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产业网络分析导论

产业网络分析导论

  • 字数: 32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尹翀 著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265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产业关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关系,是指产业分工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功能上相互支持和依存的经济技术关系。不仅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等环节发生的企业间交易关系是建立在产业关联关系的基础上,而且地区产业结构的“量”的状态也本质是由产业关联的“质”的性态所决定。因此,无论是企业层面的供应链管理与一体化战略、战略联盟等问题,还是区域或国家层面的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升级等问题,实质都是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产业关联是这些经济管理决策问题的客观约束性条件,也必然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研究和描述产业关联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的研究问题界定为以关联效应评价为中心的“产业关联关系”描述和“产业关联结构”描述,研究中心为产业复杂网络的建模与应用。关系描述是结构描述的基础,结构描述是关系描述的目的,采用关联关系-关联结构-关联效应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产业复杂网络的建模和应用实现研究目的。建模研究包括二方面:(1)产业复杂网络(ICN)(基本模型)构建;(2)基于ICN的关联指标体系(纵向延伸模型)构建。应用研究也包括2方面:(1)对基本模型的延伸应用,即将ICN应用于关联结构特征的描述,具体包括基于ICN的关联结构特征研究和基于ICN的关联指标体系研究;(2)对ICN基本模型和延伸模型的现实应用,即将关联关系描述模型(ICN基本模型)和关联结构描述模型(ICN关联指标/ICN延伸模型)应用在关联效应(具体包括区域竞争优势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分析中。
作者简介
尹翀,山东济南市人,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系统建模、数量经济方法、产业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现代管理科学》、《产经评论》、《经济与管理研究》、《Applied Econometrics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科学与管理》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济南市科技思想库课题项目、山东省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等。2015年、2016年分别获得山东省“很好科技工作者建议”三等奖和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产业网络分析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本书内容结构
第二章产业网络分析基本理论
第一节产业网络分析源点:产业关联关系
第二节产业网络分析目标:产业关联结构效应
第三节产业网络概念及分析原理
第四节产业网络分析理论发展
第三章产业网络构造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产业网络建模原理
第二节产业网络建模步骤
第三节示例Ⅰ:山东省产业网络构造分析
第四节示例Ⅱ:山东省信息部门产业链分析
第四章产业网络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关联综合效应与关联结构特征
第二节关联整体特征的产业网络分析
第三节关联个体特征的产业网络分析
第四节示例:山东省产业关联结构特征分析
第五章产业网络指标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产业网络指标原理与思路
第二节产业网络整体指标设计
第三节产业网络个体指标设计
第四节产业网络结构指标设计
第五节示例Ⅰ:山东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第六节产业网络应用调整指标
第七节示例Ⅱ:国家与省域产业关联效应比较分析
第八节产业网络指标特征及应用说明
第六章应用Ⅰ:经济发展竞争力区域比较分析
第一节基本说明与研究设计
第二节粤苏鲁关联效应强度比较
第三节关联结构指标设计
第四节粤苏鲁关联基础结构比较
第五节粤苏鲁关联整体特征比较
第六节粤苏鲁关联个体特征比较
第七节研究结论
第七章应用Ⅱ:产业群的区域比较分析
第一节背景与问题
第二节鲁苏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基本状况比较
第三节鲁苏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关联强度比较
第四节鲁苏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关联结构比较
第五节结论与对策启示
第八章应用Ⅲ: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第一节基本说明与分析意义
第二节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指标设计
第三节数据来源与基本分析
第四节技术进步与整体技术结构变动分析
第五节产业链延伸性变动分析
第六节产业影响力变动分析
第七节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应用Ⅳ: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分析
第一节产业间技术扩散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产业技术流网络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产业技术流网络构建原理与方法
第四节产业技术流网络结构效应
第五节实证分析
第六节结论
第十章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总结
第二节思考
附录产业部门分类及编号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