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舍集

不舍集

  • 字数: 1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岂之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13996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7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纪录片 《厉害了,我的国》中有一句话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舍集》中有两句话一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闪耀在每一个时代,适用于每一个时代。不舍集的“不舍”亦取自“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祖宗的智慧已经化为源远流长的金石玉言,成为照亮前方道路的灯塔,可喜的是作者在不舍集中正为我们遴选,阐释。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岂之先生的学术随笔集,篇幅短小,内涵丰富。分三部分,一是中华文化通论,二是经典历史文化图书精粹,三是思想文化研究的心得。书中涵盖了作者对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看法,剖析了其内涵和生命力,阐释了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
作者简介
张岂之,1927年生。1946至1950年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到西安市西北大学任教。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主编《华夏文化》(季刊)。
目录
通论
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大学素质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读书心得
怎样读《孟子》?
《十三经注疏》的学术价值
评荐《清通鉴》
我读《经史说略》
从一本书里想到的文化问题
读《中国文化史要论》
大学:“文化中心”“经济中心”?
《众妙之门》序言
《中国古代医学伦理道德思想史》序一
历史与文明――《中国历史十五讲》序
素质教育图书该是什么样?
《城市国学讲坛》辑序
思想文化研究
“理学”的开端:二程的《易》学思想
论明代刘蕺山学派思想的贡献
17世纪清朝初期中国学术目前的两大家: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与道教文化
陕北文物点考察记
忆《宋明理学史》的撰著――邱汉生先生对《宋明理学史》一书的贡献
摘要
    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我国有悠久的连绵不断的开创性的很好传统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在评价方面带有片面性。特别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有人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不慎重的否定态度,由此带来消极影响。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很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思想资料需加选择和整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教材。
     应当承认,每个中华儿女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含民情风俗)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使人们感到亲切而易理解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领域里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精神养料,而其消极因素同时得到抑制和克服,这样,全民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这一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为任何事都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人去做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相应地,由他们所创造的成果也会具有较高的水平。总之,很好传统文化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进行很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前提是承认它历经了时间的沧桑变化,但是,它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其他问题就不好讨论,而文化遗产的继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需要全面地理解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矛盾运动的原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存在了,并不能引起与之相应的全部上层建筑的消失,也就是说,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可以适应任何社会的经济基础,这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2500多年前儒学的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一个社会道德原理,他是这样表述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其正面意思是一个社会要有好的风气,必须遵循见义勇为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个原则今天仍然有效,并没有失去它的生命力,将来也是青春常驻。又例如战国中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面对富贵温柔之乡,面对穷困潦倒之境,面对粗暴强力威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宏大志愿。这句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陛格的特征,其基本原则是永恒的,其具体内容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丰富充实,不能说这样的民族性格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和未来。
     说很好传统文化中含有一些永恒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其中含有一些保证真理的粒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保证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保证的统一。这是对于“真理”这一概念的科学表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谈相对性、变异性,回避保证性、稳定性。这样就易于导向相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并不相符。只有承认相对与保证的统一,保证寓于相对之中,才是对于“真理”的科学认识。
     举例来说,孔子伦理学说中含有一些保证真理的粒子,它们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文质彬彬”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认为对于人来说,内心和行为、内容和形式应当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朴质多于文采,难免粗野;文采多于朴质,可能会有虚浮。这是孔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一大贡献。这一理论,我们今天仍然要讲。又如孔子提出道德的优选标准,主张道德与行事相结合,这就是中庸之道。人们思考问题和办事,既不过头,也不误时,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这是一种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今天和未来都不会过时。又如孔子认为,有学问、有道德的君子应当胸怀宽阔,容纳百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采众家之长,不局限于一隅。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对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以上所举孔子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历史的同一性,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的岁月。当然,它们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充实丰富。可见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中确有保证真理的粒子,也就是说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对于这些,后来者的责任是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而“保护”是继承和发展的前提。
     儒学是中国很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很大,不能忽略。春秋时期的《老子》一书发现了自然和人生“物极必反”的规则。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个规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它贯穿于政治、军事、管理等方面,成为富有魅力和智慧的一页。道家的另一位代表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论述一切都是相对的,因而人们的视野必须突破自己的一隅,看到世界的整体。《庄子?秋水》有一则寓言故事说,连绵的秋雨,引起河水上涨,百川皆汇聚于黄河,黄河之水浩浩荡荡。河神很得意,自以为集天下之美于一身。当他来到北海,看到一片,浩瀚无边,这个时候他才醒悟,他原来只是坐井观天,不知天地之大,自己过去的一孔之见只能贻笑于大方之家。诸如此类的寓言故事在《庄子》一书中并不少见,这些给人们以智慧,促人思考。
     P30-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