迁与碑志之关系
一 从掌修国史到专司碑志
二 职务特点与任职要求
三 对碑志文的影响
第四节 访书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 访书活动
二 访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第一节 “三馆”学士
一 弘文、崇文馆学士
二 弘文、崇文馆学士的选任
三 集贤学士
四 集贤学士的选任要求
第二节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角色转换
一 “俳优”角色
二 学士“类俳优”角色的文学表现
三 学士朝野迁转的特点
四 学士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盛唐集贤学士群体文学活动
一 群体诗歌创作
二 其他文学活动
第四节 集贤学士地方迁转与诗风转移
一 集贤学士的地方迁转
二 张九龄迁谪荆州的文学史意义
三 竟陵贬逐与“崔国辅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校书郎、正字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第一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类型及选任
一 各类校书郎和正字
二 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
三 校书郎和正字的选任
第二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地方流动
一 迁任县职
二 入幕
三 临时差遣
四 觐亲及还乡
第三节 校书郎和正字任职期间的文学活动
一 诗歌创作
二 笔记编撰
第四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送别诗
一 主要内容
二 “芸阁”意象
三 独特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制度与文学”研究的成就、困境及出路
一 研究进程及学术成就
二 学术渊源
三 研究困境
四 对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附录
一 唐代学官迁转表
二 唐代史馆史官迁转表
三 唐代秘书监、少监迁转表
四 唐代著作郎、佐郎迁转表
五 唐代校书郎、正字迁出表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